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从成器到物归——白明的艺术之旅

时间:2023/9/3 19:57: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瓷石之间(陶艺) 2014年 白明

   “白明以陶瓷艺术闻名,却不能用陶艺家来归类。白明是当代艺术家,却不能从当代来理解。白明是中国艺术家,却不能以中国来界定。”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白明个展“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前言中的一段描述。

   在策展人、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汪涛看来,白明的艺术世界里,立体与平面相互转化,柔和与硬度变成一体,材料的界限被打破,时间和空间重新定位。在一片新开启的天地里,人工让步于自然,成器终归于物性。

   多年来,白明自由地穿梭于多种艺术门类与媒介语言之间,因此其作品的“形”也以不同视觉形式呈现——从古朴素雅的器坯构造、干净洗练的瓶身线条,到肆意洒脱的笔墨丹青、含蓄凝重的色漆肌理……这些形体或优雅秀美、或浑厚质朴,一方面凝聚了艺术家匠石运金的深厚技艺功力;另一方面,“形”的生发也是艺术家与媒介材料进行心灵交流并对之进行人化的结果——“形者神之质”,故“形”也是白明师法自然、心含造化的审美追求的外在表现。

   而“成器与物归”两个词不仅较为通俗地概括了白明艺术历程中的审美路径,而且让普通观众了解,物质材料的本性是如何在一个陶瓷艺术家的手中自然呈现出不同面貌。作为艺术家白明30年艺术生涯最完整的一次阶段性回顾与总结,“成器与物归”展共展出96件(组)作品,通过“形生”“神游”“物归”3个板块向观众展示白明从“成器”到“物归”的心路历程。策展团队非常巧妙地利用展陈空间,根据艺术作品的气质和空间适应性进行了自由编排,而非将3个板块清晰地划分,观展路线也是开放和自由的。观众可以自由穿梭在艺术家所创造的富有哲思与意蕴的精神空间中,洞察其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同时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思考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进行延续与创新。

   白明的家乡与“瓷都”景德镇为邻,他从小对瓷器耳濡目染,30多年来与泥土和窑火为伴,成为中国当代陶艺领域在国际上知名的艺术家。由他设计的“文君瓶”曾被选为唯一一款奥林匹克大家庭以及国际残奥委会官方礼物。他还曾在2015年申办冬奥会时,受邀创作赠送给国际奥委会的国礼“红韵——环绕飞扬”大盘。当然,白明也画水墨、油画,甚至大漆,但在他使用的各种材料之中,陶瓷占有特殊的地位。陶瓷的特殊性源自它的历史性。中国是陶瓷的故乡,神秘的仰韶彩陶、绚丽的唐三彩、温润的宋代青瓷、活泼精致的元明青花和彩瓷,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白明取材于斯,可谓得天独厚。然而,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陶瓷也给白明打开了一扇独特的通往当代性的大门。

   走进展厅,99件拳掌大小的“白氏杯”铺满整面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杯子的造型、厚薄、釉色各有不同,荟萃了坑烧、柴烧、气烧、电烧等烧制技艺。在白明眼中,陶瓷艺术家反复创作简单的喝茶容器,其意义就如同达·芬奇重复画鸡蛋的过程。“茶杯虽小,但它能折射出艺术家造型的理念、审美的标准和修养的高低。”数十年间,白明创作出千姿百态的茶杯——雄浑的、雅致的、理性的、禅意的……让小小的茶杯盛出厚重的文化与瑰丽的想象。

   “管锥编”系列作品是白明较早以陶瓷介入装置的作品,他将卷轴元素融入陶瓷,把瓷的材料做成如同笔杆般的造型,在每一个单件作品中留下手指把捏的痕迹,像一本无字书,书写着自然与时间留下的痕迹、耐人寻味的细节,而汇在一起时在整体上则具有统一感,如同古老的书卷。他试图用这样的系列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的诉说,为陶瓷艺术家族增加了具有文化生命的成员,为陶瓷注入了新的文化“身份”。

   展厅中有一座用废弃的坯粉制成的“坯粉之书”,它长达6.5米、宽3.1米,全部来自过去几十年来白明创作时从泥坯上修下来的坯粉。白明介绍:“这些坯粉堆在我的工作室的角落里面,有一天傍晚,夕阳透过窗户笼罩着它们,那一瞬间我感到非常震撼。这些坯粉与观众在展览里看到的精美的瓷器,曾经是一体的。其实材料本身也承载着人的情感,希望它能够让观众在艺术殿堂之中,既看到精彩的瓷器,也看到瓷器的前世今生,感受到泥土与人的关系。”

   事实上,近些年来,白明对材料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最初希望借助艺术塑造材料,慢慢地在对材料的认识中放低自己。“过去我特别想用自己的能力熟悉和掌控它,能够了然于材料,并且让材料达到我想要它达到的某一种效果。现在我更加喜欢对不同材质本体的一种好奇和亲切感进行一种融合性的呈现,既不是我强迫它该怎么样,也不希望被它所制约,更多的是一种拥抱的方式。我特别希望将手中的材料以及我可能意识到的认识释放出来,呈现出一种新的认识的可能性,提供给观者一种角度。艺术家对材料的不断熟知,其实就是通过材料在不断认识人、认识自己的过程。”白明说。

   格物致知。白明还以一位考古学家的态度和视觉挖掘着“墟”“古城窟”“交河故道”。他为观者创造了一个新的“山水与时间”,让我们用眼睛去倾听“时间的声音”。在“玄光之下”“瓷石之间”,我们透过千疮百孔的“文化虫洞”看到过去与未来。

   显然,白明的艺术之旅已经超越了形式与造型的局限,崇尚对于物性本质的回归与溯源,传递出一种东方古典美学的清雅意境。其作品并非仅仅是文化符号的堆砌,而是以一种深邃的表达方式,将东方智慧与美学的精髓凝聚于形体、纹理、质感、色彩之中,追求“大道至简,大美天成”的至高艺术境界。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