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亚洲艺术叙事的生成与路径

时间:2024/3/31 20:24: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理想国金中心(3D打印) 2021年 焦兴涛

   近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比邻共潮生:中国与东南亚艺术邀请展”以及同期举办的“交往与生成:中国——东盟国际艺术论坛”可视为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包容互鉴的生动例证。41位艺术家的近100件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等多重维度交织下的独特艺术魅力和丰富性,也体现了艺术家对当下世界和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关切,在时代新形势下构建兼具民族文化价值与时代价值的“亚洲叙事”。

   中国和东盟是山水相连、血脉相亲的近邻。地缘相依、族缘相近的文脉基础,使得中国与东南亚有着天然的文化亲近感:基于农耕文明的东方价值观、多元包容的宗教信仰等。

   近代以后,中国与东南亚诸国都曾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也由此先后走上反抗殖民主义和谋求民族解放的斗争道路。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的华侨华人曾在海外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支持。而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视野中,徐悲鸿、司徒乔、关山月、王兰若、符罗飞等艺术家在东南亚的足迹与记忆都曾影响其创作,也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美术提供了文化艺术群体跨区域交流与互助的新视角。

   在现代性探索方面,我们亦能看到中国与东南亚艺术家有着相似的历程:从观照、学习西方现代主义以融入国际艺术世界到重塑民族艺术精神,深挖本土文化价值,最终找到替代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参照的艺术体系的新方案——兼具时代性、地缘文化相似性的亚洲现当代艺术叙事。事实上,这样的现代性探索亦符合“现代—后现代”理论的基本发展路径:去中心化、多元共融的文化景象,是现代主义之后文化艺术的必然走向。由此次展览、论坛到辐射亚洲不同区域的艺术博览会、双年展等艺术活动,生机勃勃的文艺态势提示着我们:一种新的亚洲艺术叙事正在生成,它一面尊重和包容亚洲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源流,一面又共享当下关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图像时代的文化经验。在新的时代形势之下,单一的艺术价值体系正在失效,这种失效不仅关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价值观,亦关乎现当代艺术的形式与语言。

   如今,艺术不再只是架上审美之载体,而意欲成为具有反思性、参与性、预见性和能动性的文化实践。在以美术馆为主的展览现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作品促生了人们关于区域间文化异同、交往历史的思考。

   以此次“比邻共潮生”展览的策展思路来说,首先,坚信和坚持“自己的”现代化及艺术,由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与文化。中国籍、东南亚籍的策展人、批评家对于本国、本民族、本区域的文化与现实有着更加深切的认知,也更能解读区域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其次,以文明交流和互鉴为主要导向。策展团队尽力避免个体认同、流行风格等价值判断的影响,在展览的策划与执行中重点强调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面貌与脉络。再次,尊重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策展团队并未以概念性的主题统领展览,而是希望通过展览展现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区与文化对全球化、消费主义、技术迭代等话题的思考与回应。最后,强调艺术话语的实践性。在文化交流的愿景中,我们一面选择关注现实、关怀人文的作品,一面也通过美育课堂及相关活动,让艺术话语的诉说与交流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影响更为广泛、深入。

   过去几年,基于全球化的在地性思考,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始强调区域美术史的重要性,组织策划了“星汉灿烂”——中国现代美术在重庆(1937—1949)、“见闻、记忆与理想建构”——1949年以来川渝少数民族题材版画展。在推动四川美术学院“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美术馆策划了多个国际艺术交流展及系列美育活动,如“文明的尺度”——中国与意大利艺术展及公共美育周、“走向社会的艺术:博伊斯文献展”及公共美育周、贝尔纳·弗孔个展等。策划这些展览与美育活动的目的,都是希望借由美术馆的空间与平台,践行和推动区域文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以艺术展览的方式,引导和加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比邻共潮生,天涯艺无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及形势中,把握发展趋势,推进与不同文化、文明间的对话与共识,是我们长期的愿景和目标。而艺术的创作与传播,将持续且包容地为文化交流与融通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