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让艺术赋能“和美乡村”

时间:2024/3/8 21:12:55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让艺术赋能“和美乡村”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家,郭爱和的名字总是跟“乡村”联系在一起——他在家乡河南洛阳的罗岭乡创立的“爱和小镇”,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郭爱和也特别关注乡村美育工作的开展,建议“让美育教育渗透到乡村中小学孩子的日常生活”。对于乡村的感情,不仅是郭爱和人文情怀的体现,更是他对于“和美乡村”的热望。

  “让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认识美、懂得美”

  中国艺术报:去年两会期间,您提出“让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赋能乡村振兴”,今年您又在“设立‘美育日’”的建议中提到“让乡村中小学‘开足、开齐、开好’美育课程”。在您看来,推进农村美育教育有着怎样的紧迫性?

  郭爱和:受城乡差别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乡村中小学美育仍是整个教育环节的短板,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硬件设施亟待完善等问题。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和城里孩子一样,接受使其受益终身的美育教育,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审美理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19年,在中央统战部和河南省委统战部的支持下,我创立的“爱和小镇”启动了“美育中国”计划,致力于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发展,关注乡村美育。只有让乡村的孩子从小就认识美、懂得美,长大后创造美,建设“和美乡村”和“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中国艺术报:您提出的“设立‘美育日’”的建议引发关注。您认为,推进乡村美育,“美育日”的设立具有怎样的意义?

  郭爱和:去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其中关于“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的论述与我去年两会的建议不谋而合。今年我提出设立“美育日”,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美育的重要性。通过设立“美育日”,一方面增强全国中小学美术、音乐教师培训力度,使美育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鼓动全社会力量,鼓励艺术家、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非遗传承人等深入乡村中小学校授课,促进优质资源向乡村倾斜,让“美育教室”成为乡村学校标配。通过设立“美育日”助推“美育中国”计划,让美育教育渗透到乡村中小学孩子日常生活,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举措。

  “乡村建设需要更多有灵魂的艺术探索”

  中国艺术报:您建立的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爱和小镇”算是您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告白,有力带动了当地脱贫,促进了文旅发展。当初创立“爱和小镇”,是出于怎样的考虑?9年后的今天,“爱和小镇”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郭爱和:我一直希望能在更大空间展示洛阳三彩艺术和中国陶瓷文化,“爱和小镇”就是一个尝试。在“爱和小镇”刚建立时,其所在的洛宁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当地政府每一笔资金都要精打细算。洛宁县和罗岭乡党委政府经过深入研究,最终认同了我的理念。他们投资1500万元做配套建设,而我也倾尽所有,带领团队扎根在当时还无水、无电、无路的“三无”小山村开始建设。

  我还带领团队义务帮助洛宁县设计全套旅游标识系统,提出了“四季花谷、静美洛宁、陶醉罗岭——中国乡村艺术公园”的旅游口号。我们把洛宁定位为“中国乡村艺术公园”,用文艺、环保、可持续的理念,把洛宁青山绿水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最经济实惠、最环保,也是最可持续的“艺术赋能和美乡村”的方式。我们还以“洛阳三彩”为载体,义务为罗岭乡前河村、韩沟村、卧岭村等村庄制作了11座“三彩村标”,指导罗岭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帮助当地农民打造花树凹农宿。

  现在的“爱和小镇”已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世外陶源”。2016年以来,我们连续举办了“油菜花观赏节”“向阳花观赏节”“三彩中国年”等节庆活动,形成了以“爱和小镇”为龙头、辐射整个洛宁县的特色乡村旅游网络。

  中国艺术报:您觉得“爱和小镇”能为当今中国的“艺术乡建”提供怎样的经验?

  郭爱和:目前来看,艺术乡建还是一条具有先锋性的道路,是对建设者的审美水平、创造力和持久性的综合考验,但无论怎样,中国的乡村建设都需要更多有文化内涵、有灵魂、有“历史”和“未来”的艺术探索。在建立“爱和小镇”之初,我的想法就是叫响洛阳三彩艺术的名头,让世界了解“洛阳三彩”,并没有想过成为地产开发商,它更像是我的一种艺术实践。要说成功的经验,是我们始终坚持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建设理念,利用当地农民不耕种的土地来造就一片“四季画谷”,用自然的力量改善景观;而在嫁接三彩陶瓷这个人文元素时,我们用料浆石、陶瓷缸底等“土材料”把坑洼的土路变成陶瓷之路,供游客更深入地体验陶瓷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也保留了当地的窑洞、烟房、民宅等带有乡土记忆的建筑。我们在尊重农民的乡土生活、尊重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建设乡村,不作画蛇添足的工作。

  “行走大地给了我更多创作灵感”

  中国艺术报:在传承三彩艺术的过程中,您做了怎样的艺术创新?多年来扎根乡村,有没有为您的艺术创作提供营养?

  郭爱和:我们用40年纠正了一个概念——“唐三彩”仅指1300年前的唐代三彩,“唐三彩”这个名字被人们所熟知,其实只有百年历史。“三彩”最早在洛阳发现,后来又是在洛阳发扬光大,我们统称其为“洛阳三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洛阳人,我对它充满了感情。从1986年开始,我致力于三彩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三彩艺术早已融入我的生命里。

  多年扎根乡村的实践为我的三彩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营养。近些年来,我为三彩艺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风格——“写意三彩”,我们既烧制像天边的云一样云卷云舒、云淡风轻的作品,又烧制了具有“空山新雨”和“诗意田园”气息的作品,这些都源于我长期行走河洛大地而产生的灵感。这些“来源于乡土”的作品也赢得了诸多褒奖,其中的一件作品《晨曦》,就帮助我获评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艺术家是离不开土地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