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成渝共振,打造巴蜀生活美学

时间:2023/10/25 21:27:15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何

疗愈屋(综合材料)康刘星灵 冉娇

  在成渝之间,艺术的力量如星星之火蔓延,为城乡建设与新时代美好生活注入新活力。以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主导的全国各地高校师生及重庆美协、重庆雕塑学会等相关机构人员走进田野乡间、走进社区街头,墙绘乡创、厕所革命、疗愈屋、学堂书社等等,创意无限,将艺术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塑造城乡新面貌,推动美育走进千家万户。

  日前,由四川美术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共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活美学展及论坛”在北京光科技馆举行,呈现多年来高校与机构在成渝地区开展的美育行动,探讨艺术的边界转化与生活美学发展的新路径,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生活发展与艺术互促共融的巴蜀新样本。

  “安逸惨了!”是成渝地区老百姓的口头禅,也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区域表达。美好生活离不开艺术,要把美和好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结合在成渝地区的生活美学实践,此次展览分为“艺术乡建”“社区美育”“非遗融创”3大板块,以“造物”“参与”“美育”为关键词,探寻以创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艺术赋能城乡社区营造,以学术传播双城高质量发展故事,诠释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与艺术视野、本土文化与美育涵养融入成渝生活样式,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贡献“双城经验”。

  在“艺术乡建”单元,呈现了成渝率先行动的“柳荫计划”、类型多样的成渝艺术乡建案例、辐射全国的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各团队成员通过低成本、微改造提升乡村面貌,通过口述史书写乡村故事,通过非遗活化传承创新发掘乡村文化价值,通过举办乡村艺术节庆促进农文旅艺融合发展,让美成为催生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社区美育”板块通过在场、深描、联动3个关键词进行建构,展示了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持续开展的虎溪计划与不同社群的参与实践。参与者以艺术为媒介,通过走进现场、深度调研、发现问题、在地创作、获得反馈等方式与公众共创与共享艺术。

  非遗文创日益成为地方发展的软实力与经济引擎。“非遗融创”单元展现生活美学实践各个团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元素,扎根西南本土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现代设计对传统造物样式与机制进行迭代,运用现代设计智慧赋能传统工艺多维转换,将竹编、刺绣、陶瓷与髹漆等传统工艺通过文化创意合作与跨界进行融合衍生,呈现出一幕幕具有“国际范”的“慢生活”造物图景。

  开幕式上,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指出,重庆和成都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此次展览聚焦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以学术发言交流联系成渝同根同源的人文历史,指向对人民美好生活面貌的表达,展示注入生活美学意识与现代艺术设计意趣的文化实践走进日常生活,凸显了当代艺术研究学者的责任担当。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院长李俊涛表示,将以展览为契机,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广泛、更有效地发挥其对生活品质提升的作用。

  以“共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活美学”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于开幕当天同时召开。向勇、焦兴涛、李俊涛、方李莉、王天祥、侯晓蕾、缑梦媛、屈波、孙冬宁、王海燕、黄宗贤、吴朋波等来自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各自实践经验,围绕艺术乡建、社区美育、传统再造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剖析艺术融入生活的多种途径,进一步增强美学美育实践的社会意义、经济价值与创新价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