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16 20:35:08 来源:文化视界
赵培智 被驯服的野马之一 160cm×150cm 布面油彩 2023年
赵培智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油画艺术家,也是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他成长于新疆,求学于新疆,也常以新疆人物作为他描绘与表现的对象。他有绘画天赋,有机会受教于来自列宾美术学院的老师,对照画册的大量临习、三天三夜坐火车到北京观看全国美展,是赵培智年少时期的学习经历。他受柯尔内留·巴巴影响,还向克里木·纳斯尔丁、哈孜·艾买提、于然、黄胄等前辈艺术家学习,也向全国各地赶赴新疆采风写生的艺术家学习,但他并不满足于只表现民族风情风俗,而想要刻画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真正的新疆人。他近距离、反复地冷静观察,在他笔下的塔吉克族、维吾尔族人物表情凝重、动作缓慢、肌肤黝黑,窄长脸庞上大大的眼睛流露着沉郁。他们常常以群体的形象出现,马匹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他们生产劳作,生活节庆,自在自得,仿佛被定格在时间与空间当中,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民族人物创作,向我们呈现出一种陌生之感,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40年代庄学本的西北摄影作品中的人物肖像,却又多了一分油画艺术家的抒情与主观。
2004年,赵培智赴法国学习,他遍览欧洲名画,近距离学习大师经典,手追心摹,颇有所得。特别是他将整个西方艺术历史从古典到现代、后现代,系统梳理并加以思考,付诸探索与实践。在赵培智的作品中,无论是早年间偏重写实,还是近年来偏重写意,画面皆呈现出坚实的体积感和块面感。大笔触处理、刻意的平面化,无论是人物群体或者是单个的人物肖像,都统一在或灰色或褐色或绿色的整体色调当中。
由此,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赵培智新疆题材油画创作,从两个方面与前人、与他人拉开距离:一方面,他曾经长年生活在新疆,有机会深入到各民族历史当中,深入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让他笔下的新疆人物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历史,他们不再只是载歌载舞、欢乐节庆的形象装饰,而是在中国这片辽阔土地上、在古老的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世代生活,与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也是自己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者。另一方面,他对画面整体结构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布置,戏剧性冲突的构图,对色彩、色调的关系把握,越来越趋向于大笔触平涂的简化方式而极大增强的形式感,建立起了他自己对于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成为他鲜明的个人风格。他似乎掌握了最适于他的艺术范式,由此创作的新疆人物,既是独属于赵培智的,也是借由赵培智而表达当代人对生命、对自然、对生活和对历史的一种有价值的观照。
赵培智离开新疆到北京工作生活已经有13个年头了,是继续以新疆作为他的创作题材,还是转换路径,寻找新的生发点?他自己好像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在他这几年的采风写生过程中,已经可以见到端倪。他将学习经典的经验眼光与长期训练获得的技艺技巧结合到一起,运用到他在陕北、北京等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与不同风景,色彩色调更为明亮、温暖,油画技巧更为娴熟、自如,也反映出已届天命之年的赵培智个人跟随时间进程而变化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此次展览中,虽然画的似乎还是原来的人物,但已经远离了写实的人物原型,淡化了原有的民族身份,更多以夸张、变形的方式,寻求艺术形式上的效果,显现出更多的天真、稚拙甚至童趣,传达某种情绪、某种感受、某种氛围。而他在色彩上的追求,也更为大胆与直接,题材内容退为其次,色彩本身成为艺术审美的关注焦点。我以为,这是真实的、敞开的、饱满的个体艺术家的生存现状,他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断探索。作为“70后”艺术家,他享受着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发展红利,也坚守着中国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他可以自信地吸收、运用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艺术成果而不必有任何思想负担。他正处于艺术创作的成熟期,也是体力精力仍然旺盛的时期,他已经找到了艺术的法门,正站在最后一搏的当口,他的每一次努力都在朝向自己的高峰,也完全有希望朝向这个时代的高峰。我们期待赵培智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之作!
(文/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本文系作者在“沉默的形状——赵培智个展”开幕式上的致辞,有删减)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