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延安版画精神精专久长

时间:2023/7/9 23:33: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版画的历史与其说是一种绘画表现形式的历史,毋宁说是一种审美精神的历史,是一种艺术当随时代的历史,在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历史形态中,有着更深刻的意识形态价值与意义,这其中以延安鲁艺的版画创作为例,版画精神的传递与继承尤为显著。

   1931年8月,鲁迅先生亲力亲为,在上海组织了中国首个现代木刻技法学习班——木刻讲习会,这是中国版画专业教育的开篇蒙学,从此有了千千万万具有版画专业品质的艺术家。为中国现代美术播撒了千千万万颗优质高产的籽种。这以后,鲁迅又不辞辛劳地将麦绥莱勒、珂勒惠支、冈察洛夫等一批欧洲版画大家的作品引进国内,介绍给版画青年们,为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交流标明路径架构通道,所以中国现代新兴版画的开篇,实际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革命,它植根于民间,植根于大众,植根于社会的革命,它让来自大众的艺术,又回到普通的立场,回到它的初衷与初心。

   继上海的“新兴木刻运动”之后,面对日寇的侵犯,许多参与了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青年奔赴延安。地处西北的延安,一时汇聚了许多中国最具理想、最有创造力的中青年画家,鲁迅艺术学院的成立,正是为这些画家创造一个共同努力的精神家园。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艺术学院筹委会”进行相关筹建工作,并且决定以鲁迅的名字来命名新成立的艺术学院,毛泽东明确指出“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亲临鲁艺,站在半山坡的窑洞前,对到场的全院师生作了一次生动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你们的鲁艺是小观园,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大观园,你们的大观园在太行山、吕梁山。”“艺术上的政治立场是不能放弃的,我们这个艺术学院便是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的。我们在艺术论上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艺术至上主义者。我们主张艺术上的现实主义。”他希望鲁艺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在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时,毛泽东还为鲁艺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在当时“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的高昂热烈的时代背景下,鲁艺师生们凝聚团结、乐观奋发,不断地为抗战的胜利奉献着自己的专长和力量。

   在当时,大后方被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军层层封锁,生活、学习物质十分贫乏,美术绘画所用的颜料、画纸、画布、画笔等用品都很难输入到边区,木刻版画因就地取材方便、易于制作、便于复制传播的特点在延安美术家中一时成为首选的艺术表现手段,木刻几乎成了鲁艺美术系最普遍、最具表现力的画种,以至于在鲁艺任教的油画家王式廓、王曼硕、莫朴等人都拿起刻刀,学起了木刻,鲁艺美术系实际上成了“木刻系”,也因此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绘画留下大量珍贵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在今天不但是历史真切的形象,更有着无法估量的精神内涵。

   当年鲁艺的师生如古元、焦心河、刘蒙天、刘旷、张映雪、牛文等不仅在当时是抗战时期延安著名的革命画家,也使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版画较其它绘画形式更早地亮出为大众、为社会、为现实的“三为”主张。同时在绘画语言的取材上,则提出了从民族的、民俗的和民间的绘画表现形式中汲取营养,于是“三为”主张与“三民”形式,不但是那一时代的版画艺术的特征,也是版画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的重要精神资源。今天再看发展的版画,就不仅是看作一种表现手段的版画,也在看中国美术的发展,中国文化艺术方向的发展。这历史关键的一眼,正是由鲁迅先生借新兴的版画睁开的,新兴木刻所倡导的为人的艺术主张,对人性的关注与关怀,积极入世的思想观念,直接促成了版画语言品质的变化,与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同样具有意义的这种变化,首先是对版画的本体语言物性品质的关注,这一关注除了在表现语言层面探索写实与写意的殊途与同归,更重要的内核是在物性价值的认识中肯定人性价值,人与物或者物与人的关系,不但影响着绘画表现的手段与目的,也决定着艺术创作的客观与主观,关注版画一百年的发展,应该是美术史论家们重要的认识资源。版画百年历史的认识前提,首先是对版画艺术价值的认识。这一基于本体意义层面的认识实际一直贯穿于中国版画的发展,早期的版画是以克服物的材质特征为再现的前提,物的价值更多地体现为手段的价值、工具的价值,无论早期的经卷插图,还是民间的年画纸马,版画多是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立场,形成以线描勾勒为表征的造型语言,并由此固化了中国早期版画的审美维度。

   新兴木刻版画虽然借鉴了同一历史阶段的欧洲等版画语言式样,引入“三度空间”与“体积塑造”的概念,以黑白灰的色调关系取代线描结构的表现特点,却因其“即刻能办”的速成目的与“匕首投枪”的实用主张,将人与物的矛盾行为转化成人与人的利害关系,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忽略了事物的客观价值。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木刻运动中,虽然曾有过版画的民族形式与外国的表现风格之争,却只止步于不同民族文化及表现语言的层面上,未能触及产生表现语言、影响表现能力的物性因素,版画语言本体的意义像空中掠过的浮云阵雨,并未给大地留下实质的润泽。历史进入到20世纪末时,中国版画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终于有了一段稳定从容、休养生息的重要阶段。这期间,大量版画创作的成熟使其从数量逐渐转化为质量,对版画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也随着质量的提升而有了明显的变化。

   鲁迅先生倾力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同时,播下了艺术创作更现实、更人性化的籽种。版画百年所凝聚的精神引领着思想、思想又促进着语言、语言拓展了形式、形式则丰厚了艺术创作的精神,在这一精神生态的起承转合中,中国版画始终年轻,正是新兴木刻与延安精神的关照让中国的版画宏毅深刻,永不告别精神的继承才能让版画艺术的生命精专久长。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