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27 21:27:54 来源:大河美术报
殷子琛 《半面扇子,一半人生》 综合材料画
引 言
美术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让学生建立正确性别观念的重要手段。《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在结合美术学科自身的学科特性和育人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五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学生正处在性别意识建构的重要时期,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性别意识,有利于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性别价值观念。近年来,全国性的高中美术教育研讨会也将“性别意识”“性别议题”等纳入考量,拓宽了高中生欣赏与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女性在高中美育中的作用
有助于美术教育学科的完善
在新时代愈发强调综合素质的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对女性的关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要完善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通过美术课程“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1]”“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1]”。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将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的巾帼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独立精神以及新世纪以来自信的女性风貌纳入课程,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女性的表现特点与风格,通过女性视角引导学生站在正确性别观的立场上分析和解读美术作品,提升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
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建构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己对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即个体对自己思想、情感、意志、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知[2]。”在中国高中美术教育加入女性意识与性别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深层次的自我意识。通过这种视角,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变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平等观念。
高中美术教育将女性作为主题或视觉元素进行探索和呈现,能够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表达的思考和探讨,有助于学生对自己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思考,进而加深对自我认识的理解和建构,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性别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与文化修养。
有助于教育平等的实现
在部分地区,女性在社会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需要通过教育来推进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促进教育平等。将女性内容引入高中美术课堂中可以引领学生反思历史上的性别歧视和偏见。
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培育。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包含了性别教育的内容,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倾向于性别刻板化的教育,缺乏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和针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教育方法[2]。
高中阶段,随着学生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对于性别观念的学习也应呈现更加深刻、丰富的面貌。教师可以借助美术学科的可视化优势,在教学中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画面的性别关系联想到社会背景、文化层面的性别理念,从具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美术所承载的性别、文化、历史等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审视和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性别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美术形式自由表达和探索自我,通过美术实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回归高中美育的路径
路径一:引入女性艺术家作品
我国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中美术教育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应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女性在艺术领域的贡献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兴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背景、风格流派等分类,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作品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女性艺术家作品的独特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题材、色彩、线条等方面将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与男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女性艺术家的生平、创作过程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并思考她们的心路历程。经典艺术作品不仅是靠性别来让观众产生情感与审美的愉悦,更重要的是透过艺术家的性别,让观者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意义。通过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性别的角度出发,探讨女性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突破,使学生认识到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自立自强和性别平等意识。
此外,国外的优秀案例也值得我们参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学校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引入了更多的女性艺术家和作品,以增加对女性视角的涵盖和发展。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艺术创作,模仿和借鉴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意发挥。同时,以博物馆为代表的一些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也致力于推广女性艺术家和作品。例如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博物馆展示了二十余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这不仅能够丰富观众对女性艺术创作的认知,也使观众了解到女性艺术家的艺术价值体系。在美术教育中引入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让学生了解女性在艺术领域的贡献和地位,扩展学生视野,丰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深度,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路径二:融入性别议题
自上世纪中叶的后现代转向以来,女性主义、性别关系等话题越来越成为美术创作与美术批评的组成部分,这使得美术教学必然要面对性别及女性议题的探究。
当前一些美术教材已经开始尝试将性别议题融入艺术史和艺术创作的讨论中,以增加对女性视角的涵盖和发展。当然,高中美术教育中的性别议题不仅要从艺术家的性别进行阐释与分析,还可以用图像识读、美学理论等方法联系到社会文化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推进,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图像化时代”。有学者指出:“在这个图像化的时代,‘图像细读’更加注重‘视觉性’和‘文化意义’[3]。”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掌握图像识读的基础上了解作品背后的性别内涵。例如英国的高中美术课程《艺术与设计》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女性艺术家和她们的作品,鼓励学生创作与女性相关的主题作品,提高了学生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和理解。学校应建立性别平等教育机制,如设立性别平等教育课程、组织性别平等教育活动等,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性别平等的意识和价值观,了解不同性别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认识性别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教师们也开始关注性别议题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例如芝加哥大学的凯瑟琳·麦考密克等人在其研究中探讨了性别议题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如何将它们纳入到现有课程中的建议。
路径三:引导学生认知自我
青少年正处在性别文化认知的形成期。高中的美术教育应尽量避免学生形成性别刻板认知,而是让他们认识到并非哪种性别具有先天优势,即使是过去文化认知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女性,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法国哲学家波伏娃通过对女性生活的观察,指出了女性从古至今的生活状态,分析了女性气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深刻启发了女性的“他者”心境。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不同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关系,通过教学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性别的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结语
教育是人类进步必不可缺的事业。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盖长思人类事业,最普遍最悠久者,莫过于教育[4]。”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高中美术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提升,也要重视青少年性别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对正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此阶段正是他们建构性别意识的重要时期。美术作品的图像识读与审美鉴赏,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女性与高中美术教育相融合,能够有效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整体而言,高中美术教育中女性的缺位导致女性艺术家往往缺乏代表性和认可,也使学生缺乏对于社会性别议题的关注以及探索自己的机会。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融入女性元素,可以促进艺术领域的性别平等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5.
[2]魏靓羽.视角·美育·方法:美术教育与中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建构.艺术教育[J].2021(03).
[3]刘家帅,孔新苗.视觉文化语境下的美术鉴赏教育的范式反思与更新[J].美育学刊.2016(04).
[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80.
(作者刘博系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殷子琛系大连大学美术学院2023级硕士在读,廖运升系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