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22:06:46 来源:新华日报
2023年岁末,一次以数字视角再现“长江文化”的艺术探索在金陵起笔。由省委宣传部、南京市政府主办,南京市委宣传部、江苏有线承办的全球首个长江主题数字大展以“何以长江”为名,日前在江苏大剧院开展。截至目前,长江文化数字大展相关内容的传播量已达1.744亿。
数字长江,文化与科技相融共生
数字长卷、分屏影像、声音可视化装置、5G科技、4K交互、虚实共生……20多位国内一线艺术家和多个顶尖制作团队鼎力创作,协力将18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江水图景,浓缩在25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
“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自11月24日开幕,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已成为热门“打卡地”。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上,“带你打卡长江文化数字大展”话题阅读量超2000万次;某知名社交平台上,由大展引发的话题讨论“这是在南京看到的长江!”带来“60万+”阅读量;微博上,网友以极为新潮的方式“表白”长江,“长江真是个显眼包”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三名,话题阅读量超1600万。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评价说,用数字艺术方式展现长江文化,能反映出时代气息,也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方式。江苏匠工营国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理事长邵颖萍表示,“如今我们说起长江,更多的是心理认同和身份认同,‘话题度、创新性、年轻态’,是这次大展的鲜明特点。”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传媒学院等高校纷纷组团观展。南艺党委书记俞锋表示,这既是一场文化包容的创造性实验,又是一次创意经济的场景化探索,各界共同参与,加深了对长江文化的理解和审美共鸣。苏食集团董事长洑福强观展后很是振奋,他说,“大展呈现了厚重历史的现代表达,以艺术为媒,通过数字化手段再现长江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具生动性。”
“破圈创新”,数字化展现长江精髓
究竟“何以长江”,如何“读懂长江”?12月17日,何以长江·长江文化座谈会在南京举行,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观后感”。
在何以长江·长江文化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数字大展以长江为宣、文化为轴、数字为墨、艺术为核,不仅是形式上的“破圈创新”,更是国家文化大数据对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次实践。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坦言,“从物理长江到数字长江,从文化长江到艺术长江,此次的数字大展数字化和艺术化的结合非常成功,让人耳目一新。”
看过展览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世杰教授直言“非常震撼”。在他看来,长江文化有其独特性、区域性、包容性、创新性。如何用数字化手段充分展现长江精髓,诠释人地和谐共生理念,长江文化数字大展作出了积极探索。
谈及长江文化的内涵,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雯表示,长江文化的内核还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人类利用长江、改造长江、保护长江,这种转变的过程,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变化。
“以前公众都是从书本、从物理的角度去认识长江,这个展览为宣传长江文化、普及长江文化知识提供了全新视角。”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友静认为,对待长江,我们应在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推动可持续发展。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说,长江文化题材多、范围广、概念大,采用数字艺术展陈的方式非常恰当,能够在小的时空载体中呈现出更多的“丰富性”。
持续探索,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在与会专家看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建设事关全国发展大局。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下长江文化与城市更新、文旅升级的关系尤为重要。
作为大展承办方,江苏有线党委书记、董事长庄传伟深有感触地表示,长江不仅是地理、历史层面的长江,更是科学的长江、世界的长江、人文的长江、精神的长江。此次大展只是采用创新方式表达长江文化内涵走出的第一步。为了让更多观众感受大展魅力,近期,江苏有线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VR全景视频的方式,将实体展馆搬到线上,为网民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打造“永不落幕的长江文化数字大展”。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李栓科建议,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应持久办下去,以策应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运维。与此同时,各地应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开展长江文化考古和研究,感悟万里长江流淌的千古文明。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张明说,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们应有一个固定的展览,“这个展馆可以是线性的,数字内容可以不断调整,通过屏、实物和投影互动持续更新,助力长江文化在当下有效传播。”
长江精神的凝练,也是与会专家的共识。在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张鸿雁看来,长江一泻千里、无坚不摧,直奔大海,它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如何表达好、构建出长江文化特征,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建议,“我们不能以‘啃老’的方式简单展陈。应不断创新,让传统走进现代生活,尤其让更多的年轻人感知长江,了解长江文化。让更多人知道,长江的生生不息中,蕴含着多少事、多少物、多少精神层面的东西。”
“让长江精神形成可见、可亲、可感的文化记忆,是每一位艺术家应有的责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学术主持人鲁安东表示。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王晨期待,未来,通过更多数字化手段有效地表达长江精神,可以让很多历史的沉淀流动起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刘军提议,应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年鉴,把长江沿线城市“眼中的长江”同步串联起来。
长江浩荡万里,留下千古文明。新时代,“长江之歌”踏浪而来,新潮奔涌,乐章澎湃。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