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寄语广东画院60周年



时间:2019/12/4 9:35:16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方人定、阮曼鸿、李云、李永超、胡根天、容大块、陈凝丹、麦汉永、麦汉兴、麦非、彭素文、黄雨农、黄棨、黄鼎苹、黎雄才、蔡迪支、蔡敬翔、赵崇正、苏卧农、关山月《喜得解放又丰年》  

1950年 173cm×96cm×4  中国画  广东画院藏

  自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决定在北京、上海建立中国画院之后,新中国画院体制的建立以及体系的完善,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队伍系列中的一支特别的力量。在最高国务会议决定在北京、上海建立中国画院之后的1959年,广东中国画院筹备处就宣告成立。广东画院立于南方与北方相对应,加上中间的长江下游的上海,又形成了新中国传统中国画推陈出新的新格局,这如同历史上的京派、海派、岭南派的三足鼎立一样。广东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地域,从19世纪后期开始就显现出了地缘上的优势。广东率先成立中国画院,应该说是一种呼应和响应,也是率风气之先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基于当时的历史情况,画院体制应该说是一张白纸,它不可能连接历史上五代、宋的画院体制,更不可能是其历史的延续与发展;最多只能说是参照,或说曾经有过。新中国有自己的不同于过去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道路,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新的画院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开创性的,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现实需求的产物。

黄新波《青年人》 1961年 42×30cm 版画 中国美术馆藏

方人定《早年不旱》 1963年

王玉珏《山村医生》 1964年

  在岭南画派基础上的广东画院,在首任院长黄新波先生的领导下,经历了到如今李劲堃院长的六任,其6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出人才、出作品;有地位,有影响,成为新中国画院体系的南方样板,也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南方高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广东画院是群星闪烁,我们很难说出哪一位是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当然,如果说名气最大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关山月、黎雄才,所谓的“关黎”所构成的这样一个专用名词,或者可以认同为中国美术南方高原中的高峰,具有时代的特色。而仅仅有他们是显现不出这高原高度的,显然,广东画院不止于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黄新波等老一辈艺术家所做出的努力是和新中国的历史紧密关联的,因此,作为那个时代的画院以及后来的发展,广东画院云集了一大批重要的画家,他们历史贡献的重要节点是70年代,大批美术创作不仅是出现在全国美展之中,而且影响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美术创作。

关山月 《绿色长城》1974年

  这是一个特别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很多画家的作品都让人们印象深刻,有许多都是中国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代表作。毫无疑问,新中国美术创作中一件作品定天下的时代,正是一件作品所表现出的在那个时代中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所显现出的创作实力。关山月的《绿色长城》,王玉珏《山村医生》,汤小明的《永不休战》,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以及一大批的这个时代的作品,都让人们看到了广东画家的特点,也让人们看到了广东画院作为一个集体的特殊性。再具体而言,林墉、尚涛的个人风格;从王玉珏到许钦松在推动画院发展方面的努力,都是可圈可点。

汤小铭《永不休战》 1972年

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布面油彩 172.5×294.5cm 1972年 龙美术馆藏

  可以说,广东画家与其他地区的画家相比所表现出的人不同、画也两样的特色,是南方水土所养育的个性与特色,他们特别的处事态度和艺术立场,表现在美术作品中都和其他地方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是如今在基本失去地域特色的中国美术发展中需要珍视的。

  广东画院的画家具有这一地区画家的共性。开风气之先表现在美术创作中对艺术语言和形式方面的积极探讨,往往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在改革开放全过程中所做出的诸多努力也都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出了地域的优势和特点。领风气之先得益于岭南画派的传统,对于语言变革的敏感,依然是不遗余力的反映到创作中。当别人不敢画灰调子、别人不能用逆光,而他们不仅是敢,而且是用得巧妙而适当。70年代后期,林墉的审美上的突破,通过域外写生而带来了新的审美时尚,也让人们看到了在主题创作的高潮之后,审美回归反映到这一地区的不同寻常。

  进入到新世纪之后,因为交通的发达,人们来往更加的便捷,地域性在中国美术版图中已经逐渐被抹平。而这时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的省级画院,与之相应的市级画院也是普遍存在,这种从上到下的画院体系的建构,又让人们来重新审视画院制度。我们看到了很多画院实际上已经处在了相同的起跑线上。这个新时代的起跑线正在考验着每一家画院,也在考验着画院的画家。与其他画院相比,广东画院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而这一地区发达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都有益于当代发展,是当代发展的基础。因此,它依然能够保留地域特色。但是,失去了那些曾经在上个世纪叱咤风云的画家群,新一代的接续,正在考验李劲堃、林蓝这一代。

  无疑,广东地区的经济成就会对这一地区的画院发展以直接的影响,而广东画院历年来所做出的种种的努力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一个案的史学意义。正如同人们看改革开放的成果要看广东一样,看新中国画院体系的发展也必须看广东画院。显然,地域的特点是广东画院未来发展的有力保障,重要的是人文历史是这一地区美术发展的精神支柱。画院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不能失去这一支柱的支撑。虽然,广东画院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受到画院体系的社会质疑,那么,如何在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中的发展来巩固画院的地位,这是广东画院未来发展中需要着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探讨和完善画院体系以及画院内部结构,尤其是画院与美院与其他创作机构、展览机构的关系,也需要重新来考量。更重要的还是要把它放在整个当代中国画院体系中来思考和研究,以巩固和强化区域特色为目标。

  希望广东画院能够继续成为当代中国画院体系的南方样板;希望新一代广东画院的画家能好好画,画好画;画出地方特色,画出不同一般;希望他们用作品来保持南方高原的水平高度。

林  墉《绿娘》 1980年 120×9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