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8 21:12:2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关怀残障群体,改善残障艺术人才就业环境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近年来,残障群体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扶持等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但就艺术领域而言,仍然存在着关注度不够、行业发展不足、保障不均衡、人才就业不畅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近8600万,占总人口的6.34%。在《“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增强残疾人精神力量。因此,亟须从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着手,解决残障群体最迫切、最具体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应加强对残障群体自身文化生态的深入研究,充分理解残障群体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需求,积极开展残障艺术人才的展示活动,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促进多样化、多领域、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推广活动,从而加强社会公众对艺术领域残障群体及其创作的了解,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鼓励残障群体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彰显文化的独特价值。
通过积极探索艺术行业中与残障群体特点相适配的多元职业发展方向,如开展工艺美术、冰雕、书画装裱与修复等专业技能培训,为残障群体匹配实习岗位。促进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中与残障群体相匹配的岗位开发,如特殊群体观众服务等,在发挥其长处的同时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来源,实现残障群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同时,公共文化机构还可以通过与残障群体艺术协会、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动艺术领域残障群体事业的发展。
考虑到各地发展的不均衡性、艺术领域残障从业者问题的复杂性,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需要因地制宜,形成“一地一策”的模式。在深入调研和了解艺术领域残障群体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与当地特色资源、产业相结合,联动艺术文化产业资源,从实际出发,提供个性化、常态化、普及化的政策帮扶。在确保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同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残障群体的扶持工作。
总之,对艺术领域残障群体的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短期的帮扶和救助上,还必须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残障群体创造更加公平、包容的艺术发展环境,为实现艺术领域残障群体的全面发展和加强残障群体的社会融入作出贡献。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