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民俗视域下的雕塑陶艺文化意象研究

时间:2024/6/18 19:46:32  来源:大河美术报

  【摘要】 雕塑陶艺是一种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的独特艺术形式,在民俗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俗文化作为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雕塑陶艺意蕴深厚的文化表达。本文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详细探讨雕塑陶艺文化的创新之处和雕塑陶艺文化的主要意向表达,希望在创作雕塑陶艺作品中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雕塑陶艺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主要以民俗文化为基础,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陶艺的艺术魅力。民俗陶艺取材地域的特色和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装饰审美特征,如景德镇瓷雕、钦州陶土、佛山“石湾娃娃”等。[1]民间陶艺的材料工艺、题材采纳和装饰造型融入了鲜明的地域、历史和文化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形象特征源于民俗艺术审美,用陶瓷材料生动地塑造出具有丰富内容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饱含情感张力,以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传达着真挚质朴的美感。

  雕塑陶艺文化的创新

  创新了雕塑陶瓷的创作

  雕塑陶艺的创新将雕塑陶瓷的创作方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摒弃了传统陶瓷创作的泥条盘筑、注浆成型等手法,转而拥抱更加自由开放的表达方式。雕塑陶艺家利用陶土作为媒介,将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用于可塑的形状之中,其融合了雕塑和陶瓷的技艺,打破了传统的界限,创造出既兼具陶瓷美感又富含雕塑张力的艺术品。这种创新改变了陶艺创作的流程,赋予了陶艺家更大的空间,他们不再拘泥于规则的形状和纹饰,而是可以自由地探索三维空间,塑造出富有表现力的人体、动物、物件和抽象形式。雕塑陶艺家巧妙地利用陶土的延展性和可塑性,通过捏制、堆叠、拉坯等技法,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注入作品之中,创作出具有纵深感、空间感和表现力的作品,摆脱传统作品的平面束缚,展现出丰富的纹理、质感和色彩,赋予了陶瓷新的生命力。除此之外,雕塑陶艺的创新也拓展了陶瓷艺术的表达范围,打破了传统陶艺的功能,赋予了陶瓷雕塑更加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

  创新了雕塑陶瓷的烧制方法

  雕塑陶艺作为一种创新性的陶瓷艺术形式,不仅突破了传统陶艺的造型限制,还革新了陶瓷的烧制技法。传统陶瓷多采用还原烧或氧化烧的方式,而雕塑陶艺则大胆尝试了各种特殊烧制技术,赋予陶瓷作品全新的视觉效果。其中,高温烧制技术尤为引人注目,其将陶瓷在高达1200至1300摄氏度的温度下烧制,使得陶土中的杂质被完全熔化,形成坚硬致密的坯体,这一烧制方式不仅增强了陶瓷的耐用性,还造就了独特的表面纹理,且陶艺家通过控制烧制的温度、气氛和冷却速度,可以获得光滑细腻、粗犷斑驳等各种效果。另外,盐釉烧制技法也在雕塑陶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烧制过程中,将盐分撒入窑炉,它会与陶土表面的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晶莹剔透的釉面,盐釉烧制出的陶瓷作品呈现出迷人的渐变色调,从青绿色到深蓝色不一而足,赋予作品丰富的层次感和光影效果。[2]总之,雕塑陶艺的创新性烧制方式不仅拓宽了陶瓷表现的可能性,也赋予了其更强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民俗视域下的雕塑陶艺文化意象表达

  程式化表达

  在民俗视域下,雕塑陶艺文化的程式化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意向表达方式,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审美和文化内涵。程式化表达在雕塑陶艺中主要体现为人物、形象、器型纹饰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些程式化的造型和纹饰通常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俗信仰紧密相连。比如,在门神雕塑中,人物形象会采用夸张、对称的表现手法,门神手持兵器,目光炯炯,传递着辟邪纳福的民俗意象;纹饰方面,火焰纹、卷草纹、卍字纹等程式化的纹样被广泛应用,寓意吉祥、护佑、平安等,体现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神灵的敬仰。总之程式化表达在雕塑陶艺中是一种意向形式上的规范,也是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刻体现,是独特的审美符号和文化隐喻,展示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

  臆造性表达

  雕塑陶艺中的臆造性表达,根植于民俗的想象力与神话思维,它超越现实的界限,凭借想象力创造出奇特、异形、超越自然常理的形象。这些臆造性意向并非现实世界的实物再现,而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奇幻投射。在民俗视域下,臆造性表达渗透于陶艺的各个方面,常见拟人化、神化、魔幻的形象,例如半人半兽的神灵、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具有动物特质的祖先崇拜物,这些臆造雕塑陶瓷通常与特定的民俗信仰、神话故事或历史传说相联系,寄托着人们祈福、驱邪、纪念先祖的情感。臆造性的表达方式也体现在陶器的形态与纹饰中,扭曲变形的人体、夸张的动物形象、抽象化的自然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奇幻而神秘的图像世界。这些超现实的形态和纹样,赋予雕塑陶艺作品以神秘的色彩,如在某些民族的陶器中,常见异形神兽的形象,它们拥有多个头颅、翅膀和尾巴,象征着超凡的神力;而某些陶罐上刻画着变形的人体,四肢与躯干扭曲交错,体现出巫师或神灵非同寻常的能力。总之,臆造性表达突破了现实的束缚,为陶艺赋予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陶艺艺术家们通过塑造奇特异形的形象,将内心的信仰、情感与幻想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形式,传递着代代相传的文化意向和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彭学晶.民俗视域下雕塑陶艺文化的意象研究[J].桥园,2020(8):88-89.

  [2]闫 婷,张光远.民俗视域下的雕塑陶艺文化意象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119-120.

  (作者系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艺术传媒系讲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