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温骧的“墨语”“漆言”与“心画”

时间:2024/6/28 20:18:41  来源:中国艺术报

雪山金顶(木板漆画、金箔) 温骧

  画家温骧1953年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喜爱书画,在其艺术道路的发展历程中,他既持之以恒地学习中国画,又对工艺美术领域进行探索研习,学艺背景极为丰富且转益多师。上世纪80年代以来,跟随当代山水画名家近距离学习的过程,使他进一步在山水画领域集古纳今。他还负笈东渡,结识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日本著名画家,东瀛漆画的制作工艺和日式绘画的装饰风格为他的漆画与中国画创作带来了启发。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温骧的作品面貌集众家之所长,对中国传统文化多年的见习与体悟促使他将对自然的凝思转化为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从而落笔于对文人气韵的抒发。

  6月21日至7月21日,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墨语·漆言·心画——温骧的艺术世界”展览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西厅)举办。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温骧以水墨和大漆为媒介创作的作品70余幅,既包含画家早年师法古人的临摹之作,也包含其赴日研修时期的部分作品,还有近些年来将“师造化”转化为“得心源”的山水佳作。从中,公众不仅可以直观感受艺术家个体风格的不断变化、融合与创新,更能体察到画家在山水画的内在肌理中寄托着心与自然和谐共舞的丰沛情愫。在开幕式现场,温骧向国家大剧院捐赠了山水画作品《运河松风图》。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展览中的作品,感受我几十年来在艺术创作中饱含的真情实感与脚踏实地的表达。”温骧说。他青年时期曾经在故宫临摹古画长达5年,遍临古代经典藏品,尤爱宋元诸家,最喜“元四家”。师法古人的同时,他又先后师从方成、郭传璋、亚明、张步、何海霞等先生学习绘画,师从戴良甫、富察庄净先生学习书法,又得钱容之、徐邦达、启功等先生指导。

  在向古人与前辈学习的同时,温骧更注重师法造化。青年时期在黑龙江建设兵团烧砖、伐木、放排的多年中,他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艰苦的劳作丝毫没有影响他领悟自然之美与造化之奇,小兴安岭原始森林之广袤以及云卷云舒之奇幻令他沉醉。温骧从缥缈无定的云烟中感受大自然美妙的节奏与韵律,领悟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在他看来,“‘气韵’是中国画的首要问题,只有高贵灵魂的再现,才能做到气韵生动。‘气韵’就是司空图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严羽说的‘如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展策展人裔萼表示,温骧强调“气韵”是高贵灵魂的再现,因此,他在锤炼笔墨技法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的修炼。温骧通过山水和花鸟画创作,荡涤胸襟,怡悦性情。他认同“画如其人”“书如其人”的观点,追求人品与画品的高度统一,通过绘画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追问人生的意义。

  如果说水墨画创作是他向传统致敬、追求古意的方式,漆画创作则是他突破传统、追求新意的手段。1993年温骧从日本归国后,先后创办了家具厂、玉器厂、漆画工艺工作室与装饰公司,开始长达30余年的“大美术”实践与研究。他先后以传统磨漆工艺组织创作了《神山圣湖》等大型壁画作品,他被大漆明丽的色彩、柔和的油性特质所吸引,并思考如何将之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之中。1999年至2001年,温骧开始创作写意漆画。他将传统磨漆画之“磨”,改为水墨画之“写”,削弱制作性,强化书写性,创造一种独特的写意漆画。2023年,温骧重拾漆画艺术,更加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手法更为自由纵放,画面清新隽永,空灵超逸。

  温骧曾说:“我的生命历程,是跟艺术融合在一起的。”无论是水墨抒情,还是漆画写意,都是他的心灵之画、灵魂之诗,是他对人世间最真切的倾诉,最深情的告白。“温骧的‘墨语’既离不开故宫,也离不开他的勤劳和苦学;他的‘漆言’既来自于对中国大漆的认识,也来自他在日本学习期间对漆画的认识;‘心画’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书画皆为‘心画’。无论是他的中国画创作还是漆画表达,都来自于他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也来自于他的师造化。”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