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绘画就是生活——观“北窗高卧”展览追忆戴泽先生

时间:2023/9/18 20:30:5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戴维章

  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戴泽先生于9月13日在京病逝,享年101岁。

  在漫长的艺术人生中,戴泽先生长期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其代表作品有《和平签名》《农民小组会》《胜利的行列》《夏日树荫》《鸢尾花》《热带雨林》等;他曾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9月15日至10月29日,作为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由中国美协、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主办,戴泽艺术基金会协办的“北窗高卧——戴泽笔下的北京”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似乎一切都在冥冥中自有安排。

  作为北京画院“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的第60个展览项目,“北窗高卧——戴泽笔下的北京”展出戴泽先生的80件艺术精品,涵盖水彩、油画、素描等绘画种类,集中展示戴泽围绕北京的创作,以地域历史文化的角度追忆戴泽先生,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唤起观众特别的情感共鸣。

1946年-1949年:“相信你的眼睛,画你所看到的”

  戴泽先生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黄显之、秦宣夫、吕斯百、陈之佛诸先生。1946年7月毕业,自重庆随中央大学复校至南京。可以说, 1946年是戴泽人生的转折点,刚刚结束了学生生涯的他收到徐悲鸿的邀请,赴北平艺专担任助教。戴泽在此处结识画友、精进画技、精研画论,不断对艺术创作进行探索与实践。同年,他以《乞丐》《东总布胡同》参与了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的展览。就此,戴泽在北京的艺术生涯拉开了帷幕。

  对于刚北上抵京的戴泽来说,从学生到助教的身份转变为这座陌生的城市蒙上了一层滤镜,所见皆新,所看皆景。在恩师徐悲鸿的鼓励下,他像一个忠实而不知疲倦的记录者,不断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画于纸上,以平实的艺术语言描绘着北平的街头巷尾、市井生活。上世纪人民生活的真实缩影从他的笔尖淌出,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定格于纸上。“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此时对景写生、对人写像的训练也让戴泽向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修建十三陵水库(纸本彩墨) 1958年 戴泽

1949年-1959年:“只留下一幅幅时代现场的写生”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戴泽也投身于新中国的社会建设中。他参加了北京郊区的两次土改工作、记录下天安门广场的整修过程、到机车厂写生、参与十三陵水库建设……受到时代感召的戴泽用画笔描绘崭新的北京,展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与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在这个时期创作出表现新中国建设的《整修天安门》《修建十三陵水库》等经典作品,其重要的水彩作品《长辛店打铁》还曾得到过齐白石的夸赞。无论是主题性绘画还是描绘北京城市建设的艺术作品,均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生动展现出现实主义所带来的精神力量,谱写了一曲曲时代颂歌。

北窗高卧(木板油画) 2013年 戴泽

1960年-2023年:“顺乎自然,心平气和。感谢天感谢地,感谢我接触到的人们,他们对我真好。”

  晚年的戴泽先生依旧保持着艺术创作的激情,勤勉地将现代北京定格于画布之上。这个时期他更多的是为自己而画,心之所向即为落笔之处,创作了《万寿春雪》《农业展览馆》等经典作品。暮年的戴泽先生有着“返璞归真”的艺术体悟,在艺术创作中融合传统元素与西方技法,不拘形式、不限内容,眼中之景信手拈来。腿脚不便之后,仍旧笔耕不辍,常倚窗闲观,以自家窗前为景,创作了“北窗高卧”系列作品。城市变迁的繁华与喧嚣在他的眼中,也落于笔尖。岁月荏苒,窗里的人始终如一,勤勉、热忱地对待艺术与人生。

  本次展览主题“北窗高卧”,语出自陶渊明《与子俨等书》,比喻人生悠闲自得,这也恰合戴泽先生对艺术纯真、质朴的态度。这位百岁老人曾漫步北平的街头,曾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也曾代表中国艺术与世界对话……生前,他满怀对生活的热爱,徜徉在艺术的世界里,并始终以其热忱、质朴、勤勉的艺术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对于戴泽先生而言,绘画无疑像呼吸,是生命的养分,是勤于练习、时刻提笔的动力。他始终践行恩师徐悲鸿先生对他的赠语:“从来艺境是佳境,尽力耕耘善保持”。他也曾言“绘画就是生活”——正是这份朴拙、纯真的艺术态度,以及提笔一生的精湛画技,绘就出戴泽先生的艺术人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