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从毕业论文看美术史学科的新使命

时间:2024/6/16 17:01: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6月11日,中国美术学院2024届“硕、博学位论文暨候选优秀论文展”,在西子湖畔的南山校区如期举行。这一毕业论文展示传统,在中国美术学院已经延续多年,各教学部门都很重视这个毕业前向全院公示论文的环节,笔者却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正在进行的年度毕业大展的一部分。而在这“另一半的毕业展”中,美术史学科的论文,是最受关注的“作品”。

   新世纪以来,美术史学科在国内发展迅速,远远突破了原有的美术史论系范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相继成立“人文学院”,把考古学、博物馆学、人类学、艺术管理学、艺术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纳入学科体系,并引入“非遗”“视觉文化”等新概念。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综合性名校,也纷纷建立了与美术史相关的科系、学院或研究所,其理念与架构更接近于国外同行。其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学院是比较受到瞩目的两所院系,而它们又分别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同城,应当也并非巧合。

   在过去几年里,笔者多次应邀参加各类院校的研究生论文答辩,网上评审的论文更是数量众多,今年又全程组织了本校的论文答辩工作,逐渐对美术史论文的发展特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期间传递出的信息,也使我们对于美术史学科在新时代的新使命不断产生新的思考。

   首先,中国美术史方向的一些优秀论文,虽未必自觉,却已经带有很强的学科建设意义。早在十数年前,在当时受到学界普遍重视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涌现了数篇美术史领域的佳作。这些论文的作者,陆续成为教学科研岗位上的骨干,他们的获奖或提名论文,不仅仅对后来者有明确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意义则是,通过他们的教学,将优秀论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直接贡献于美术史学科框架的搭建和课程模块的设置上来。

   这种以优秀论文促学科建设的做法,近几年在一些培养单位得到发扬,逐渐蔚为大观。例如,中国美术史语境下的“图像学”研究,每篇论文瞄准一件或一组作品,以适应本土文化基因的经典,阐释艺术内涵、发掘中华智慧。又如,古代美术文献研究,以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为基础,每篇论文在整理校勘一部画史画论著作的基础上,索隐钩沉,发前人之未发。再如,古代书画鉴藏研究,从收藏史和鉴定学的交叉点切入,以画家为单元,一个个梳理,形成一系列有的放矢的学术课题。假以时日,上述努力所积累下的论文珠玉连缀,将从多个维度重塑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构和内涵。

   其次,以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为依归,我国的外国美术史研究,也正在悄然发生可喜的变化。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这需要中国学者在当代国际文科学术平台上找准定位、积极作为。从美术史领域而言,就不仅要讲好中国艺术的故事,还要能够在世界美术史研究体系中,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从这几年涌现的一批优秀论文看,有两个走向值得关注。一是随着国际合作教学的不断推进,一些在世界艺术史领域真正有影响力的美术史家,切实参与到国内博士的培养之中,使这些求学者可以不走弯路,直通外国美术史的纯正学统,所做的论文也能较快进入国际学术研讨平台。二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深入,论文所指向的问题,不再局限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领域,东南亚、南美、中东等区域的美术,都进入了中国研究者的视野,讨论的维度和角度,自然也有独特的中国作风。积于跬步,相信在世界美术史的大格局中,会听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

   当然,目前美术史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已很庞大,论文质量参差不齐,观点偏颇站不住脚的“假”论文、理论高深却无法解决具体问题的“大”论文、套话连篇言之无物的“空”论文出现比例也不低,人才培养任重道远。从现在起,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世纪中叶,今天毕业的硕士、博士生们,将一步步从风华正茂历练为砥柱中流。中国的美术史学科,未来在他们手中。关注毕业论文,把握学科方向,擘画发展蓝图,是各院校研究生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