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中国发展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

时间:2023/10/30 19:23:54  来源:艺术中国

  近日,“中国发展与现代文明”学术报告与学术研讨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作家尼古拉斯·柯瑞思(Nicholas Chrimes)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演讲,并同复旦大学师生一道,围绕“中国发展与现代文明”的主题,就“文明与文化概念辨析”“媒介发展与文明构建”“传统文化保护与跨文化传播”等具体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主持这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孟建教授在主持本次学术活动时说,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其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把文化发展提升到了文明形态的高度。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要求,对于“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此背景下,柯瑞思教授来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以“中国发展与现代文明”为题举办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活动,对于加强国际间的文明交流互鉴,非常具有学术意义。孟建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柯瑞思教授,他说,柯瑞思教授作为一位对中华文化十分热爱且颇有研究的著名英国学者,多次来中国进行学术访问和文化交流,他努力向世界介绍中国灿烂的文化和中国蓬勃的发展。前些时,他又出版了介绍中国的英文新著《乌镇》。2019年夏天,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组团赴英进行学术考察和学术交流,专程去剑桥大学与柯瑞思教授等英国学者进行了学术研讨,并参访了他长期工作的剑桥大学著名的菲茨威廉艺术和考古博物馆。

  在本次学术活动的演讲环节,柯瑞思教授首先用系统的、辩证的观点,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史出发,列举了政治、经济、贸易、地理、建筑、绘画、文学等领域的众多历史人物与事件,借以共同说明微观因素往往是理解文化变革的关键,从而提醒人们切勿忽视文化发展与文明进程中的细微之处,在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应当不失勇气且充满敬畏。柯瑞思教授说,这一学术观点来自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三百年前写下的《罗马帝国的衰亡》一书,书中指出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也是细微的错误,以及处理移民问题不当等。他从伏尔泰、托尔斯泰的说法引入,指出一般观点认为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塑造了文化和社会。  

  柯瑞思教授在学术报告的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经济贸易与历史事件对文明进程的多维影响。他生动幽默地解释了气温下降与鲱鱼南迁最终如何催生了荷兰渔业的兴起,推动了其木材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由此进一步促进了其财富与人口的增长,以及与东方的贸易往来。而经济贸易在文化发展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譬如在英国历史中贸易成功地扩大了中产阶级的规模,重塑了英国社会结构。与东方文化重视农业的传统不同,西方文化历来重商,英国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国王需要商人的支持才能进行对外战争。贸易的重要性被哲学家们广泛承认,因为贸易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还推动了跨文化交流与互鉴,柯瑞思教授由此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表达了高度的赞赏。他还强调,由于各民族间文化发展具有相似性,对这些文明历史演进的研究,有利于中国在推进文明进程中借鉴诸多的历史经验。

  在随后进行的学术研讨环节,柯瑞思教授与复旦大学师生围绕“媒介与文明”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首先,在“媒介与文明”的主题之下,大家具体讨论了“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异同”“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的现代文明向度调整意义”“缓解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方法”“数字时代媒介形态变迁的影响”“建筑作为文化的媒介在当代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当柯瑞思教授听到中国的文化大家(如葛兆光教授和王赓武教授)在文化与文明概念异同问题上均认为文化更倾向于呈现多样性,而文明则更倾向于趋同性的学术观点时,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文明内部同样具有多样性,而并不仅仅意味着共性与趋同。两者的区别实际在于文化更多地关乎当代事物,更具体、更微观,与日常生活更加相关;文明则更多地代表历史的积淀,所指涉的时空范畴也更加宽泛和宏大。因此我们能够谈论“中国文明”或“欧洲文明”,却很少进行“英国文明”的表述,因为中国国土辽阔、人口基数庞大,文化和文明的区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规模的大小。此外,他认为就两者的逻辑关联而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与淬炼,文化代表过程,文明则是结果的体现,好似陈年老酒,文化需要时间来沉淀、成熟,才能够演化为文明。此外,他不完全认同“文明是一种理想”这样的观点,因为理想通常与未来和假设相关,而文明则更倾向于描述历史演进过程。不过,柯瑞思教授强调,文化与文明的概念界定亦与文化差异相关,因此若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学术研究,必须在研究之初就予以明确定义。

  尽管持有不同意见,但柯瑞思教授极为赞赏中国政府与学界重视文化与文明问题的态度。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将文化问题提升到文明高度,并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问题时,他充分肯定了中国重视审视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西方国家学习的举措。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应当重视培养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以帮助子孙后代找到精神依托,确立其文化身份。他认为中国的文化政策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更加先进,更加有益于现代文明的进步。当讨论到文明间的冲突问题时,他为听到“文化能够共存,文明则难以共存,且常常伴随着冲突”这样的观点感到遗憾。他认为文明不应该仅与冲突联系在一起,应该倡导相互理解、包容、学习和交流,中国在国外开办孔子学院便是追求跨文化交流的一种积极举措,但也应当注意确保其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除了“文化与文明”的辨析之外,“媒介与文明”问题中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媒介”。在探讨媒介的本质时,柯瑞思教授认为媒介的形式不断变化,其内涵难以被确切地定义,且由于发展具有偶然性,其未来形态也难以被准确地预测。在被问及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了现代绘画的方式,会否对人类文明的遗产产生负面影响时,他认为数字技术的确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记录和传播文化的方式,人与艺术品的具身性、实体性互动减少了,而大多采用虚拟的方式,尽管这提高了审美实践的便利性,但也将带来了信息过载和真相扭曲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艺术作品和文化的深度被大幅削弱。总体而言,现代技术对文化和文明的传承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兼具,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学会合理使用和管理新兴技术。继而,在建筑作为文化媒介的议题下讨论如何理解现代建筑作为城市标志、象征或身份的问题时,他认为全球化带来的现代城市建筑样貌的同质化、去个性化是令人遗憾的。不同文化中建筑原本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受到威胁,而现代城市建筑的更替频率也逐渐加快,使用寿命越来越短,这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建筑更多使用玻璃材质相关。不过年轻人更倾向于将这样的变化认知为时尚潮流,这亦是文化变迁的体现。此外,在探讨媒体与权力关系时,他着重从代际的角度强调了互联网对年轻人的赋权。

  学术研讨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跨文化传播”。首先,在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上,大家继续以建筑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面对建筑类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社会遭遇的挑战与阻碍,普通大众应当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柯瑞思教授介绍了英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经验,即国家将这些建筑文物交由信托机构这类专门的组织来管理和保护,这些组织则依靠来自社会个人与群体的捐款以及政府资助来维护这些老建筑。将建筑物开放给公众,或进行商业化使用也是保护方式之一,但不应当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他也进一步客观地指出,以玻璃大厦为代表的现代建筑文化尽管有着种种问题,但对人类后代仍是独特的文化遗产。随后,在有关如何解决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困境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柯瑞思教授认为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尽管不可避免,但并非不可缓解。在解决途径上,柯瑞思教授倾向于增加更多亲身的、线下的、体验性强的跨文化交流方式,他认为这样的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误解。

  最后,在被问及他个人为何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以及对哪些内容更感兴趣时,他回答说,他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起初是因为对该领域知之甚少,他将其称为“对差异的迷恋”。至于内容,他认为这需要追溯到马可·波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其诗歌和历史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而包括如李·约瑟在内的众多英国学者也如他一样痴迷于探索中国文化。除以上问题之外,柯瑞思教授还就其在演讲中所指出,但让现场师生感到费解的“对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来说,是通过美,通过物质抵达真理”这一观点做了进一步阐释。在西方文化中,美被视为一种引导人通往真理的途径,其中美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关联着宗教元素,而文学、艺术符号则被视为能够使个体的灵魂得到升华的媒介。此处也显示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物质与外部表象,东方文化更加注重内在心灵体验,譬如东方文化不像西方文化一样重视追求建筑的外部装饰,而更加注重通过写意的诗歌、绘画给人以灵魂的净化与提升。柯瑞思还强调无论在哪种文化中,独立思考都是人类抵达真理的唯一途径。

  研讨会的最后,孟建教授对本次学术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此次学术活动既是跨文化的,亦是跨学科的,柯瑞思教授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与作家,纵横捭阖地横跨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绘画、建筑等众多学科。柯瑞思教授在众多领域阐述的历史观点与学术思想,为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了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丰厚的学术含量。而跨文化视角下的深入学术研讨也为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许多的启示。孟建教授强调,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作为重要的文化研究机构、重要的文化发展智库和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一定要更好地践行中央提出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我们更多的力量。

  在柯瑞思教授访问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期间,还围绕着孟建教授所承担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实现途径研究”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重点博物馆的国际传播”等话题对柯瑞思教授进行了专门的电视专访。  

  双方还以互赠礼物的方式表达了珍视“文化交流”的情义:柯瑞思教授向孟建教授赠送了他出版的英文新著《剑桥》,孟建教授则将亲自书写的书法对联“心若不老,永远年少”赠予了柯瑞思教授。据悉,“中国发展与现代文明”这一主题学术研讨活动将于明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继续举行。(卢秋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