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31 20:25: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牧羊女(油彩玻璃) 1770年至1790年 史贝霖 银川当代美术馆藏
自古以来,粤港澳地区文化一脉相承。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澳门当时隶属广州府香山县,自东西航线开通以来,澳门作为广州的“外港”,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中国重要的对外枢纽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近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澳门科技大学主办、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承办的“艺荟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19世纪澳门及广东地区图像展”巡回展首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银川当代美术馆收藏的洋风画123幅,以及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澳门及广东地图80件,向观众展示了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澳门、广州及通商口岸的城市景观与历史变迁。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表示:“19世纪,很多画家随着探险家一同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洋航行,他们旅居珠江两岸,将西方写实绘画传入中国,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观、动植物和民族风俗的绘画作品以及古代地图,而这些珍贵的历史图像成为今天研究澳门18、19世纪文化的重要实证。”
19世纪,以旅居澳门的英国艺术家钱纳利为代表的西方画家与以广州林呱为代表的中国画家,在澳门地区留下了一批反映清朝晚期的人物、风俗、风景以及其他题材的绘画作品,被称为“洋风画”。本次展览展出的银川当代美术馆收藏的清代至民国初期澳门及广东地区的洋风画,题材主要涉及广州、香港、澳门地区的市井生活、港埠风景、商旅贸易、肖像画等,真实地展示了从宫廷到民间的中西方艺术互相借鉴和发展的历史情形,生动地复原了一段消失的“西画东渐”史,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像。
据策展人汪蓝介绍,中国早期西洋风景画肇始于复制仿摹。此次展览展出了两幅18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学习西洋风景画的欧洲海景画水粉、水彩摹作,从中可以看到画中丝丝入扣的欧洲建筑、林木和云彩,残留着欧洲铜版画的显著特征。还有3幅水彩加水粉画材料绘制的庭院风景画,一派典型的半中半西混合风格情调:即欧式庭院、人物和中式山水林园的混合,西洋风景画近大远小、色彩冷暖、明暗立体表现与中国山水皴法的混合,一眼望去就知道这是18世纪后期的中国人为满足欧洲人对中国山水林园的渴慕而进行的别出心裁的创作。19世纪中期山水风景画的风格则发生明显转变,笔触娴熟、色调华丽,明暗对比强烈,明显带有钱纳利和林呱的艺术风韵,达到与西方学院派画家难分难解的水平。
展览还展出了一批银川当代美术馆收藏的反映清代市井生活的写实绘画。18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瓷器、茶叶、漆器等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畅销欧美。中国的百工劳作也是非常流行的外销绘画题材。西方人通过这些绘画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并通过田园绘画将中国社会诗意化和浪漫化。19世纪上半叶,行商的花园成为外销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师法自然,与西方传统的带有人工痕迹的对称平衡造型迥异,为许多欧洲建筑家带来了创作灵感。
展览还展出了一批以船舶为题材的西洋画。在清代,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运载工具是船舶,西方抵华船主、船长一般都喜爱请西洋画家为其驶华贸易商船绘制船舶画像,同时还要以船舶停靠驻泊的港埠为背景,绘制船舶与港埠融为一体的风光画以资纪念。这些船舶画共同演绎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主题。
“通过中国早期西洋画丰富的收藏,有助于我们集中展现中国早期西洋画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历史中所起的独一无二的作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剖析其艺术史价值和意义。”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赵子懿表示。
与绘画同时展出的古地图,则是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后出现的产物。此次展出的80幅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银川当代美术馆馆藏的中西古地图,不仅绘制技术高超,也不乏艺术创造,翔实地反映了澳门与广东珠江沿岸的变迁,以及人们对于世界的态度与观看海洋的不同视角。这些作品表明了中西方地理认知与视觉文化之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古地图也是研究中国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及早期全球化方面的重要资料。“对历史来说,最大的敬意莫过于回顾和品味,来看看几百年以前,人们是如何以艺术和科学的目光观察世界,又是以什么方式来把握世界,对于当下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赵子懿表示。
汪蓝表示,希望通过对这些洋风画和古地图的展出,重新呈现19世纪中西艺术相互交融的视觉图像,并挖掘与找回广州地区特别是澳门多元文化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此次展览有利于探究文化的传播以及图像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解读地缘文化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也是一份宝贵的艺术遗产,生动地勾画出中国近代美术史的发展演进轨迹,体现出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精神。”汪蓝说。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