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何以涵养大众审美之心——“社会美育论坛”综述

时间:2024/6/2 15:38: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日,“社会美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召开。诸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社会美育的理论建设、历史演进、核心价值和实践经验,共商新时代社会美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表示,社会美育需要进行理论建构,既要与美育的基本内涵相贯通,又要体现社会美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开展社会美育的具体方法也需要理论构建,探讨博物馆美育、乡村美育、城市美育的生成机制和基本逻辑等都是社会美育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看来,研究社会美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应该回到中国现代哲学家李石岑所提出的美育本义即“审美心之养成”上来。谭好哲认为,所谓审美心之养成,就是在对自然美、人类美、艺术美的观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陶养人的精神心灵,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使人类的心灵世界依其本然性之要求,向真善美的境界不断提升。审美心的养成与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社会美育主要是通过对民众审美能力的培养,来发挥美化人生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美育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美育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时代的到来,社会美育需要开拓创新,通过聚焦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法的创新、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等,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美术馆和高校等机构积极通过各种丰富的形式来进行美育实践。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的社会美育学院面向社会大众,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培训打开人的感性能力,以审美为途径来舒展人的天性,促进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协调,更好地了解自我,打开自我。”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说。

   “美育工作墙内开花,最终的意义还是要墙外结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说。他介绍,近年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在贵州的大山里排演戏剧,在北京大兴打工子弟学校里带领孩子们制作自己家庭的模型,连续8年开展全国乡村美术教师培训,这些都是开展社会美育实践的积极尝试。

   在推进社会美育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美术馆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宣传部副部长徐元表示,高质量的展览不可或缺,同时展览需要让更多普通观众能读懂、看懂,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美术馆还要凝聚学术的、专业的能量,结合开展跨圈层的叙事,将“人与人”“文化与文化”进行连接,以高水平的展览促进全民参与的社会美育。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馆员杨应时表示,要积极探索美术馆在乡村美育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倡导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当下,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乡村美术馆现象成为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实践探索。乡村美术馆的建设,既让农民走进了美术世界,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对艺术世界的认知;也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农民参与到了美术产业之中。同时,乡村美术馆也进一步带动了农业、旅游、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农文旅商等业态的融合发展格局,使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杨应时说。

   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发起了《促进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倡议》。倡议提出,为促进社会美育高质量发展,应当构建健全的体制机制、统筹好经济社会效益、坚定服务社会的宗旨、发挥学术的增益作用,真正提高社会美育的质量与实效,让社会美育成为人民群众丰富精神世界、提升道德修养、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渠道,成为提升城市面貌、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助力,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