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书画修复先“体检” 《货郎图》摊位细节一清二楚科技助力文物修复展示

时间:2024/1/30 20:58: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李欣然

  近年来,文化与科技融合式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开花结果。

  在文保工作中,由于文物构造和受侵蚀程度各不相同,往往需要跨学科合作,借助科技手段进行修复。长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积极借助数字化技术研究成果,多方位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修复的能力,开创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新模式。

  我国传统书画以纸本为主,易霉变、碎裂和变色。以前,修复师须通过肉眼观察辨别书画材质、寻找受损原因,现在,对书画进行“体检”即可了解其各方面的情况。检测类技术为书画修复提供了科学客观的数字依据,提高了修复效率与质量。

  “科技把书画修复注重经验和工艺流程的方式科学化、合理化了。通过检测纸张的材料和工艺等,我们就能够掌握作品基本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方案。”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修复与材料研究中心主任舒光强说,书画修复工艺十分精细,仅靠修复师凭经验操作并不容易。有了检测仪器后,就能清晰地观察到破损处,了解纸张情况,进行精准处理。

  除了文物修复,各类检测技术的应用也为文物研究提供了便利。北京科技大学牵头组织的研发项目“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无机质类)”,以检测技术为依托,研制了文物成分分析标准参考物质,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与规范。

  “我们根据中国古代青铜器、陶瓷等器物成分特点,研制了一套成分分析标准参考物质标样,弥补了高锡青铜、高钾高钙陶瓷和多种玻璃分析的空白。”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表示,团队探索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了解无机质文物内部物理结构,并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获得文物制作和加工工艺信息,让文物的复杂机理与成分不再神秘。

  除了文物保护,数字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化艺术的展示与传播,既提升了展陈效果,也打造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由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与复旦大学携手打造的沉浸式展览“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就是文物数字化展示的一次实践。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柴秋霞介绍,展览将云平台型、辅助型等数字化技术成果应用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与展示中,开拓了文化艺术传播的新方式。展览中,“羹蒸燔炙”作品借助数字绘画手法在屏幕上再现汉代石刻工艺,并配上音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汉代的厨房,生动领略古代饮食文化,令展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也运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工程成果鲜活地展示出来。“以前,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原作的美术展怎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说。展览以数字化技术对原作进行扫描、修复得出绘画样稿,并结合虚拟现实、云计算和3D打印等技术进行修复与调色,画作比文物原件更加鲜艳、清晰,平时不曾发觉的细节也能一一呈现出来:《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售卖的货物、《滕王阁图》中亭台楼阁的具体结构、《货郎图》的摊位都看得一清二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也将历代画家的高超技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