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20页 共591条
|
|
陈履生: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具有与实现文化共享相关的多方面表现
- 时间:2018/4/19 9:46:56 文章来源:文艺报1949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的问题,正成为中国博物馆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如何认识这个“活起来”,现在很多文博单位对其在认识上有些偏差。所谓的让文物“活起来”,是说不应该让那么多的藏品一直沉睡在博物馆的库房之中,而是能让它们更多地与公众见面,有更多的展出机会,或者用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能够得到生动的展示。客观来说,中国的很多博物馆场馆非常之大,但展出的文物有限,观众感觉不到博物馆的“博”,另一方面,很多文物并没有在公众面前亮相的机会,而且手法单一,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因此,提出“活起来”,就是让它们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让它们能够在公众面前有更多的得到展示的机会。“活”也要去除同质化,以多样化的特色显现中国博物馆版图上的“活”。
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具有与实现文化共享
相关的多方面表现
文 | 陈履生
博物馆要让文物“活”,除了要让文物有更多、更好的展示,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把文物中的历史故事、文化关系等等展示出来,这是“活”的本质内容。博物馆在展出一些非常重要的藏品时,除了有一些展览标签显现基本的文物信息之外,还缺少以公众为中心的更多的内容,比如这件藏品是如何发掘出来的、如何流传的、中间经过哪些过程,如何鉴定它们的时代,以及与其相关的还有哪些文物等信息。实际上,很多博物馆并没有将展出文物进行完整的呈现。这也就是说与文物相关的这些内容与故事,并没有向公众完整地呈现出来。其实与文物所关联的历史故事和内容是多方面的,需要很好的呈现和表述,需要在文化共享的过程中共享研究的成果以及阶段性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公众对这些背后的内容很感兴趣,他们也有必要了解这些内容。目前,很多博物馆中的单一化的呈现,实际上让很多的文物失去了与之相互依靠的一些丰富内容,特别是经过科学发掘的文物,彼此的关联性非常重要,因此,感觉到“死”而不“活”。比如,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我们通常注重的是画像石上画的是什么,是伏羲、女娲,还是东王公、西王母等等,往往忽视了其在墓葬中的具体位置,而这一具体位置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反映了具体的内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以及人们信仰的一些具体内容。失去位置的画像不能说它没有价值,但在博物馆中,还要让公众能够了解与之相关的墓室结构、画像位置或其他信息,包括墓葬的平面,墓葬的每一块画像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综合性的内容和关系是文化共享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活起来”的一个方面。向公众完整地传递这种综合性的内容是博物馆的责任,也是衡量博物馆专业水准的一方面评判,这也是“活起来”在专业方面的重要表现。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在博物馆中,除了唤醒那些深藏在库房中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可是,目前的误区往往局限在某些新的形式或科技手段的运用上。展示中的数字化,包括让一些画动起来,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活起来”的惟一方式。现在很多博物馆一想到要使文物“活起来”,就会想到展陈中很多数字化的手段和声光电的方法,使得有些博物馆完全背离了博物馆的基本规律。对于博物馆来说,展陈方式的新旧并不是很重要。放眼全世界的博物馆,像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这座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像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都会博物馆,以及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很多老牌的博物馆,对于新方式的运用都是非常谨慎,而且实际所用的并不是很多,甚至没有。极端的案例是世界十大博物馆之一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其展陈还是几十年前的状态,但是,人们看到那些法老时代的奇珍,完全忽略了展陈的不足。相比之下,正在流行于中国博物馆界的所谓新方式的应用,正在消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一切以文物来说话,用文物来表现——文物至尊。在中国的很多博物馆中,藏品可能不够丰富,或者是比较单一,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因此,中国很多的博物馆希望用新的方式来转移人们对博物馆核心价值观的关注。进入到展厅,光怪陆离,特别是有的博物馆中的一些电子设备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憋的憋,瞎的瞎,感觉到是无人问津,实在不忍目睹。
“活起来”的核心关系到文化共享的质量,不是说把文物陈列或展现出来就实现了共享的目的,而是要把它相关的内容一并展示,以显现共享的质量。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其他内容,都关系到文化自信的问题,只有把这些内容完整展现出来,才能够让公众了解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才能够让公众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愉悦。因此,不管在什么时代,博物馆都应该用多样性和丰富性吸引公众,用专业语言来陈述专业的内容,反映文物的基本特征。所以,博物馆的展出不仅仅是要展示某一件作品、某一类作品、某一个时代的作品,或者是有相互关联的诸多作品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文化信息的完整性上下功夫,要在为公众传递多方面信息上去努力,要关注细节。这就需要博物馆在文明传播的过程当中,研究规律和方法,让公众在博物馆展示所传达的切身感悟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从而增强文化的自信。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18年4月18日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