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20页 共591条
|
|
陈履生: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不同解读
- 时间:2019/9/2 9:52:41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
霍金说“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他认为现代科学发展不能靠哲学了。那靠什么呢?只能靠艺术。
2008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多媒体艺术展”
今天的社会发展的步伐与过去相比已经加快了很多,这是因为科学的发展不断有革命性的贡献,不仅让过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而且还造就了许多过去想都没有想到的现实。在这个世界上,科学和艺术的发展都以一种日新月异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了世界的巨大变化。从学科上来说,它们有着绝然的不同,而与之相应的科学家与艺术家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也是大相径庭。可是,科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艺术也表现为无处不在,因此,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就成了一个话题。人们总是希望在一种相互补充中壮大和丰富自己,也希望在一种结合的可能性中开拓出新的天地,所以,科学和艺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就成了人们的一种期待。
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直到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候,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形态之上,即发现艺术中的科学因素或科学中的艺术图像,所谓的结合,除了原本的意义之外,又加上为了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而专门创作的表现科学和艺术结合这一主题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5月,清华大学为了90周年校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当时是盛大规模,名流云集。这个展览是因为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多年提倡和努力的结果。李先生在艺术界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并非常熟悉各位画家的作画风格和表现手法,他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举办的各个国际学术研讨会所作的主题为题材,邀请了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13位当代中国著名画家对不同的会议主题创作相应的作品,而每幅画的原始创意都来自李政道博士及其助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89年6月李可染先生应李政道之请、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讨论会所作的题为“核子重如牛 对撞生新态”的作品,并作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竣工纪念”的纪念封图标。 不管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作品,还是展览和活动,都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艺术与科学关系的参照。对于这些专题创作的作品,人们最多的指责是有点牵强附会,不能表达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本质,充其量是一种图说而已。而近年来出现的新媒体艺术,为人们开启了一种新的解读科学和艺术关系的视角。2008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同样以其盛大的规模,可是却表现为不同于2001年“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的许多不同。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紧密结合,尤其是高科技所形成的艺术新媒体,让一个个参观者成了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科学的,艺术的;技术的,观念的,交汇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图像的、声的、光的、以及综合关系的新的世界。在科学占上风的新媒体艺术中,艺术的科学性是吸引眼球的重要的动力,而人们于此中对于艺术的追讨,既有对于艺术的迷恋,又有科学和艺术界限的疑惑,由此,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2008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多媒体艺术展”上的作品
2008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多媒体艺术展”上的作品
2008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多媒体艺术展”上的作品
美国麻省理工博物馆,一个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典型个案。
美国麻省理工博物馆
美国麻省理工博物馆
美国麻省理工博物馆
美国麻省理工博物馆
美国麻省理工博物馆
美国麻省理工博物馆
美国麻省理工博物馆
(此文刊载于2008年6月的《美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