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宋画中的鸟类

时间:2024/5/13 21:09: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举凡古文、书法、诗词、瓷器、玉器、雕漆、织绣、缂丝等,都有杰出的成就。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绘画。宋代绘画承继唐及五代,无论形式、题材和画科,都集大成于一身,是中国绘画史的黄金时代,更是写实主义的巅峰时代。

   然而,宋代绘画到底有多写实,却是一个被时光掩埋的秘密。2022年,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顺利出版。其中,《宋画全集》首次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宋画汇聚在一起,仿佛打开了一个窗口,给予我们管窥宋画全貌的机会。原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一幅幅宋画聚集在一起时,犹如一块块拼图拼在一起,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和图案。

   作为鸟类学家,我从鸟类主题出发,选定《宋画全集》中有鸟类图像的作品171幅,外加虽未收入《宋画全集》,但被认为可信的作品3幅,进行统计分析,并编撰成书——《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书中再现了宋代曾经的名物、博物和格物传统,并从鸟类主题角度,重新解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绘画理论。

   这174幅作品,大部分为花鸟画,也包括了少数含鸟类图像的山水小景和人物画。其鸟类图像,大致可分为工笔可辨识(68%)、工笔不可辨识(2%)、简笔可辨识(20%)、简笔不可辨识(10%)四大类。也就是说,可辨识到具体物种的就达到了88%,这个比例远超我的预想。从中,可辨识鸟类共计67种。据此推知,宋代花鸟画家,不只描绘身边熟悉的鸟类,还大量记录了偶然闯入视野,包括猎捕和观察到的鸟类。

   虽然这些画家不一定认识笔下的每一种鸟类,也没有为每一种鸟类命名,但从多数画作所体现对形态和画理的追求来看,相信他们是了解,并能够区别不同鸟类的特征、行为和生态习性的。这174幅宋画,均只是幸存者,只占宋代实际花鸟画数量极少的一部分。如果多数宋画能够保存至今,完全可以编录一部大体量的《宋代鸟类图谱》,根据其中鸟类物种描绘的精确度,以及其反映的鸟类与环境、季节、食物的关系,鸟类行为习性等方面的诸多信息,那将是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一部博物学著作。

   宋画中大量陌生、偶然出现的鸟类的存在,说明宋代花鸟画家在创作时,直接取材于野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生”,从而也说明中国绘画早期就有“写生”的传统。不仅《宋画全集》中大量存在以“写生”命名的作品:写生珍禽、写生蛱蝶、写生草虫、写生栀子、写生紫薇……画史论著中也有不少“写生”的论述。然而,由于工具不易携带和野外使用,中国传统的写生到底如何开展,画史和画论却一直语焉不详,缺乏实证。

   在故宫博物院藏的佚名《绣羽鸣春图》中,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宋代花鸟画写生的证据:画中白鹡鸰的脚上多了一根细线。这应该就是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面对的真实状态:有一只白鹡鸰被一根细线牵着,被绑在一块湖石上,任由画家描摹写生。画家有意无意留下的这根细线,解答了我们的困惑:宋代的画家,很可能是活捕这些鸟类,然后用一根细线绑在其出没的环境中,或地面,或树枝上。任由鸟跳跃,任由人观察,这样形和神都兼顾到了。

   细读《宋画全集》,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模仿自然,逼真现实,是宋代花鸟画普遍的追求。然而,如果沿着中国绘画史巡视而下,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这一传统在后世逐渐丢失,成了宋画独特的标签。

   写生求形似,写意求传神。一幅花鸟作品,如果能够做到形神兼备,应该可以算是上品了。但宋代画家的追求不止于此,在他们的心中还有一个“理”字。这个理,与宋代理学的兴起与盛行有关。该学说认为,万物的背后,必有一理。其中的“理”,接近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道理”和“原理”,或者“客观规律”。那么,在花鸟画中,画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宋代的画家又是如何讲究的?

   花鸟画的理,首先体现在鸟类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不同的鸟类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其次,画理体现在鸟类与季节的关系。我们并不能在所有季节看到所有鸟类,因为很大一部分鸟类具有迁徙习性。终年留在本地的,称为留鸟;春天从南方飞来繁殖度夏、秋天离开的,称为夏候鸟;秋天从北方飞来越冬、春天离开的,称为冬候鸟;不仅鸟类有季节性,植物花卉更有明显的季节性,植物、鸟类与季节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画理;鸟类与食物的关系,同样值得特别关注,不同的鸟类,捕猎或觅取不同的食物;鸟类的行为、姿态也是不可忽视的画理……

   以上海博物馆藏李迪《雪树寒禽图》为例。南宋宫廷画家李迪,画了一只楔尾伯劳矗立于冬季树叶尽脱、荆棘枯树枝头。对于南宋都城临安来说,楔尾伯劳属于冬候鸟,主要栖息在乡郊旷野地带,多单独活动,常见立于枝端伺机捕食。伯劳有一个特殊的习性,喜欢把猎取的小动物贯穿在荆棘或细枝上,所以,伯劳往往和荆棘枝条同时出现在画中。

   系统梳理这些现存的宋代花鸟画,我们会发现,类似《雪树寒禽图》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它们不仅形态写实、姿态传神,在鸟类与季节、环境、食物关系上,在鸟类栖息和行为方面,均能严格遵循画理。“形理两全”是宋代画家的普遍追求,甚至是最高追求。 

 (作者为浙江省博物馆馆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