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站岗》的时代 | 川美 | Long 美术馆(重庆)



时间:2019/3/21 9:59:07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出现在1974年全国美展上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着难以抹去的与其出身相连的时代烙印,但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品相比较,它的时代烙印并不明显,这或许正是该画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之所在。在过去了40余年之后,尤其是那个时代逐渐离我们远去,当一切都成为历史而又成为历史问题,当历史成为禁忌却又平添许多历史迷雾的今天,它所连接的“知青美术”“组织创作”“展览策划”“集体改画”等等,都已经不是一般所论的主题创作的问题,而有着与之相关的更为复杂的美术创作机制,却又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诸多问题难以剥离。所以,沈嘉蔚与《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这一个案,就表现出了特别的意义。

  历史有很多相像之处,早在明代初年,中国的版图上因为“南倭北虏”使当朝面临着空前的边疆危机。400多年后,先是有北方始于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有1974年1月的南方的西沙群岛保卫战,依然是边患,但在新中国却激发起了举国上下的同仇敌忾。所不同的是,全民皆兵,保家卫国,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表现出的对于边疆安全的共识,反映到那个时期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一首响彻千家万户的歌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创作于1970年前后,由魏宝贵作词,钊邦、铁源作曲:

  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

  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一颗红心,时时刻刻向着北京

  站在边防线,如同站在天安门广场

  光辉的太阳照边疆,毛主席就在我身旁

  啊做一个毛主席的边防战士

  无限幸福 无尚荣光 无尚荣光

  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

  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1972年5月23日,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由国务院文化组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文革中断全国美展之后第一次举办全国美展,共展出270多件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版画、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水粉画等画种,全部作品由各地推荐,其中有大量的群众美术作品,约占65%。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展出360件美术作品和330多幅摄影作品。“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共展出400余幅作品。“北京市工农兵美术、摄影展览”开幕。24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23日讯《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美术和摄影作品》,报道23日在北京开幕的全国、全军美术、摄影作品展览。

陈衍宁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油画),1972年

汤小铭 永不休战  108cm×140cm   1972年  中国美术馆藏

陈逸飞 黄河颂 1972年  143.5CM×297CM 

沈嘉蔚看全国美展作品的读画笔记

  1974年年2月15日,由国务院文化组举办的“黑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至4月5日结束后,移至人民大会堂展出,共展出13位画家的215幅作品。其影响所及,上海、陕西也分别举办了类似的画展,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到的画家有上百名,其中有吴作人、黄永玉、李可染、黄胄、李苦禅、林风眠、陈大羽、周昌谷等。3月下旬,“黑画、坏画展览”在西安举行,共展出20余位画家的60余幅作品,其中有前美协西安分会主席赵望云、副主席石鲁、中国画研究室画家何海霞、方济众和老国画家蔡鹤汀等。其间省文化部门召开了千人“批黑画”大会,同时又分单位开了十多次小批判会,还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市)文化部门普遍开展“反击文艺黑线回潮”的“批黑画”活动。《陕西日报》也连续发表了20多篇“批黑画”的文章。并专门成立了“批判反动画家石鲁筹备组”,而此前半年石鲁刚落实政策聘为省美术创作组顾问。《美术》1978年第5 期发表了叶坚的文章《用心险恶的一场闹剧——彻底批判“四人帮”在陕西省大搞“批黑画”的罪行》。

  1974年10月1日,由国务院文化组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海、阳泉、旅大工人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8个展厅里共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磨漆画、水彩画、水粉画以及剪纸等647件。同时,“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西沙群岛摄影展览”在北京开幕。《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共展出320幅作品。“西沙群岛出土文物展览”在故宫博物院举行。23日,《人民日报》以“伟大的时代画卷”为题发表5 幅《全国美展》作品,它是:高虹、何孔德的油画《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陈忠义的国画《油轮启航》;郭守祥的木刻《大寨新貌》;伍启中、林墉的国画《北京送来的礼物》;沈行工的宣传画《在斗争中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沈嘉蔚,1948年9月16日生于上海。1955年至1966年在浙江嘉兴上小学中学。1966年留校参加文革运动,自学美术并开始创作,曾借至浙江美术学院从事创作三个月(1969年)。1970年6月自愿支边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2团(今密山857农场)。次年任该团宣传股美术员。1971年-1976年每年均有数月借调至师部(密山)与兵团总部(佳木斯)从事美术创作。1974年创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1977年创作《过雪山》1977年初正式入伍。1979年创作油画《红岩》获全国美展二等奖。1980年创作连环画《西安事变》获三项全国美展奖。1981年转业,任辽宁画院专职画家。该年创作的《先驱》入选1982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1982年加入全国美协。1982年-198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届研修班进修毕业,毕业创作是《创伤》。1987年创作大型油画《红星照耀中国》获全国美展最高奖。

  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与当时广为传唱的《为伟大祖国站岗》这首歌有着特殊的关联。沈嘉蔚在经历了“构思焦虑症”和“草图观摩会”之后,最终确定了《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构思立意。此后几经反复,最后的成功则是始料未及。当这一作品出现在全国美展之上,兵团美术创作的实力进一步得到了展现和肯定。可是,沈嘉蔚却在展厅中看到了画面中主体人物形象被人动过手脚,虽然不理解,也只能是接受。因为那个时代中全国美展的“改画”是将每一位画家的个性汇拢到时代认同的标准化之内,而“改画”以及“改画组”也就成了今天研究这一时代美术史中的一个特别的问题。其后,该画几经辗转,最终成为王薇的收藏。今天,当它成为龙美术馆藏品中的一件重要的作品,公众透过它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以及一个时代中的画家的智慧和辛劳。非常幸运的是,与该画相关的一批草图、速写等等,在流入市场的多年分离之后又成为龙美术馆的收藏,这有点类似于古代“合璧”的故事。这一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反映美术创作全过程的资料整体保存在龙美术馆之中,从而有益于后人对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的研究。

  1973年9月2日至1974年8月5日,沈嘉蔚在其创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期间的日记完整记录了创作的过程,详尽表明了当时美术创作所处的境遇,及其相关的细节以及该画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到兵团美术创作机制下创作的困难。这些文字的记录,作为这一创作紧密关联的内容,是认识“文革”期间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展览等相关问题的重要的个案研究资料。

  1974年1月29日,沈嘉蔚到达“学习班”,在学习了两天文件后,开始对《站岗》进行构图,至1974年2月底完成正式草稿。这一过程可以说非常不顺利。“画了大大小小二、三十幅草图,力求找到一个较好的了望塔角度和画面构图,来反映边防战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尽可能深刻地揭示油画的主题思想。”“确定了作品的基调是抒情的,因此把画面的情节,从初稿的‘发现敌情’改为正常的值勤,以利于更深入细致地刻划我边防战士为伟大祖国站岗的庄严、自豪,又富于责任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而战士这种平时即具有的高度警惕的神态,又能使人联想到发生情况后他们的必然行动。为了能从多方面去塑造英雄的性格,我增加了一个上来查哨的指挥员。这个人物的安排还增强了地面和高耸在半空的哨棚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体现军民联防的思想,在首长的启发下,将哨棚里的战士处理成兵团战士,并选择他打电话的时刻,用电话把哨棚同地面,同后方,同北京联系起来。在地面景物的处理上,我再近处安排了一个小岛和江汊,根据江边生活得来的知识,又在岛的外侧画上两个航标,以说明这是我国的领土……。”

  沈嘉蔚在澳洲自2010年开始、历时8年创作的巨幅历史画《兄弟阋于墙》,由《革命》《救亡》《启蒙》这三个主题组成。全长达到30.14米,共描绘了多达422位历史人物,创下了大型历史人物画中真实历史人物数量的新纪录。《诗经》中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古训,既是这幅抗战巨制名字的由来,也成为历史的警示。这是沈嘉蔚在1987年创作的大型历史画《红星照耀中国》的姐妹篇。《兄弟阋于墙》是一个史诗性的历史画,同时它也是一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于历史的反省。创作《兄弟阋于墙》的直接起因就是《红星照耀中国》来澳大利亚展出了4个月。他发现澳洲的观众对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作品也很有兴趣,因此,觉得这是可以跨越意识形态、跨越不同文明的。

  迄今为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了沈嘉蔚的12件代表作品,他也是唯一一位在澳大利亚国家肖像馆里同时永久陈列3件作品的画家,沈嘉蔚还先后两次受到两任罗马教皇的接见,表现了一位中国画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站岗》的时代,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美术创作的背景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相关的内容,而且还有着这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别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上的判断,或否定,或肯定,或几几开。尽管这个时代中的“红光亮”“高大全”已经被历史淘汰,可是,艺术上的成因,却反映出了这个时代中的政治与社会的复杂问题。艺术只是这个时代中的表象和符号,有些或者可以说是帮凶。

  《站岗》的时代培养出了支撑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术创作的一批主力军,他们曾经作为知青画家、兵团画家或工农兵业余作者;他们在这个时代中接受锻炼和考验,并不断完善了自己;他们的作品曾经出现在1972年、1974年等这个时期最高等级的全国美展上,为自己和所在的单位赢得了声誉,而这些作品作为他们的代表作也获得了影响后来发展的社会地位和在美术界的影响。他们在改革开放中重新出发,虽然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站岗》的时代为他们中的成功者增加了爆发力。基于此,他们有的在《站岗》的时代和新传统中发展,在这一条道路上继续前行;有的则从《站岗》的时代中脱胎换骨,成全了一个新的自我。但不管如何,他们都很难和那个时代剥离。历史就是这样。

  沈嘉蔚作为前者,继续通过一系列的创作表现出了新时代的特色,尤其是在与中共革命史相关的题材中深度挖掘,并用新的语言来表现这一新中国的传统题材,成为这一题材美术创作方面的杰出代表,并表现出了与《站岗》时代的不同。沈嘉蔚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激励着他不断前行。显然,他的成功经验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美术创作提供的重要经验,就是这种自觉。同时,为了深入表现而不断研究历史,并在充分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把主题表现上升到研究的层面,从而显现了这一题材美术创作的学术深度——不仅是形象的表现,更重要的还有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对历史的把握和表现。

  3月19日下午15:00,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举办专题专题讲座,陈履生主讲“《站岗》的时代”。

?  3月20日,龙美术馆(重庆馆)将推出沈嘉蔚个展“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这是沈嘉蔚上世纪70年代作品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后,首次来到龙美术馆(重庆馆)的大规模展示。本次展览展期将一直持续到2019年5月26日。

  本次展览围绕《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形成过程,将集中呈现沈嘉蔚创作于1972年至1976年间的手稿、速写、素描、油画作品等70余件。龙美术馆(重庆馆)期待观众能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上世纪七十年代知识青年建设伟大中国的历史,弘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拼博奋斗的伟大精神,更想通过本次展览为中国建国70周年献礼。

▲沈嘉蔚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布面油彩 189×159cm 1974年

▲沈嘉蔚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素材稿 纸本油彩 189×159cm

1973-1974年

▲沈嘉蔚 《北大荒人》 素描稿 纸本碳铅 110×230cm 1972年

▲沈嘉蔚 《饶河码头》 纸本油画  12.5×39cm 1974年

▲沈嘉蔚 《乌苏里江上的驳船》 纸本油画 13×38cm 1974年

▲沈嘉蔚 《乌苏里江岸的白桦与航标》 纸本油画 18×36cm 1974 年

▲沈嘉蔚 《刘孔喜头像》 纸本油画 26.5×18cm 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