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楮墨遗珍:湖北省博物馆藏金石碑帖展

时间:2024/6/27 20:06:06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1/4)楮墨遗珍:湖北省博物馆藏金石碑帖展


(2/4)陶文


(3/4)秦碣刻石册,道咸时期拓本


(4/4)壶鼎彝等集锦图,道咸时期拓本

  展览名称:楮墨遗珍:湖北省博物馆藏金石碑帖展

  展览时间:2024/07/02~2024/10/07

  展览地点:[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0号-(湖北省博物馆)

  主办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文物

    展厅:南馆4楼书画厅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竹木、甲骨、金属、陶泥、玉石、绢帛上都留下过各种写法的汉字。本次展览将汇集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近百件金石碑帖拓本,从陶文拓片、甲骨文拓片、青铜铭文拓片、石刻拓片、青铜器全形拓5个部分来展示从新石器时期到秦代的汉字面貌。

   「陶文」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战国时期诸侯并立,陶文盛行,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齐系陶文、三晋陶文、燕国陶文、楚国陶文、秦陶文等,内容涵盖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直截了当地表达着古人的精神世界。

   「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早期契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符号,也是中国目前最早成体系的文字,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东周文字,多用于占卜,亦记录商王田猎、异族侵袭等事件,是了解商周社会的第一手资料。

   「青铜器铭文」也叫做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铭文字体、布局、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被视为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铭文内容涉及祭祀、赐命、征伐、田猎、契约等事务,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记录。

   古人为了纪念功绩、建立盟约、规范文字文献,常将文字刻在碑碣、摩崖等石质载体上。「刻石文字」主要包括石经、石鼓文、碑碣、摩崖石刻、盟书、玉铭等。后人常将刊刻在甲骨、金石、碑版上的文字和图像用捶拓法复制到纸张上,这既能保留原迹风貌,又能更好地研习和传播书法与文献。

   「全形拓」诞生于清代嘉道年间,是一种墨拓器物立体形状的技法,可运用于青铜器、造像、古砖、玉器等多种器物。随着新技法的引进和运用,全形拓技艺在民国时期达到顶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