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郑家镇——香港的艺术故事



时间:2019/4/7 14:22:13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已过百年诞辰的郑家镇(1918~2000)先生,在香港属于一枝独秀的书画家。作为平生贡献给香港报业、但又未离开书画爱好并弄笔一生的文人,实在也是奇迹。

  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香港,报业作为大众传媒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之相应的是与报业关联的大众文化和大众美术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的漫画、广告这些大众美术的形式,造就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叶浅予、张光宇、黄苗子、黄永玉等都脱颖于这一时期,郑家镇先生在香港的作为与成就都是这一文脉中的重要一枝。他们另外的共同特点就是与书画的结缘,最终又合流到传统的书画艺术之中,以各自的学养和建树,创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为当代中国书画的发展也是贡献良多。

  郑家镇先生和许多出生于书香之家的孩子一样,少有所学,这种耳濡目染正是中国教育和美育的独特方式。尽管他也和同时代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临习《三希堂》《芥子园画谱》等,由此建立起了与中国书画的亲情。可是,他在后来的发展中,完全是承续了中国文人和文人画的方式,数十年在编辑之余而笔墨不断,写胸中逸气于灯红酒绿的香港。他没有囿于画谱的规范,而是在自我的感觉中,画眼前所见,画心中所想。因此,他的取材非常广泛,关系到山水、花鸟、走兽等,表现出了与生活相关的生动性。

  虽然郑家镇先生于书画不是科班,然而,齐白石及其之上的书画名家哪有是科班?中国的文人画就是在业之余的累积中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基础,并在业之余而有所阐发。尽管,到了郑家镇先生这一代入科班已是普遍,但是,每人的专业发展却在可能性中表现出了各自的不同。科班实际上只是一个专业的基础。就基础而言,因人而异会有不同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基础。郑家镇艺术的基础一是书法,二是漫画。郑家镇先生的书法擅长多种字体,而以魏碑的笔法介入到行草之中,表现出了沉雄、劲健的特色,可以看出碑学对他的影响。郑家镇先生以10年临习篆、隶的努力,于1964年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书画作品展,让人们刮目相看。他学汉《祀三公山碑》,从汉代褒斜道摩崖石刻中获得鼻息,因此,隶中带篆,别具一格。重要的是,书写的文气,有如七贤而解衣盘礴。而书法作为他绘画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他的绘画。


  作为漫画家的郑家镇先生,和众多的漫画家一样,富于幽默和巧思,总是用独特的视角看社会和人生,并以其辛辣的笔法将其揭示出来,这是漫画家的特质。基于此,他在庚申年(1980年)写生肖猴册页12帧。这是他的猴年开笔之作,每幅配诗一首。画红袍加身的猴“华堂高坐若明神,公正庄严集此身”,亦庄亦谐,生动有趣。1986年,他又画丙寅虎图册,在序言中说“少画兽”,“只每年开岁偶尔命笔”。所以,“漫笔于此虎趣图,聊以自娱,偶刺世事,亦为虎鸣不平耳。”他画同宗的猫虎共处之道,画避虎牙、虎爪于虎背而不畏惧的老鼠,还画民间传说中的门神郁垒神荼降服白虎的场景,如此等等,“画虎威易,画虎驯难”,郑家镇先生通过画虎而思考了很多。

  与工作相关,与漫画相连,郑家镇先生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以漫画为主业在《华侨日报》担任编辑长达40多年的时间内创作了难以数计的漫画,《香港漫画春秋》影响深远,但在这份责任重大的社会关切中,他也有放松心情的时候,这就是回到他的笔墨世界之中,以艺术的补充而获得心灵的慰藉。他不仅画心中的山水、花鸟,画文人的状态和性情,还在行旅中获得新的启发,搜尽奇峰打草稿。他在行走荒漠和敦煌的过程中,画月牙泉,画莫高窟,不同凡响;其构图与众不同,笔墨苍劲也吻合了荒漠的感觉。而画黄山的峻拔、西泠的清秀,都表现出了笔墨上的不同对待与追求。显然,郑家镇先生基于传统笔墨的表现在岭南、在香港,都反映了与传统文人画的关联,而不同于这一地区常见的岭南风格。

  郑家镇先生生逢其时,经历家国的动荡,社会的转型,在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成全了自己的艺术,并有了自己的成就所在。无疑,这个与时代相关的人生发展,在机遇和巧合中,传统的延续与发展,时代的经历与创造,都成为他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为香港艺术界的奉献,除了诸多方面的众多作品之外,还有艺术发展中的香港当代艺术与祖国文化传承的关系问题,因此,郑家镇先生的个案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2019年4月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