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6 21:23:41 来源:文旅中国
展览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山水画在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中,历经中西方艺术的互鉴与融合,出现了多样的风格技法、成体系的理论观念和众多的绘画名家。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山水画创作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精华、反映当代时代精神、创造多元艺术语言等方面深度演进。为了更好地聚焦新时代山水画创作,回应时代需求,推动山水画创作的繁荣发展,近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承办的“山水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提名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力图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从中国山水画开始,探讨中国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更注重开放性、交流性和启迪性,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选取了周韶华、崔振宽、姜宝林、杜大恺、龙瑞、范扬、薛亮、赵卫、林容生、陈平、何加林、卢禹舜、曹俊、方向、曾健勇15位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山水画艺术家。从他们的创作实践出发,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如何在绘画语言探索与时代精神表达互为促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值得总结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为完成好这一重要指示,一方面需要艺术家不懈的实践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艺术理论的创新突破。为此,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中国美术创作研究的国家队,理所应当地自觉担负起这一时代重任,这也是策划此次学术研讨会暨提名展的初衷。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介绍道,作为国家美术创作研究机构,以创作推动理论建设、以理论引领艺术创新,是中国国家画院的核心主业。在举办“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与突破”“关于当代书法评价标准与审美体系的讨论”“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形象”等一系列重要研讨会的同时,中国国家画院也不断推动理论研讨更好地配合重大创作活动深度展开,如2023年在开展“守护好一江碧水”长江主题美术创作的同时开展研究,全面梳理中国历史上关于长江主题的美术创作,为艺术家开阔视野、创新思维提供有益参考,并且邀请理论家对创作展览的全部作品进行点评,总结提升创作成果。本次学术研讨会暨提名展旨在将理论与创作更加紧密地结合,避免空泛的讨论,从当下山水画创作的现实出发,选取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重点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总体面貌,探讨山水画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推动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相互促进,努力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也表示,中国国家画院在近一段时间以来,对人民性与主题性创作进行了多次讨论,这些讨论对美术理论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次展览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美术理论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20世纪以来,中国山水画发生的演变,是我们不得不关注、不得不进行理性思考和概括的重要课题,可以看到,展览继承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山水画的现实主义转型,同时也有80年代以来进行的现代式语言的探索。中国国家画院以学术提名展的方式举办展览凸显了理论的重要性,相信通过展览所构建的理论话语,必将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山水画的起源,是中国人崇尚自然、寄情自然、赞美自然的艺术体现,中国山水画自唐以后逐渐成为绘画主流,即使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山水画那种超以象外、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参展艺术家何加林谈道,历经千余年,过去那种“平畴十里桃花暗、隔岸三重草屋明”的田园山水已再难寻觅,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穿梭的马路和熙攘的人群。如何用手中的画笔,去捕捉时代的气象、反映当下的生活,已成为我们这一代山水画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今天15位山水画家所展示的作品,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他们各自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表示,当代山水画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美术理论的引领和支撑,这次活动,中国国家画院聚焦新时代山水画创作,以展览和研讨等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探讨,努力构建新时代美术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新的意义。美术家们要把握时代坐标,推动当代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美学特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美术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繁荣发展。
展览开幕当日,“山水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燕东升、徐涟、赵卫、范扬、陈平、何加林、于洋、裔萼、林容生、王雪峰、曹俊、方向、董雷、王跃奎、张鹏、曾健勇、魏祥奇等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负责人陈明主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月25日。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