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聆听感性的旋律——女性艺术家笔下的多维之美

时间:2023/7/23 20:29:00  来源:光明日报

  “感性”是女性艺术家创作中一个绕不开的议题。可以说,女性艺术家的感性表达构建了多元的艺术景观。她们有感而发,因兴而起,透过不同的维度感知时间与空间,审视生命与精神,将感性信息进行感性演绎,诠释对时代、对生活、对自我的体悟与认知,释放出鲜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走进“多维的感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42位不同年龄段女性艺术家的42件作品可谓精彩纷呈。展览从“具身之感、秩序之感、媒介之感”三个维度对女性艺术家的创作进行观察、阐释与研究,为观者呈现出艺术思想的多元之美与艺术表达的多彩之姿。

  “长久以来,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让女性生出了更多的‘触角’,也使其具备了强大的感知能力。当这些‘触角’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便造就了女性艺术家创作的独特面貌。”正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所言,展览中那些对真实生活图景的生动描绘,便是这种感性之美的直接体现。闫平的作品《桂林白公馆的幸福艺术家》从小处着眼,以写意的笔触描绘阳台一景,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也是画家一笔笔写下的“心灵日记”;康蕾在创作《自画像》时,尽可能地保留了不加修饰的生活痕迹,毕业前夕的宿舍里,杂乱的生活用品、堆砌的书本、惯常的服饰等细节凝固了画家彼时的心境,也是其对于美院求学生涯的总结;夏俊娜的作品《女孩》则聚焦了夏日的一场友人聚会,灵动的笔触与富有古典意味的色调,为平凡的生活场景增添了几分厚重与宁静之感。

  “秩序”常被认为与“理性”紧密相连,那么在艺术创作中,“秩序”与“感性”是何种关系?如果带着这一疑问观看女性艺术家们的作品,也许会找到新的答案。“显然,‘秩序’与‘感性’并不对立,艺术创作的理想状态即是‘感性的自由’与‘理性的秩序’达到高度的契合。”在此次展览策展人纪玉洁看来,“秩序”为女性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美学框架与路径,帮助她们将感性表达整理为富有意义的形式,将抽象的思维通过对称、聚合、重复、对比、渐变等方式加以组织,并使其协调。展厅内,孔令昕的作品《过去·未来》引得许多观众驻足。“作品表现的好像是一面墙的转角。”“我觉得自己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充满秩序感的画面里仿佛充溢着细腻的情感。”……面对画作,人们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一旁的展签上,艺术家留下了自己对于作品的解读:“这件素描作品中的黑与白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明确的结构和那让人感受到无限可能的光感,符合我对于灵性与秩序的思考。”

  如果架上绘画是让观众以视觉的通道发现艺术之美,那么展览中那些利用丰富媒介创作的交互类作品,则充分调动起人们的多重感官,使其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感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虚拟的触感》的作者朱静璇从人们日常使用电子产品时的动作中提取出按、滑、滚动、捏合、旋转五种常用手势,并据此设计特定装置,让观众在与实体材料的接触中再次感受这些“日常手势”,从而引发人们对于虚拟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吴碧琳的创作同样探讨了“虚拟与现实”这一热点话题,其作品分为现场装置与虚拟影像两个部分,当观众置身于胶囊装置中并戴上VR眼镜时,便能在六个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虚拟空间中遨游,一段关于人类意识与智能程序的故事也徐徐展开。

  纵观此次展览,从策展理念到空间设计再到作品呈现,都以感性的思维贯穿始终,通过回归“感性”这一主题,关注女性艺术家群体。众多佳作生动诠释出女性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对时代变迁的感知,对精神家园的构筑,让观众看到她们如何在感性的旋律中翩翩起舞。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