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澄怀味象 见微知著——稿书创作的人文价值

时间:2024/6/16 19:52: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齐白石印存》批注 朱天曙

  手稿,或曰稿书,是书法作品常见的、重要的形式,包括手札、诗稿等,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它最真实、最自然地反映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近代名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名家手稿,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诗歌创作、日记、题跋等方面的内容,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兼具。

  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行的“艺微——朱天曙批注稿书艺术展”展出了朱天曙近年来所作各类批注、稿书、书画作品四十余件(套),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书画篆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为展览题词“澄怀味象”。同时,艺术史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为展览撰写序言,以专业的视角解读和阐述本次展览的艺术价值。

  朱天曙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书画篆刻的创作和研究,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文献整理于一体。2018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论艺著作《艺微》上下册,溯源求真,阐幽发微,集书画印三艺之论而受到学界赞誉。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朱天曙所作的《说文解字注》批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批注、《庄子集解》批注、《钟嵘诗品》批注、《秦汉初古印聚》钤印本批注、《吴让之印存》《齐白石印存》《来楚生印存》钤印本批注以及近年来所作稿书和山水画等,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朱天曙融汇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综合成就。正如朱良志在序言中所言:“此次展出的稿书批注,论其内容,虽是吉光片羽,也能见出其不凡的学术功力,涉略广泛,融会贯通,多有启人绎思之论。论其书写,直是从学问中浸润而出,从真性中潺湲流出”“辨析其批注内容,玩味其书写笔意,流连在原作与批注所构成的参差错落的世界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

  清代书家王澍在《论书剩语》中曾言:“古人稿书最佳,以其意不在工,天机自动。”稿书的魅力多在随意中,常见标注、涂改,往往于残缺处见圆满,但酣畅淋漓地书写后须有渊博的学识做底子。作为一名学者型书法家,朱天曙对周亮工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周应愿《印说》的整理研究,对金农等扬州艺术家群体的研究,对书、印理论暨学术史的研究,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他的艺术史研究,特别注意史学、文学、哲学等学科的融会。而在稿书书风上,朱天曙则从陆机《平复帖》、颜真卿《祭侄文稿》,以及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人书中吸收了秃笔风格的稿书创作形式,以秃笔表现朴茂、古拙、天然的金石趣味,笔画毛涩而厚重,用笔有篆籀之气。何为篆籀笔意?在朱天曙看来,在书法创作中融入碑版、摩崖中的斑驳、苍茫、飞白等特征,这些和传统帖学用笔相区别的笔法都是“篆籀气”的具体表现。“《祭侄文稿》中的多处长短不同的‘涂改’,正是颜真卿这件杰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平复帖》类似,《祭侄文稿》粗纤维麻纸和秃笔书写,使作品中不断出现苍茫古朴的飞白效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受“展厅文化”的影响,当代书法创作中有不少经过“创作预设”之后所写成的作品,这些作品看起来非常“完整”,但往往缺少了一种自然之美,对此,朱天曙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倡当代书家应该重视稿书。一部书法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稿书史,就是日常的书写史。稿书最能体现书家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研究状态。“我主张当代书法家多用稿书进行创作,一方面是让平常的、自然的书写成为当代书家的日常生活,另一个方面是自觉运用稿书的创作方法来进行艺术创作。也就是说,除了日常书写之外,可以有意地把稿书作为楷、行、篆、隶创作之外一个独立的书体形式来进行创作。稿书体的特点是:字比较小,书写的内容是自己真实的读书状态,不必拘泥于所谓‘完整性’,体现出自然天趣的书写状态,是理性和感性的交融,创作中的涂改,字体的参差变化,墨色的干湿浓淡,都能‘一寓于书’,在稿书创作中都可以体现。”

  显然,稿书创作是打破为了创作而创作、回归书法创作本身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回归到‘书斋文化’,表现‘书卷气’,回归到艺术本身的‘人文性’。我们提倡书法家要重读书、重涵养,要从心灵上走近古人,用稿书的创作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创作更赋予‘生命感’,也更接近艺术创作的本质。”朱天曙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