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家庭装饰与建构新年俗文化



时间:2018/2/20 10:38:21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编者按】 

九州齐贺,四海同春,共庆中国年。

  随着地球越来越“小”,中国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春节成为全球性节日;随着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大,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城市春节文化成为主导。当下我们所拥抱的春节文化,在共同的价值观之上,正在发生怎样的时代变迁?正在为大众提供怎样的文化选择?春节假期,让我们凭借美术领域的观察,思考当代中国在时代生活中形成的新的约定,探讨群体智慧与个体创造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活力。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18日 08 版)     

家庭装饰与建构新年俗文化 

文 | 陈履生

  年复一年的春节在往复中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天不变,年亦不变。尽管过年的形式已经大于内容,可是,形式依然包裹着特定的内容,将年俗进行到底。其中,有些内容在消失,有些被改变,而有些被放大。被放大的部分是城市中的张灯结彩,正在用现代化的方式营造新年俗中的公共空间,表现出富裕起来的新气象。这种原本是由每家每户构造的年俗文化,正在向城市或社区的公共空间转移。因此,公共空间中大规模的营造,成了一种新的年俗文化。这种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变化,正在改变中国的年俗文化。

  过年作为一种民俗,过去与之相关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年画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过去的年画有丰富的内容,承担着教化功能,而在一年内不断的欣赏之中也传达了审美的意义。这种超越装饰意义的年画,为新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拜年时的欣赏和谈论,也建构起了民间审美的基础和教育的传统。无疑,这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如今,年画在城市中几乎看不到,新农村及其城市化的乡村也少见,而那个“贴”字以及过程则随之消失,那么,与之相关的年画的创作、生产、销售,以及客户端中年画的选择、年画的审美、年画的教育等等也就不复存在。这是和居住条件改善相关的一种变化,但贴春联却依然如故,所不同的是印刷品替代了书写。年画和春联本来是年俗文化中的一对孪生兄弟,都是纸质的能够见新的年货,如今只剩下春联一花独放。显然,春联的形式感过于强大,如果不贴春联了,那年将不年。作为年俗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的一种装饰,因为印刷品的普及,使得春联的内容在千篇一律中失去了每家每户的针对性,也失去了地域性的文化特点,当然,更谈不上书写艺术在差异性中的独特性。春联本来是在拜年过程中欣赏的一项内容,如今家家相似,村村雷同,这也就免去了欣赏过程。因此,春联就只有红色的门庭装饰以及新年的象征意义。

  年俗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是以文化来支撑的一种存在。如果失去了文化和艺术的支撑,这个年复一年的度过就会显得很单调空洞。现代化的社会正消解传统的年俗文化和年俗艺术,而年复一年的过年除了团圆、吃喝、贴春联之外,还有什么?当城市和社区正在建立新型的新年公共空间,并形成新的传统来营造新年的气氛,每家每户的新年该是如何的装饰,该呈现出什么样的文化,则是如今需要面对的问题。像年画等旧内容的消失正留下很多室内空间,如何与新年家庭装饰的传统相对接,使得这一传统得以延续与弘扬?每家每户应该发挥各自的审美和创造来装饰自家的新年氛围。但是,我们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传统来创建新年家庭装饰。现在通常是贴或挂一些买来的红色的“福”字或吉祥语的装饰物。其形式之简单,内容之单调,看不出每家每户的创意,同样是一种新的家家相似的感觉。而正在走进每家每户那些现代化生产的装饰和挂件,大都缺少创意和文化内涵,别无选择地把年俗文化带向俗文化的方向。

  如何在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填充一些新的年俗文化内容,这是建构新年俗文化的期待。因为仅仅凭简单化的形式来维系年复一年的存在,确实感觉到没有太大的意义。在复制时代,如何利用年俗来激发个体或家庭的审美创造力,用自己的审美来构建自家的新年氛围,从而在赏心悦目中度过一年,尤为值得重视。因此,艺术家或相关机构应该关注新年装饰问题,应该像当年延安革命根据地改造旧年画那样,用新的文化来建构新时代的年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