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王仁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亦真亦幻

时间:2024/1/1 11:23:09  来源:艺术中国

“亦真亦幻——王仁华中国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2023年12月23日下午,中国美术馆一层大厅内人头攒动,由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带来的一曲的徽剧《梨园芬芳》和新编剧《徽班进京》片段悠扬婉转,拉开了一个展览的序幕,“亦真亦幻——王仁华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在这里举行。

“亦真亦幻——王仁华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戏曲以丰富而独特的演绎方式,持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同时,它也是王仁华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与重要主题。

观众观看王仁华中国画作品

  据了解,这次画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第一位女性画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 场进京大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担任学术策展人。展览位于中国美术馆一层3、5号展厅,共展出王仁华工笔人物画作品60余件,展现了王仁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工笔人物画方面30余年的辛勤探索中所建构的戏曲人物、民国女性与多元时空并置的民族文化艺术世界。

“亦真亦幻——王仁华中国画作品展”作品展现场

  其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她内心的独白,更感受到一种质朴纯粹的人间大爱,以及对于文化、历史的独特理解,这种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人生体悟透过水墨语言的渲染,营造出介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意象空间。

艺术家王仁华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仁华说:“我愿真诚地表达我生命里汪洋恣肆的美,半真实、半虚无;半工笔、 半写意;半水墨、半色彩;半思古、半寻新。”这是王仁华生命的一种姿态,是她自由舞动的灵魂,是半生活与半梦境的幻影。完美展现了王仁华内心的多面体,她的艺术也在这半真半虚中绽放,心灵在“亦真亦幻”中舞蹈。

  在展览期间,艺术中国对王仁华进行了专访。通过访谈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她的艺术历程,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艺术中国:您绘画的题材有重要的戏曲题材,您说过: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72岁时,您的首次正式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王仁华: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有现实中的酸、甜、苦、辣;又有台前的美丽风光;如人生之舞台,冷暖自知!关于这次在中国美术馆这样最高的殿堂,展出我的作品,我是恐恐惶惶,我真的还没有想太多,只是各种促进展览的因素都汇集过来了,马上要展览了。就是这样一个感觉,我自己内心倒是没有这么大的一个策划。我内心激动也害怕,因为我平常喜欢一个人独处的状态,所以我就使劲地跟他们说,不要太过分,要谦卑。

寻风拾遗 200X150cm 纸本水墨 1994年

  艺术中国:在中央美院进修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仁华:当时是在中国画系,一年的时间,花卉、山水、人物都有。胡明哲老师刚从日本回来,一下把我带进了一个从世界观重新认识艺术的新见解之中。当时还有刘金贵、田黎明等老师,都对我影响特别大。我饭也不吃,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书,买了6箱寄回去。进修之后,才觉得我前面那一段业余。等我1998年回到合肥,整个一年都不会画画了。因为在北京的时候,我们看的、学的和过去是不是一回事,一下就不知道该怎么画了。到1999年,突然一下开窍了。我开始去画舞台上的戏曲,但不是画这些已经穿好服装的表演,我觉得要画它背后的东西,画内心,画世界、画众生。

似水似风似云 174X93cm 纸本水墨 2005年

  在我的艺术生涯里,我喜欢把一个个故事画进来,希望能有让观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人在世上来来往往,见过的,听过的,都化为万物的情感。我们有共同的心意——追寻着独属于自己生命花园的恩典和感动。2005年,我的《似水似风似云》在南京获得了全国金奖。但当时这幅作品受到了一些争议。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很多人还不太了解这张画要表达什么。其实我自己进入这个状态连自己都不知道。我现在特别后悔,我那时要是更明白一点,我就不要停下来,要继续画,我会画很多很好的画。

  “水、风、云”虽是轻柔的,但其内在力量不容忽视,往往细微的事物隐匿着大境界。画中时尚女子托腮凝视,一抹纯白粉饰的脸上写满各种角色的人生,冷艳的眼神里充满复杂的情绪,那是轻蔑,是冷漠,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愚钝”。女子赤裸的双脚是摆脱束缚向自由宣告,一只红色老木桌收藏了多少古老的传说。或许,戴白色面具的女子,是无数女子的缩影,是女性时代的觉醒,是对真相的质疑、人性的拷问。

美眉 201.5×172cm 纸本水墨 2004年

  艺术中国:您画戏曲,画的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背后的精神。

  王仁华:我喜欢画精神,我在画的时候,能把那种让我激动的东西收拾出来。我喜欢很调皮的这种样子,比如这张《似水似风似云》,底下的脚我会把它翻过来,因为我体验过这种状态。但是我也特别注意中国文化元素的表达,像“提线木偶”等。在《美眉》这张画里有一个黑人,我让她戴一个凤冠。这是我1997年在央美进修的时候,我们在中国京剧团旁的一个地方,那天我们下课了去吃饭,有一个黑人女孩抱着一个凤冠,估计是来学戏的,正在往楼上面跑。我一看,好美!能画一张画,后来我就把它画在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作品的中间了。

  当时其实很多地方都不唱戏了,戏团都收摊了,但是我觉得应该引起年轻人热爱中国文化的潮流,包括外国人也参与,我就把黑人也画上了,其实就是一瞬间的意念。最前面的背影,编着长辫子的是我自己。我坐在椅子上举着一个盘子,让别人给我拍张照片,把我自己也画进去了。我非常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看到现代年轻人和国际友人也在学习中国的戏曲,我感到非常开心,我想用手中画笔传播传统文化。

红颜 48×35cm 纸本水墨 2008年

  艺术中国:您学习戏曲的经历是怎样的?

  王仁华:我可能天生对绘画、歌唱有特别的敏感,我喜欢安静,喜欢享受孤独中的自己,有一次我和我二个朋友结伴去安徽省京剧团,拜了一个师傅,10 元一小时,教我们唱戏。我们唱得很好,把嗓音都练出来了,已经特别有共鸣了。后来在央美进修,中午休息的时候,有的人不回寝室,还在教室画画,我坐在最后,画着画着就唱起来了。同学们也不回头看,还以为是教室外面的广播喇叭在唱。

  艺术中国:您自己会唱戏,这对于您画戏剧题材有怎样的帮助?

  王仁华:有,声音从丹田发力,从头腔出来,如果要唱老生的话,头都会发抖,很有意思。像眼神等都是配套的,随便画画是不行的,那是没有生命的。

  艺术中国:您在画面里喜欢有灯光吗,在油灯火焰上有一根连绵不绝的线,这是为什么?

  王仁华:表面上是因为我见过是这样,小时候我们还有用过煤油灯。夏天晚上帐子里面有几个蚊子,我得把煤油灯点着,拿进到帐子里面去,把灯罩上口对着蚊子,它就下来掉到火里去了。要是它没有灯光,给它拧大的时候,会冒很长的烟。但是我画烟还是为了这画内心的一种灵魂。

  但是我画烟还是为了这画内心的一种灵魂,我喜欢黑暗之中灯火,是光,是真光!它照亮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内心安定,不在迷茫。

徽班进京 364x408cm 纸本水墨 2013年

  艺术中国:您的很多作品都用了“撞墨”,有一种沧桑和感伤,您是怎样开始用这种技法的?

  王仁华:确实我是第一个在中国画当中有意地、成系列地去运用“撞墨”的。我记得我买很多老师的工笔画册的时候,因为我曾经都是自学,发现老师那么严谨,特别是人物身上那么多花纹图案,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画了。后来我突然在民国时期花鸟画大家陈之佛的作品里,发现他在画梅花或者画桃花的树干时,在两条线的中间,用了撞色和撞墨,但是冲的很小。我想我这么大的衣服,如果能这样撞一下,就省得去画很多很细的东西。后来我就慢慢地去尝试,一开始撞在椅子、桌面上,后来慢慢走向衣服。撞墨是特别需要技巧的,我会去思考怎样撞才好看?比如《徽班进京》里两个人物,撞得很漂亮。上面一些我可以撞的黑一点,留一些结构的线,越到下面,空旷的地方就越多,水用的越多,撞的花就越大。从上到下整个有一个很完整的设计。撞墨,本身很有历史感,中国的墨是很奇妙的,好像自己在说话。通过这种大面积的水冲墨块形成画面主视觉,而以水撞墨的即兴随意、墨与水幻化的不确定性,也显现出所独有的快意与洒脱。

异彩纷呈 221×147cm 纸本水墨 2019年

  艺术中国:从1999年开始创作戏曲题材,您将戏曲与生活结合的越来越自如,这其中您有怎样的体会?

  王仁华:其实我很多的想法,戏曲和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联系起来。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叫《青衣》,我看了好多遍,我把光碟都买回来了。徐帆在里面演女主角,她本来就是京剧演员。你看她在家里面剁菜剁肉的时候,她不只是在剁菜,嘴里面是在唱的,跟着京剧主板的起伏,你能看到京剧演员在生活其实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很有意思,但注意的人很少。这些戏曲演员,包括过去旧社会当中,草台班子中的生活,还有现代京剧团也是这样,他们的生活状态很有意思,是能画画的。比如徐帆在电影里提一个水壶去装水的时候,她走路都是走花旦的脚步,都是画。

  2019年第八届北京国际双年展邀请我参加,那一届主题是“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我希望展示世界文化的友好交流和融洽互鉴。我就想到了芭蕾舞,因为它是发源于俄罗斯的,也在西方也特别的流行,同时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芭蕾舞,这就是一种交流互鉴。然后我把汉袍一下展现出来,横亘在画面的正上方,底下就是西方的芭蕾和中国各种戏曲形式。我从骨子里,还是希望通过国际舞台弘扬中国文化。

窥探 136X33cm 纸本水墨 2013年

  艺术中国:您为什么特别注重表现中国文化?是从视觉考虑还是一种情感的考虑?

  王仁华:我虽然在画画,但是我对中国传统一直都在关注。新闻说哪里有新的考古发现,我都对这些东西特别喜欢看,特别仔细。了解的更多,画起来才有内容。古代真实的文化,不能搞歪。中国画是意象,是画灵魂。我们也希望把从西方学习的东西,融入到中国文化的表现中来。

  艺术中国:您现在每天还唱戏画画吗?

  王仁华:我现在还是看书比较多,我还是喜欢看看书,包括好多帖子。我喜欢存起来藏很多东西,然后去思考。我洗带着沿着我原有对于绘画的很多都已经结晶了的一些东西,能够被新的发现来敲碎,然后再渗透,然后再继续地往前走。

中国记忆 209×190cm 纸本水墨 2009年

  艺术中国:这一次中国美术的美术馆的展览,您怎么把它定位?是一个回顾展,还是说是一个段落的节点?

  王仁华:面对第一次正式个展,我没有想太多,只是各种促进展览的因素都汇集过来了。我内心激动也害怕,因为我平常喜欢一个人独处的状态,所以我就一直跟他们说,不要太过分,要谦卑。

  这应该是一个段落的节点,因为新的计划其实我里面已经有了。我觉得我还没老,内心还很活跃,还有很多东西要画。我明年会重新开始,应该会更加结合写意性的东西。画展之后我可能会多在生宣上去画一些东西,我现在收藏了很多各个地方的社火面具。他们站在两个高跷上面表演,我感觉这有一种说不上来的神秘内美。我在思考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能产生一种意念和人对当下生活的感触。如果放在城市里面,他站在高跷上,像楼一样高,底下很多人,我觉得不过瘾,而如果把他放在旷野,放在一个不是他应该呆的地方,就会产生很多念想和意识。

自画像

  艺术中国:回想到少年时还在下乡,青年时也远离艺术专业圈子,您的内心现在有什么感慨?

  王仁华:我真的是觉得我还是一个挺有福气的人,小时候我很喜欢唱,会把两个毛巾绑在手腕上,放下来当水袖,我在家里面耍,但是后来慢慢就变成真的,最后就成了真画画的了,我觉得很奇妙。我很感恩,冥冥当中我变成这样,不是我自己有多大本事,我可能运气还挺好。正是那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采访/撰文 许柏成 )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