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31 20:32: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世纪30年代末,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出版,“江村”从此成为展示江南乃至中国农民生活的一扇窗口。“载将春色到江南”的明丽、“牧童归去横牛背”的逍遥、“稻穗堆场谷满车”的欢喜……今日江村的秀美画卷已徐徐展开。如何用生动的绘画语言和艺术形象,留住乡愁、讴歌时代,记录广大农民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生动图景?近日,由江苏省苏州市文联、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精心组织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画说江村”主题创作活动,即是美术工作者用画笔为乡村振兴的精彩助力。
70幅精品佳作,让人们对江村有了更深、更细、更为全面的认识。这些作品用国画的方式多角度地再现了江村的美。独特的艺术风格、强烈的时代特征,每一幅作品都具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即使是一幅静物写生,也有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让人为之动容。
据了解,此次以“江村”为主题的群体创作活动历时8个月,艺术家们深入基层,到平望、震泽等吴江各处乡村,在太湖边、长漾边进行多点位写生、创作,以画笔呈现江南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古老村落,或登高远望,或切近镜头,田野热情写生,画斋激情创作,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打磨,作品最终得以精彩呈现。从绿树掩映的乡村村落,到辽阔开朗的江河湖汊;从水中嬉戏的家禽野禽,到乡间舞台的莺莺红娘和河中划船的渔夫;丰收的田野、楼房前的小汽车、虚席以待的山间茶座、乡村的美食、屋前的红灯笼,等等,组合成了一幅全景大画。
“这是一幅新时期新农村的‘盛世滋生图’,其内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是一场关于今天大地风情的展览,又是一条艺术长廊,长廊里一幅幅艺术品,是画家们被生活打动、被新农村感动后的全新创作,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实地展现了新农村真实的新面貌,展现了新农村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和进步。”在知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看来,《又见江南》精致讲究,以江南山水的一个角落,几乎画出了江南的全貌;《最美江邨》有夺目的鲜亮色彩,更有细密的实景,这个细,细而不小,细而不碎,它是精细而又大气的;《江南雪晴——太湖七都》以江南较少见的雪景,描绘出了江南大地冬天的静谧和其中蕴含着的春天的消息;《黄家溪乡村风情》《浦江源渔耕水韵》等,则让人感受到大地的辽阔胸怀,令人忍不住想要投入大地温暖而深情的怀抱……
展览现场,一个个关乎农村、农民、农业的生动场景和艺术形象带着“稻花香”和“泥土味”,展现出极为浓郁的现实感和极强的代入感。“江村的美丽,不仅仅是环境美、风景美,更重要的是美的资源、美的经济、美的文化,特别是其中蕴含的美的生活,提升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品质和文化气质。通过解构江村,我们能了解中国农村。”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惠泉表示。此次参展作品中,徐惠泉描绘的场景正是费孝通在江村的生活片段。他说:“我在创作时,能够感受到费孝通先生对脚下这片土地浓厚、炽热的感情,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还原一个真实的乡村。”
乡村不仅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同样也是历代中国艺术家们所钟情的题材领域。如何在表现江南田园风光和温山软水自然之美的同时传达出鲜明的时代精神?江苏省文联一级巡视员刘旭东认为,“画说江村”直接继承了新金陵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的现代传统,再次证明国画从传统文人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定会别开生面天地宽。
深入生活,用心深耕,坚持“笔墨当随时代”,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是新时代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以热爱生活之情怀,从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美与获取艺术灵感。”在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苏州美术院院长陈危冰看来,艺术家的江村主题创作,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下乡,也不是一般地表现乡村,而是作为钟情乡土的一种方式,从乡土中来,到乡土中去,让美好田园风光、优秀乡土文化日益被看见、被重视、被需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艺术家关注新农村建设的艺术创作,正在成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乡村振兴也在赋能艺术繁荣。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画说江村”主题创作活动,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印证,也是一次共识的凝聚。
“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听到了画家们的心声。他们借着乡村和我们交谈,让他们画笔下的大地,和大地上的一切,让这承载着江南文化精髓的画作,走进我们的心灵,贯穿我们的气脉。‘画说江村’主题画展,就这样用它的宁静且又热烈、简单且又丰满的独特风格和绵长意韵,让人震撼、让人感动。”范小青说。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