《鲁迅与木刻青年》 1956年
此文为《版上春秋:黄永玉先生的版画艺术》的第二部分
请点击阅读 陈履生:黄永玉的版画插图(一)
【二】
参加1931年8月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会”的13位学员,后来都成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早期参与者,他们在鲁迅的旗帜下,使版画的后来发展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时代的刃锋”,也影响了中国现代版画发展的方向。无疑,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置之度外。1940至1941年间,黄永玉先生完成了手印木刻集《烽火闽江》,这25幅木刻就是他当时对现实、对时事的一种回应。而1940年,远在陕北的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培养了一大批版画家,不仅整体塑造了版画中的延安风格,而他们后来也都成为新中国版画创作的中坚力量。
反内战、反饥饿游行 1947年
你这个坏东西 1947年
消灭打手 1947年
生命的疲乏 1947年
午夜 1947年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版画家”,黄永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品,因此,也很难与这一时期的那些版画家相提并论。1945年抗战胜利,黄永玉先生才22岁,在江西上犹。黄永玉先生在版画道路上的拐点是1947至1948年,经野夫、李桦、陈烟桥、章西涯的介绍,在上海参加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开始投身到新兴版画运动的主流之中,同时,还广泛接触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的作家,受到他们的影响,在思想上也开始发生变化。这一时期黄永玉先生版画创作的内容既有时局中的《反内战、反饥饿游行》,又有《没有书读的孩子》;而那些木刻游行传单《你这个坏东西》《消灭打手》之类则汇入到同时代的潮流之中,表明了左翼立场。这时候他也有了体面的在上海闵行县立中学的教职,又先后任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常务理事。此后,在随张正宇、陆志庠赴台湾的过程中,创作了《小食摊》《按摩女》《牛车》以及《杵歌》(石刻)等。黄永玉先生被结束日据时代的台湾风情所吸引,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题材,而在比他年长20岁的张正宇的影响下,画面中的人物造型也有装饰化的倾向,画面的结构也比以前复杂,显现出了叙事性的主题创作的特点。这种反映社会民生的即景写照,也成了他的版画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之后,他去了香港,参加了“人间画会”,并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举办了生平中的第一次个人画展。
没有书读的孩子 1948年
鹅城 1946年
台湾牛车 1948年
收获期 1948年
台湾按摩女 1948年
在一个临界点上,1948至1949年间,黄永玉先生先后创作了两联画《齐心协力收庄稼》《亲人来到如一家》和《劳军图》,其中的《劳军图》创作于新中国开国大典之后,为参加港九慰问解放军的《劳军画展》而创作。这是黄永玉先生拥抱新中国的不同于此前的特别的作品,而这正是他在上海所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影响的结果。黄永玉先生以“军民关系”来表现“胜利”和“丰收”,完全没有那种战斗的激烈,也没有愤怒和呐喊,成为版画在新中国转型的雏形。《劳军图》采用了传统中国画的横卷方式,有别于同时代中其他画家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又集中了漫画和风俗画的特点,重要的是装饰性的手法使得这种纯线条的版画风格也不同于当时的整体潮流。
亲人来到如一家(两联画之一) 1948年
亲人协力收庄稼(两联画之一) 1948年
劳军图 1949年
1949年,黄永玉先生26岁,未及而立之年。在原国立艺专校长徐悲鸿逝世的那一年,黄永玉先生于1953年从香港来到北京,进入到新中国由国立艺专翻牌的中央美术学院。显然,这是一个时代的机遇,不看文凭,也不看资历。这是黄永玉先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拐点。在这个解放区和国统区混杂的版画窝里,黄永玉先生显然是在两个阵营之外,却不是在两者之间。回头再看他的《劳军图》,也不同于这两个阵营中的作品风格。黄永玉先生遇到的挑战是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一切得按规矩办,和两个阵营中的画家一样,表现新中国,反映新时代。50年代初期的版画因为有着延安的血脉,是新中国体制内的嫡系。因此,通过延安时期以版画刻制的新年画而主导了新中国改造旧艺术的工作,“新年画创作运动”则成为美术创作的主流。遗憾的是,因为新中国物质条件的改善,新年画基本上是以单线平涂的方式绘制的独幅画,通过照相制版印刷而得以广泛发行,所以,版画在年画的运用方面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版画的转型就成了版画在新中国的首要任务,那么,原有的战斗的方式,包括创作的态度,就得搁置到一边。
在原国立艺专的大雅宝宿舍里,黄永玉先生安顿好行装。他在这里看到了北京的胡同与上海的弄堂的不同,也看到了南方与北方在风情上的差异。1953年,他以“人民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去了一次小兴安岭,后来,他创作了与这次所见相关联的《新的声音》《打黑熊》《春天来了》《火车开向南方》,应该说这是黄永玉先生在新中国表现新题材方面的小试牛刀。1957年,他又创作了《森林之路》《小鹿你好》《森林小学》。
新的声音 1954年
我们以前放羊的地方 1954年
我们自己的飞机 1954年
春天来了 1954年
而在此后,他的这种反映社会现实政治和生活的作品,基本上可以串联成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黄永玉先生不像那些解放区和国统区进入到新中国的版画家那样,正在经历一个引导版画发展的历史性的转型,但是,他的表现也反映了一位从旧社会过来版画家在新中国的转身。因为黄永玉先生和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他开始用儿童题材的主题创作来摸索新时代的创作之路。1954年的《我们以前放羊的地方》《我们自己的飞机》,以巧妙的构思不仅表现了儿童天性中的可爱之处,还通过儿童反映出了与现实的关系,可谓是以小见大。1957年的《森林小学幼儿班》,同样在儿童题材范围之内表现出了现实的意义。遗憾,这些作品都不为时人所重,反映了他在主流之外的尴尬。显然,时代所要求的是最为直接的方式,需要激越和昂扬。
森林小学幼儿班 1957年
万斤稻上的舞蹈 1958年
猪羊肥大赛黄牛 1958年
公社食堂 1958年
伊拉克人民独立胜利 1958年
1958年,黄永玉先生的创作开始转向宏大叙事方面,他和中央美院的师生一起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也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了表现十三陵水库工地的创作。他的《风雨无阻干劲冲天》所呈现的劳动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风格也一改此前,这是他随机应变的能力展现。这一年他比较高产,还有很多表现时事的作品。
风雨无阻 1958年
1954年9月5日,由全国美协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会”在京开幕,展出了包括19个省市86位作者的300幅作品,其中有黄永玉先生的寓言插图。接着是1955年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展出了版画124幅。李桦针对这次展览以及一段时间以来的版画创作,指出“人们在今天的版画中,不仅可以看到工业、农业、水利和铁道的新建设,也可以看到国防建设和思想建设;不仅可以看到各个阶段中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造的伟大事件,也可以看到各方面在成长中的新人新事和他们的新品德;不仅可以看到各兄弟民族的新生活和新感情,也可以看到祖国的锦绣河山和美丽的自然景物。”并提出“循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版画创作与客观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这里提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被那一时期的文艺创作奉为圭臬,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所以不同于旧现实主义,是由于它不仅要求作者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现实,更重要的是要求作者在表达出客观现实的本质的同时,更要表达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作者对客观现实的态度,通过艺术作品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人民。”显然,这是黄永玉先生的弱项。因此,黄永玉先生的作品就有可能成为李桦所指出的“导向风俗版画的发展”。而在李桦看来,“反映生活情节的版画最易流于繁琐与庸俗,我们必须提高这类风俗版画的思想性,使它所要表现的是通过生活情节表达崇高的思想和巨大的社会意义,而不是肤浅的记录生活情节。”1 这也可以解释黄永玉先生的版画一直游离于主流之外、以文学作品的插图而另起炉灶的原因。
春潮 1961年
剧中往事 1964年
在这个时代中,不能说黄永玉先生不努力契合时代,实在是他的个性难以完全融入到潮流之中。其努力的结果是,黄永玉先生的版画创作在50年代后期出现了变化,并为他6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初步的探索。1961年的《春潮》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几乎是一种集大成的表现。画面中流畅的线条所表现的美的意蕴,像诗那样具有婉转的优美。画面中波浪的组织,鲨鱼的造型,装饰的利用,以及画面的黑白关系等等,构成了版画能够代表新中国的时代特色,表现出了版画在新中国转型的成就。此后,在美协号召的“面向农村”“为五亿农民服务”的美术创作中,1964年的《剧中往事》成了黄永玉先生所有主题创作中最像那个时代的作品,方直的线条一改过去的流畅,而在众多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也没有过去那种装饰性的夸张与变形,其根本是画中的趣味完全不同,是一种和时代节奏相合的严肃。显然,他想汇入到那个时代的潮流中,可是,新的创作却不像他的作品和风格。这是他最后的努力。转眼就到了1983年,黄永玉先生创作了《我的童年,那四月暖和的风》,延续了1961年的《春潮》时期的风格,但时间过去了20多年。此间,黄永玉先生经历的社会变化,尤其在那十年中,既耽误了他的功夫,又彰显了他的气节。所以,这件表现童年的作品基本上成为他与版画的最后的姻缘;而他的造型与线条,装饰与对比,则成为新兴版画运动发展到80年代的绝唱。
我的童年,那四月暖和的风 1983年
注:1 李桦《为提高版画创作的质量而努力》,《美术》195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