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艺术乡建的新篇章——广州美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美院举行

时间:2024/6/8 16:28:48  来源:艺术中国


 嘉宾合影

  2024年5月31日,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高校艺术乡建教学联盟”在广州美院正式揭牌。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承办的“艺术乡建:时代变革中的乡村复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就“艺术乡建与理论策略”“参与观察与文化赋能”和“艺术介入与在地实践”等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光智主持启动仪式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致辞

  范勃在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致辞,强调艺术在乡村建设和文化复兴中的重要性。他回顾了从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等知识分子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到当代艺术家推动的艺术乡建运动,肯定了艺术乡建的成就。广州美术学院致力于构建创新系统,推动湾区艺术、科学、设计与产业的融合,提升城乡文化软实力。通过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学院希望实现城乡多方互助和协同发展,推动艺术乡建的深入发展。范勃特别提到,渠岩教授在艺术乡建方面有丰富经验,相信在他的带领下,研究院将为中国乡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广美特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反思。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孟建民致辞

  孟建民在致辞中指出,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的成立既能给广州美院的艺术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学术资源,也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乡村建设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孟建民表示:“渠岩教授是我非常敬佩的艺术家,也是我的学长,他有着20多年的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乡村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非常希望渠岩教授不负广州美院的重托,为中国乡村建设谱写出新的篇章。”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喻剑南致辞

  喻剑南的致辞强调了艺术在文化旅游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乡村复兴中的贡献。他分享了三位基层干部和村民对艺术乡建的期待和成果,展示了艺术提升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实际效果。他感谢广州美术学院的支持,期望通过合作,推动艺术乡建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乡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致答谢辞

  渠岩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的成立是他近二十年乡村建设是最重要的时刻。他对全国乡建领域重要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建筑师和媒体人来参加本次活动表示感谢。他表示不会辜负广州美院及各位专家学者的期待,一定会将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的事情做好。

范勃、孟建民和喻剑南共同为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授牌

“艺术乡建:时代变革中的乡村复兴”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现场

在授牌仪式结束后,“艺术乡建:时代变革中的乡村复兴”学术研讨会启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颖、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刘姝曼分别主持了“艺术乡建与理论策略”“参与观察与文化赋能”“艺术介入与在地实践”三个学术研讨会单元。来自全国16所高校的19专家学者围绕艺术乡建的学术理论、参与式艺术、文化赋能乡村、城乡规划、乡村公共艺术、乡村建筑、海岛-乡村-家园、乡土艺术教育等议题发表了演讲。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致辞

  金江波在研讨会上首先致辞,他强调了艺术乡建研究院成立的意义,并表示这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高校在艺术乡建中有独特优势:一是推动艺术教育,提升社会公民和乡村居民以及在乡村业态塑造的理论建设;二是利用专业人才引领乡村美好生活的塑造;三是通过美术学院引发公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认知。他认为美术学院的介入能让生活更有品位和文化自信。今天的论坛各位专家将从多个学科角度审视艺术乡建,提供理论视野和实践指导。

Panel 1 艺术乡建与理论策略

向丽:“非介入的介入:艺术乡建的当代性策略”

云南大学向丽教授发表演讲

  云南大学向丽教授的发言探讨了“非介入的介入”作为艺术乡建的一种当代策略的价值。她认为非介入的介入,抑或弱介入是一种非常稀缺而可贵的力量,它源于一种主动而温和的“放弃”与“让”,其过程中形成了对于乡村的新感知以及城/乡、中心/边缘、文明/野蛮等二元对立模式的消解。

  向丽通过回顾艺术介入社会变迁的历史,阐述了艺术在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向丽提出,非介入的介入强调让边缘经验如其所在地显现,以平等为出发点。艺术介入应转化为审美介入,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审美经验融合,共同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向丽还分享了“非介入的介入”的具体实践,例如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在近二十年时间致力于帮助西部村民,以自己的视角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家乡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传统。截止到2016年,“乡村之眼”培养了300多名乡村导演,拍摄了300多部影片,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乡土知识读本,包括自然与人、民间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家族记忆、非遗传承生活方式的变迁等。

向勇:“人文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北京大学向勇教授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向勇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在北京大学从事乡村建设和文化创意工作的经验,探讨了乡村建设的不同阶段和策略。向勇强调艺术乡建不仅促进了乡村的美学修复和再造,也为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

  向勇指出中国乡村建设经历了从环境美到产业美、再到生活美的转变,现在更注重人和文化的价值。他介绍了自己在桂林、白马花田等地通过文创赋能乡村的具体做法,如建立文化创意协会、组织乡村艺术节、开展乡土影像拍摄等。他还分享了在乡村推广AI技术和智能设计的尝试,如帮助农民设计和印刷农产品包装。

  向勇强调,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重建。乡村建设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努力,他呼吁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参与乡村建设,共同推动中国乡村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张颖:“概念、方法、路径:艺术赋能乡村的三个基本问题”

四川美术学院张颖教授发表演讲

  四川美术学院张颖教授在演讲中从文化遗产与人类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中国和日本的艺术乡建。张颖的研究从日本的艺术乡建入手,通过田野调查和实际案例,分析了艺术赋能的理论和实践。

  张颖指出,赋能概念在西方演化过程复杂,是从个体主权和经济主权发展到注重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赋能以及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包容性发展的过程。她强调,西方艺术赋能深受西方的发展主义之困,在乡村面临资源分配不均和精英艺术干预的问题。

  张颖提出要超越发展主义的定位,从本土文化出发,实现内生式发展。她分享了自己参与的广东青田艺术乡建项目,强调渠岩团队在轻接触、共模态和情本体、家本体的理念下,促进了艺术家与村民的互动与融合。

  最后,张颖呼吁在艺术赋能乡村中需反思权力关系,注重反身性和主客体关系的变动,倡导持续关注和深入认识艺术赋能的动态过程。

刘茂平:“当代乡建中的路径依赖和破局之道:基于湖北乡建的观察”

湖北美术学院刘茂平教授发表演讲

  湖北美术学院刘茂平教授在讲话中,提出了几个核心观点。首先,他回顾了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认为乡村在中国农业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乡村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乡村文旅项目也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

  其次,刘茂平认为艺术家作为对社会有敏锐观察力和责任感的人文知识分子很早就进入了乡村现场,艺术乡建对乡村起到了启蒙、唤醒、抢救性保护,先行积累经验的作用。但艺术乡建力量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问题。他强调,中国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强化农业自身职能,提供优质食品,确保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

  刘茂平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通过立法推动乡村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重视县城和乡镇的发展,避免过度城市化。他认为,中国乡村的未来需要尊重乡村的独特性,鼓励内生动力的发展。

刘姝曼:“再造‘家园’:艺术乡建中的‘原真性’及其创造性转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刘姝曼发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刘姝曼首先回忆了她在广东顺德青田与渠岩老师共同进行艺术介入乡村的观察和实践的难忘经历。

  刘姝曼在反思家园的“原真性”时指出,现代性带来了时空分离,乡村被划分到城市对立面范畴,成为“原真性”的代名词,衍生出“原始”“自然”“传统”“非现代”等修饰语。原真性与传统、记忆和情感需求密切相关,人们对于乡村的原真性的渴求从未停歇。“乡村性”是城乡融合新范式中的必要条件,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对都市生活具有疗愈效果。

  刘姝曼认为,乡村的原真性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并非简单的重复传统,是通过细致的历史研究和创造性建构来重塑现实。建设“和美乡村”需要多方参与,通过建筑修复、节庆仪式恢复、媒介传播等具体途径,协商构建起一个与当下相关的符号体系和具有地方感的家园。

陈晓阳:“乡村中的自主艺术”

广州美术学院陈晓阳教授发表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陈晓阳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乡村艺术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她指出中国乡村类型多样,从农牧区到渔村都有各自的特点。乡村并非静态的对象,而是随着社会政策、人口、生态等因素不断变化。在华南地区,传统的宗族村落在社区治理中仍发挥重要作用,这为艺术介入提供了坚实的社区基础。

  陈晓阳指出,艺术应作为整体艺术重新整合进乡村,而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的割裂表现。通过艺术可以促进城乡文化和资源的双向流动。艺术家和艺术学院应提供经验、方法和路径,而非单独承担建设任务,真正的建设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

  陈晓阳分享了自己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参与式艺术项目“源美术馆”的实践。艺术家通过驻地创作和社区协商,以山歌和现代木工技术等方式赋能乡村,成功激活了社区的文化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Panel 2 参与观察与文化赋能

左靖:“乡村创意和可持续”

安徽大学左靖副教授发表演讲

  安徽大学左靖副教授在演讲中回顾了他在乡村建设中的工作经历,重点介绍了碧山和茅贡项目,分享了他在艺术乡建中的经验和理念。

  左靖最早在2001年在安徽泾县查济村开展“重塑社会”艺术活动,之后在2007年开始深入碧山村的乡建实践。他认为碧山项目留下了“两大遗产”:“第一是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通过展览、图书出版、论坛等方式传播了当代乡建的声音,产生了很多边际效应。第二是引入长效设计理念,培养了当地村民自主运营文化项目的能力。”

  在贵州茅贡,左靖提出“乡镇建设”理念,即将文化设施和消费场所集中在镇上,严格控制不良资本进村,以保护周边脆弱的传统村落。他强调艺术家作品与乡村文化的关联性,邀请与在地需求匹配的艺术家合作。

  左靖团队还在江西画院、深圳华·美术馆和上海PSA等地举办展览,展示乡村建设成果。在荆门和沙洋等地通过地方设计与农业科普相结合的创新策略推动地方乡建的可持续发展。

白波:“艺术乡建中的文脉传承”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白波教授发表演讲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白波教授在演讲中认为,艺术乡建的重要性在于其文化传承。他引用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的理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白波认为艺术乡建中的文脉旨在建立一套乡村的礼俗文明。乡建首先要恢复和重建中国乡村的传统民俗活动。其次,要恢复和完善中国传统的乡村建筑和环境,但是内部要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满足人们现在生活需求。第三,聚集各方力量恢复发展乡村文脉,反对不良资本的侵蚀。通过艺术家与乡村的互动,可以使乡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复活,不仅让农村富裕,更要修复被长期社会改造所消失殆尽的情感。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模式,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活力。

王檬檬:“群体中的个体:中国参与式艺术观察”

西安美术学院王檬檬教授发表演讲

  西安美术学院王檬檬教授的演讲围绕参与式艺术展开,探讨了其在中国乡村艺术建设中的应用。她指出,参与式艺术包含四个关键要素:外来艺术家进入特定场域、主体与主体间的合作对话、针对特定问题的事件导向以及本地居民的参与。参与式艺术将艺术从美术馆和工作室带入真实社会场景,实现了社会转向和回归,是对现实或社会的一种干预、改造、质疑。

  王檬檬简要回顾了参与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的三个历程:20世纪20年代的木刻运动、延安文艺革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她指出,个体与群体的价值是对立又统一,艺术家往往通过身份和生产路径的转换进行参与式艺术。她还列举了熊文韵在青藏通过大型实验艺术计划唤醒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庄辉在甘肃玉门开设照相馆,以摄影师身份为当地居民拍摄了大量肖像照片;胡尹萍通过虚拟商人身份收购妈妈的毛线织物,激发了小镇编织阿姨们的自我认同和热情等参与式艺术案例。

陈林:“从被动回流到主动创造价值:‘城归’群体的迁移机制”

华南师范大学陈林副教授发表演讲

  华南师范大学陈林副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乡村发展与人才回流的关系,他认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变量在于与乡村有联系的人口密度和数量。陈林认为城市回乡的创业人员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回归不仅涉及艺术家,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创业者。

  陈林选取了茂名市电白区为案例,梳理分析了“城归”群体的特征和动机。乡村回流人员类型多样,包括数字经济创业者、新农人和生活移民等。回流由城市生活的竞争压力和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发展共同驱动,家庭需求和突发事件也起到推动作用。

  陈林指出,这些回流人员的创业活动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带来经济效益,还促进了乡村社会关系和价值的重建。他强调,理解乡村振兴需要关注回流人员的动机和类型,并通过建立社会资本和信任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屈行甫:“近旁、超越与叠生:中国乡土视域下的山水‘居间’经验”

广东工业大学屈行莆副教授发表演讲

  广东工业大学屈行莆副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乡土视域下的山水‘居间’经验”,旨在重新理解乡村艺术和美学。他发现传统乡村艺术表现多由文人创作,往往诗意化乡村生活,遮蔽真实面貌,如陶渊明的诗歌、赵孟頫的《水村图》中理想化的乡村描写。他引用朱光潜的“海边农夫”故事,强调要尊重农夫对自家菜园的审美判断,而非仅从知识分子角度审视乡村之美。

  为了与传统文人世界拉开不同的视角看待乡村,屈行莆引入“山水”概念,他认为山水虽然在聚落和田园的近旁,但它又是超越世俗的存在,不同于文人山水画中的想象,山水具有真实且可经验的超越性。

  屈行莆认为,山水的超越并不是舍弃乡村自身,而是对乡村及其意蕴的拓展和深化。乡村智者的经验来自于乡村中有觉悟的人,对山水经验的不断叠加和生成,产生了属于乡村自身的山水哲学和审美认知。另一方面乡土的信仰系统反映的也不仅是地方性风俗的差异性,也是山水对乡土价值观念的整体统摄。

Panel 3 艺术介入与在地实践

何崴:“乡建中建筑的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何崴教授发表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何崴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在乡村建筑设计和实施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河南西河粮油博物馆和福建上坪古村复兴计划两个重点项目。

  何崴认为建筑设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建筑师应充当容器、酵母和灯塔的作用,通过总体设计、社会设计和显化设计的方法,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师与乡村的关系中,何崴提出“弱设计”概念,强调建筑师在乡村应平视对话,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导。项目中采用了532模式:50%看图纸,30%现场指导,20%留给工匠发挥。他们故意画不完整的施工图,让工匠在现场自由发挥,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何崴在松阳、威海等地对比新旧建筑形式,挑战传统的修旧如旧方法,展示了乡村建筑新旧融合的案例。他们利用现代材料和设计,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生,尽管这些创新有时受到当地政府的质疑,但最终证明了其经济和视觉上的成功。

汪建松:“公共文化与环境艺术:艺术乡建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汪建松教授发表演讲

  清华大学汪建松教授分享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非遗保护与创新、城乡建设的传统与现代转型、公共文化的区域与全域策略。

  首先,汪建松介绍了非遗保护与创新的工作。他提到,清华大学与宝马集团合作,致力于非遗保护和创新,通过资金资助、平台支持和学术提升,帮助非遗传承人推广和提升他们的技艺和产品。通过艺术的加持,让非遗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变成年轻人也能享受的文化。

  其次,汪建松探讨了城乡建设的传统与现代转型。他指出,环境设计不仅要保护传统建筑,还要通过色彩和艺术提升县域环境,打造乡村产业空间,促进文化和经济的融合。

  最后,汪建松介绍了公共文化的区域与全域策略。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激活社会经济投入,提升地方乡镇的发展。他强调社会共建,持续探索艺术乡建的新方向是:以公共文化激发城乡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人民大众幸福生活!

曾令香:“现时代乡村公共艺术的特性与方法论:以重庆酉阳‘人民美术讲习所’为例”

四川美术学院曾令香教授发表演讲

  四川美术学院曾令香教授分享了他在艺术乡建中的经历与反思。曾令香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奉行行动主义的逻辑,利用公共艺术与乡村进行紧密的互动,注重与乡村日常生活的结合,与村民的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的实践推动乡村的发展。

  在酉阳的何家岩村,曾令香面对乡风文明断链、组织生态问题、乡村知识系统、民间文化与匠艺断裂等问题,通过与成渝两地的艺术家共同驻地创作,不断和村民互动,推动乡村的艺术季活动,解决了村庄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并逐步建立了一个“人民美术讲习所”。讲习所成为了村民活动的中心,通过艺术活动和教育,逐步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态度和社区氛围。

  曾令香强调,艺术家应俯身天地,尊重乡村和村民的主体性,通过具体的行动让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他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如改造村庄环境、建立手艺工坊、策划文化活动等,促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和认同。

李勇:“扎根乡土的日常生活艺术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李勇副教授发表演讲

  中国美术学院李勇副教授在演讲中探讨了艺术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实际项目和社区互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发展。

  李勇认为艺术应融入乡村生活,而不是外力干预,通过长期扎根和社区合作,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他分享了中国美院宁德乡土学院的案例,师生通过持续扎根乡村,与当地居民合作,推动乡村艺术建设。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强调长期、深入的社区互动,而不是短期的采风和记录。舟山、遂昌等地的项目则通过校地企业合作模式,促进了乡村的持续发展。

  同时李勇团队通过与不同专业的联动,如雕塑系、建筑系等,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在当地废弃的粮站进行改造,建造了一个多功能活动空间,并在节日期间与村民共同庆祝,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翁奋:“艺术在地实践中的海岛-乡村-家园”

广州美术学院翁奋副教授发表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翁奋副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在海南泰山村的长期艺术实践,提出了“海岛乡村家园”的概念,强调艺术在地实践的重要性。他通过家庭纪念照、家谱研究、参与旅行社以及乡村记忆馆等多个计划,探索了如何利用艺术唤醒乡村社会的家园文化意识,推动乡村的文化复兴和发展。

  翁奋提出,海岛乡村的文化基础包括祖先血脉、土地保障、生态安全等七个要素。他强调家园精神是海岛乡村社会最根本的文化价值。他的实践注重在地主体、多主体联动,避免将乡村作为他者角色和消费对象,通过艺术行动触及在地社会的文化问题。

  翁奋通过家庭纪念照唤醒村民对祖先的记忆,通过家谱研究强化家族成员间的情感和社会关系,通过参与旅行社计划推动村民的主体自觉和自我发声,强调艺术进入乡村是为了建立村民个体和群体的家园文化意识。他的茶园计划和乡村记忆馆则进一步展示了如何在新社区中连接传统与现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陈荣鑫:“边缘地带的行动剧场”

华侨大学教师陈荣鑫发表演讲

  华侨大学教师陈荣鑫在演讲中介绍了他的艺术村落计划和边缘地带行动剧场。在厦门实施的“后天计划”通过引入艺术家和创意工作室,将村庄打造成一个“艺术自由村落”。

  陈荣鑫指出,通过艺术展览和实验,如在宗祠内举办的声音艺术节和砖厂拆迁现场废墟中的行为艺术节等案例。陈荣鑫认为艺术介入,激活了乡村的场域,灵魂的家园归属,呈现了艺术与现实问题,强调了艺术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陈荣鑫强调,行动剧场作为艺术介入的方式和策略,也是要做持续的文化生产和关系的连接,将推动艺术与乡村的共生发展,探索新的文化交流方式。在后田村落的艺术驻地计划,艺术家们通过创作与当地文化和生活紧密结合,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公益图书馆和工作坊等形式,推动乡村公共美育和传统手艺的复兴。艺术乡建在产业融合方面,为乡村带来了租金收益、村民再就业和工作室产品销售等经济效益,形成了支持艺术活动的持续影响。

周钦珊:“艺术为媒:?种新乡?在地教育?法”

广州美术学院周钦珊副教授发表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周钦珊副教授在演讲中探讨了乡土教育及其在艺术中的应用,强调了乡土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及其现代发展。她指出,乡?教育是指通过乡?知识学习和乡?环境的熏陶从?让学??发乡?情感、增进乡?认同的教育。乡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乡村复兴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周钦珊首先介绍了中国乡土教育的历史,从古代的礼乐教育到现代的乡土教育实践。她提到卢绍稷和王镶是最早提出乡土教育概念的学者,并详细描述了乡土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周钦珊还分享了自己参与许村国际艺术节的教育实践,她通过综合艺术课程和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她还介绍了自己家乡溪南村公益图书馆的项目,她和其他参与者采用“微干预”和“艺术介入”的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自然教育、手工艺和摄影,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家乡的文化和自然。

媒体观察

服务器艺术创始人谢蓉、打边炉总编辑钟刚和艺术中国主任刘鹏飞向现场专家学者提问

  研讨会最后一个环节是媒体观察,由服务器艺术创始人谢蓉、打边炉总编辑钟刚和艺术中国主任刘鹏飞对现场嘉宾提出问题。

  谢蓉的问题是:“这么多艺术家常年坚持乡村建设的驱动力是什么?”钟刚向与会学者提出了“乡村建设的学术批评与内省”“乡村建设的中心话语和边缘力量如何形成更有机的关系”“乡村可持续的商业性”“如何在乡村建设中构建更有效的学术联盟”等问题。刘鹏飞的提问是:“当下乡村建设中文旅项目占据了多数,如何在这些项目中警惕一些问题,良性发展文旅项目?”渠岩和左靖对此做了相应解答。

“高校艺术乡建教学联盟”揭牌仪式

  “艺术乡建:时代变革中的乡村复兴”学术研讨会之后,渠岩院长与其他专家学者举行了“高校艺术乡建教学联盟”揭牌仪式。

(作者:刘鹏飞 图片及资料来源:广州美院)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