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9/14 21:02:02 来源:北京日报
9月13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戴泽在京因病辞世,享年101岁。讣告中写道,遵照戴泽先生生前意愿,丧事从简,不举办告别仪式和追悼会,择期举行追思活动。作为新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戴泽是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得意门生和忠实追随者,同时也是参与筹建中央美术学院的奠基人之一。
百岁艺格
“低调淡泊”是他留给人们的印象
戴泽生于1922年3月,四川云阳人,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黄显之、秦宣夫、吕斯百、陈之佛等先生。后应徐悲鸿之邀北上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并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负责基础课教学。戴泽曾于1950年随“中国艺术展览会”赴苏联、德国、波兰交流,并于1954年两赴朝鲜创作写生。他长期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以靳尚谊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作为新中国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家,戴泽继承徐悲鸿的创作理念,融汇油画、水墨画技法融合,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了大量兼具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之作。其中既有《义和团廊坊大捷》《大泽乡起义》等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也有《马车》《和平签名》等关注现实社会及人民生活的力作,还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花卉、风景、人物写生等。他还曾修复徐悲鸿的代表作《徯我后》,让这幅徐悲鸿的重要代表作重获新生。
“戴泽先生在艺术界有口皆碑,却为人低调,95岁前不曾举办任何大型个人展览。直到近几年来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举办个展。”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葛玉君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就在一个月前,葛玉君担任策展人的“万物生——百岁戴泽重回故里艺术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展,却成为戴泽生前的最后一场展览。“戴先生的艺术探索饱含着对生命万物的无限热爱,他坚持画画要有‘情调’的理念,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他的画中总是充满着美好与感动。”
葛玉君谈到,戴泽先生为人低调淡泊,心态极其平和。“他的许多作品看似平淡,但在平淡中却透露出深刻。他的创作与时代联系紧密,风格与题材都很多样。戴先生既是徐悲鸿的追随者,也是其美学和教育思想体系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信奉行胜于言,在教学中总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
“戴泽笔下的北京”展览即将亮相
在戴泽先生逝世之际,他围绕北京创作的一批画作将亮相展览,留给人们深切的怀念。记者获悉,“北窗高卧——戴泽笔下的北京”展览将于9月15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的第六十个展览项目,展出八十件艺术精品,涵盖水彩、油画、素描等艺术门类,讲述戴泽1946年抵京至今,数十年来笔耕不辍地用画笔记录下的北京城市变迁。
1946年是戴泽人生的转折点,刚刚结束了学生生涯的他收到徐悲鸿的邀请,赴北平艺专担任助教。他以作品《乞丐》《东总布胡同》参与了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的展览,就此开启在北京的艺术生涯。在恩师徐悲鸿的鼓励下,他不断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画于纸上,以平实的艺术语言描绘着北平的街头巷尾、市井生活,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定格于纸上。
新中国成立后,戴泽也投身于社会建设中。他参加了北京郊区的两次土改工作、记录下天安门广场的整修过程、到机车厂写生、参与十三陵水库建设……受到时代感召的戴泽用画笔描绘崭新的北京,展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与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在这个时期创作出表现新中国建设的《整修天安门》《修建十三陵水库》等经典作品,其重要的水彩作品《长辛店打铁》还曾得到过齐白石的夸赞。
晚年的戴泽依旧保持着艺术创作的激情,勤勉地将现代北京定格于画布之上。这个时期他更多的是为自己而画,心之所向即为落笔之处,创作了《万寿春雪》《农业展览馆》等经典作品。暮年的戴泽有着“返璞归真”的艺术体悟,在艺术创作中融合传统元素与西方技法,不拘形式、不限内容,眼中之景信手拈来。腿脚不便之后,仍旧笔耕不辍,常倚窗闲观,以自家窗前为景,创作了“北窗高卧”系列作品。
此次展览的展厅内设置了互动区域,配合一组“胡同”主题的作品,复原老北京胡同的场景,让观众与艺术家一起,沉浸式漫步于北京街头。同时设置了“画记忆中的北京”观众体验区,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画下自己记忆中的北京,亲身参与到展览当中。展陈设计以“窗”作为引线,每个版块都以一扇窗作为起始,带领观众一起推开戴泽艺术的“窗”,顺着艺术家的视线,看向他眼中的风景。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