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艺术的社会生产、乡土美学与文化叙事——第二届中国·羊磴学术论坛内容回顾

时间:2024/7/10 20:20:21  来源:艺术中国

  2024年6月29日下午,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副处长李竹担任学术策划的第二届中国羊磴·学术论坛在羊磴艺术馆成功举办,活动邀请了羊磴镇居民、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及当地艺术家共同参与,15位来自全国的艺术领域多方面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艺术的社会生产、乡土美学与文化叙事”,分三个议题展开探讨,为乡村特色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建议。

论坛参会嘉宾合影

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副处长李竹担任学术策划

第一场:当代艺术的社会生产

  主论坛第一场以“当代艺术的社会生产”为主题展开演讲和讨论,本场的演讲嘉宾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焦兴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陈岸瑛,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青年首席教授、副院长卢文超;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主编、研究员许晓明为学术主持;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作为评议嘉宾进行最后总结。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焦兴涛

  焦兴涛以《中国式公共艺术的三个界面》为主题进行发言。首先,他指出公共艺术课程的命名与传统理解的公共艺术不同,随后他提出中国式公共艺术有三个层面:一是政府主导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自上而下有组织,形成社会凝聚力;二是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现代公共精神、强调平等对话交流和自主性的公共意识形态,能够立足于新兴中产阶级社会;三是立足于底层民间个体、基于乡约礼俗、强调自我表达的公共形态,存在于基层、民间和乡土中国。从文艺形式看,春晚属于自上而下的美育形式;脱口秀强调参与和自主;二人转则是自下而上。演讲的最后焦兴涛认为底层创造力永远值得被不断的吸收,不论是当代艺术家还是民间艺术家都应保持创造性和个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陈岸瑛

  陈岸瑛以《生活在别处——情境主义国际的后革命遗产》为题,以情境主义国际为例探讨中国当下艺术乡建、城市更新、非遗振兴等前沿社会实践。情境主义国际是二战后以巴黎为中心的一场前卫文艺运动,以日常生活革命为旗帜,以艺术为中介,通过“改道”(挪用现成文本、图像和物品)打破“景观”(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垄断,通过“漂流”(城市漫步)勘测城市情感地图,通过集体行动建构活生生的“情境”(空间环境和生活氛围)。陈岸瑛认为,情境主义国际是一种异托邦而非乌托邦谋划,其能量并没有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耗尽,而是往后影响了社会参与式艺术,并为理解今日中国之日常生活变革提供了一个基本理论框架。羊磴作为一个普普通通、平淡无奇的山村,在艺术长期浸润和乡民持续参与下,逐渐成为一个有趣的地方,成为一个充满节日和游戏氛围的另类空间。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青年首席教授、副院长卢文超

  卢文超在《论艺术生成的差异逻辑》的演讲中指出艺术通过差异生成,与其他艺术的差异关系中生成自身。这种差异体现在两个维度,从时间维度看,丹托的风格矩阵表明随着艺术风格的增加,艺术属性以指数形式增长,新艺术属性会改变以往艺术风格和认识,艺术作品进而形成有机共同体;豪泽尔、布鲁姆等学者指出艺术新和旧存在辩证关系,新会改变旧,赋予旧新特质。从空间维度看,布尔迪厄认为艺术场域由空间站位组成,差异关系决定作品的重置,新作品出现会改变以往作品的特色、价值和定位,导致艺术场域变化。因此艺术生存秘诀在于差异,通过制造差异抢占位置,例如“羊磴计划”,其独特性在理论性、美学上的新奇、生长性等方面都有体现。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主编、研究员许晓明

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

第二场:艺术参与乡村的实践及其本土资源

  主论坛第二场以“艺术参与乡村的实践及其本土资源”展开演讲和讨论,本场的演讲嘉宾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巴胜超,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向丽,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邹洲;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岳永逸为学术主持;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孟凡行作为评议嘉宾进行最后总结。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巴胜超

  巴胜超作了题为《艺术乡建中村民的主体性与乡土景观、精神家园的重塑》的发言。在本次发言中,他参考了潘家恩的《回嵌乡土》,阐述了从乡建艺术空间实践中村民主体性和景观维度方面,百年乡村建设中村民主体性被遮蔽、失控、相对理性的三种状态以及对应的村民“艺术伙伴、艺术房东、艺术家”的身份。以“羊磴计划”为例,强调平凡生活中艺术家或学者介入并发掘乡村激情的方式;他以勐海县拉祜族村落为例,说明西南地区整体性搬迁频繁以及村民主体性的变化过程,并对艺术乡镇农村精神家园建设塑造提出四条意见:理清家园权概念;村民树立自己的战略意识;外来力量尊重家园权;强调基础家园选择的重要性。

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向丽

     向丽以《本土美学视野下的艺术乡建再思考》为题,提出了几个核心观点。首先提到她对“乡土而新奇”艺术乡场的感受,引出对“土”的思考,进而探讨先锋艺术与生活的连接以及审美革命在社区革命中的先导作用。接着介绍了美国学者史蒂夫·莱乌托尔德关于《本土美学》的博士论文译本,强调本土美学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开放、流动的概念,并且可以灌注到研究和实践中。随后她以“羊磴计划”为例,肯定了在乡村环境中弱介入的积极作用,从艺术介入的方面思考如何重新感知和重构乡村。最后向丽分享了云南“乡村之眼”艺术项目的相关情况,提出“乡村之眼”是一种再生,“乡村之眼”培养了300多名乡村导演,展示了300多部影片的制作,以“自己”的拍摄视角反映出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现代文化生活的变迁,强调日常生活经验的呈现。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邹洲

  邹洲以《连接——艺术介入乡村的路径与思考》为题目进行发言,在演讲伊始,他推荐了三本有关生态和田园主义的书籍——《塞耳彭自然史》、《明日的田园城市》和《瓦尔登湖》。他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乡村建设的历程,表达出对乡村建设工作的思考和实践。他指出当前乡村发展的城镇化和旅游开发两种常见模式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特色、产业支撑不足、交通不便等。新农村建设应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强调观念变革,把农村作为整体化的生命沉淀考虑,把农业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抓手。在云南的调研中,邹洲的团队对精神文化相关的手法、仪式、通灵、艺术发生进行研究后,重塑了当地地方空间,对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创新和设计转型做出更全面的展示。最后邹洲在艺术乡建的相关矛盾问题中认为,乡村与城市是二元化人类社会的一种生态,与艺术审美的范畴无关;艺术乡建是以艺术为载体,修复乡村的相关精神,创造新的文明习惯。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岳永逸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孟凡行

第三场:人工智能、社会美育与乡村振兴

  主论坛第三场以“人工智能、社会美育与乡村振兴”为议题展开演讲和讨论,本场的演讲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孟凡行,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志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讲师王子云;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主编、研究员孙晓霞为学术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常培杰作为评议嘉宾进行最后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孟凡行

  孟凡行以《生生变异与活态存续》为主题进行发言。《非遗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的主题是We Are # Living Heritage。从非遗到活态遗产到将遗产的主体视为活态遗产,反映了人类社会对Living的重视。这与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核心的生生观念有颇多相似之处。不仅传统中国,人类的一切努力均以生为前提。人之生异于动植物之生,人之生即身心俱在活态之中。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为人的情理结构。人工智能在大大强化人的理性的同时,也在理性化人的情感。从理论上来看,主要由情感所化育的人文世界的算法化,可能锁死人的情感创造力。这会大大降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整个世界进入“同则不继”之僵域。反其道而行,人工智能越发展,人类个体越要保养和提升自己的情感能力。如此,一方面,提升人对绝对理性的警惕和反思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身心俱在的活动,也就是与真实世界的亲和活动提升人的情感维度,达到与人工智能催化的理性维度的平衡,实现活态存续之目的。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志亮

  王志亮以《从羊磴镇到五洲小区:从乡村参与到社区参与的场景转换》为主题进行演讲,从2015年接触羊磴镇,讲述了其发展变化,包括空间变大、参与者从找艺人变为找老艺人,并认为这两个变化是羊磴镇项目能持续的关键,即要有实在的空间和尽可能多的居民参与。其次提到在四川美术学院羊磴项目后形成以乡村为先导、以社区为扩展的两条线路。接着他展示了自己在社区开展艺术活动的计划和成果,如在重庆五洲小区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驻留剪纸艺人的定制剪纸等。最后他认为羊磴镇的经验可以推广,在这一过程中艺术也从启蒙的主导者变为弱介入者,用精神性的形式俯身大地,关切国家实际利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讲师王子云

  王子云以《数字时代的艺术乡建与文化再造》为主题进行演讲,首先他介绍了数字乡建的现状,指出技术基建最终要回归产业升级;接着以左靖的大南坡计划为例,表明乡建文化涵盖建筑与文化空间、文创与文旅、美育与乡建等相结合的多种方向。其次探讨了数字时代下乡建文化再造的角度,如村民通过数字手段传播乡村文化,数字基建的多种方式如数字博物馆、VR等,并列举了相关案例。最后王子云提到从参与式艺术到参与式博物馆的变化,人人可成为创作者,着重强调了参与式艺术实践对于农民身份的转化和精神问题的解决。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主编、研究员孙晓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常培杰

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做总结发言

  方李莉在论坛总结中强调了农民主体性在艺术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她指出,由于四川美术学院的介入,羊磴的文化景观、历史文化以及村民的世界观都得到了重新塑造。

  羊磴艺术现象作为艺术介入乡村的一个独特案例,近年来引起了艺术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十几年来,在羊磴实践的艺术家俯身大地,持续与当地村民进行平等地交流,以低成本的艺术形式与村民双向激发共同协商创作,由此带动了更多村民对生活与艺术的热情,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次论坛不仅为羊磴艺术现象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契机,也为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平台。本次论坛也得到了羊磴当地居民和学生等群体的积极参与,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文化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同时推动了学术研究与乡村实践的结合。

(文章编撰:高源婕  资料和图片来源:羊磴艺术协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