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寻境广西三江,谢森、古棕、秦烨等十位艺术家笔下的“侗寨风情”

时间:2023/6/14 22:17:27  来源:艺术中国

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合影(摄影 冯世光)

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合影(摄影 冯世光)

  2023年6月10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主办的“侗寨风情——十人写生作品展”在中国油画院云上美术馆教学展厅开幕。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担任学术顾问,艺术家古棕、秦烨任学术主持,展出谢森、徐立斌、曹星原、古棕、英姝、秦烨、黄远鹏、梁群峰、鲍菡、韦骍十位艺术家赴广西三江程阳八寨景区写生遴选出的油画精品71幅。

  在当代艺术、观念和数字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油画界仍然有不少艺术家热衷和坚守着写生的传统,他们信奉在这一朴素而寻常的创作方式背后,承载着艺术至今令人感动的部分——真实。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他们审视内心,观照现实。许多艺术家在写生上的造诣堪称精益求精。

研讨会现场(摄影 冯世光)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展览以参展艺术家与嘉宾学者对谈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展览开幕式。艺术家们围绕此次赴广西侗寨地区写生创作的经历,对中国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的思考,写生在当代绘画语境下的状态,艺术家各自过去的创作经验以及现在的工作状态展开对话。

  参展的十位艺术家来自不同的艺术和专业背景。他们中既有长期从事油画创作与教学的专业美术学院教授,也有从事舞台美术、创意设计或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创作视角,令此次写生作品展充满了更多看点和期待。

徐立斌写生作品

  “参展艺术家的多元艺术背景和经历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展览的内涵。谢森和鲍菡、梁群峰、韦骍来自广西艺术学院和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其中谢森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广西艺术学院从事油画创作和教学工作;徐立斌是美术与摄影专业出身,长期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从事油画教学工作;秦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课题组成员,也是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星原是美术史专业出身,同时她还有在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国家高等专业院校教学和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背景;英姝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在中国舞台美术领域造诣颇深;黄远鹏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邀的青年艺术家,也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展览力求通过十位艺术家的不同专业视角,来探讨在中国油画向民族化转变的过程中,跨文化视角和跨艺术门类语言能否对当代油画创作产生具体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本次展览要呈现的主旨所在。”展览学术主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教授古棕说到。

展览学术主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教授古棕主持研讨会(摄影 冯世光)

展览学术主持、艺术家古棕写生作品(摄影 冯世光)

  对于展览体现的整体艺术面貌,古棕表示,“参展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偏具象写实,有的则强调写意或者画面带有某种装饰性的意味。这种风格化的差异既来自不同艺术家的艺术学养和经历,也来自他们的审美经验,更有艺术家主动的艺术探索行为。相比较而言,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语言更加当代一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艺术家我们能看到他在中西艺术语言融合方面进行的努力。我自己也是在走中西艺术语言结合的道路,希望找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油画语言。”

《美术》杂志前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王仲发言(摄影 冯世光)

  《美术》杂志前主编王仲在展览现场表达了在当代绘画语境下坚持写生的必要性。“画家写生尤其是油画家写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我在四十年前曾去过三江。侗族人民非常热爱生活,很注意建筑形态的美观。那里的风雨桥、街道、溪流都非常美,黑白构成的翘角楼也很有特色。我认为画家们接近自然,接近人民,走进当地百姓的生活,体验少数民族的文化,然后创作出这样一批作品很有意义。”

  “侗寨的整体色彩不是非常强烈,调子偏黑白灰色调,基本上要在一种灰调子里去寻找丰富的色彩层次,这对油画家们是一个考验。十位画家各显其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体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侗寨的一种美,也歌颂了侗族人民的生活。”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课题组成员、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秦烨发言(摄影 冯世光)

  同为展览学术主持的油画家秦烨教授是此次写生活动的主要召集人,秦烨于今年2月和4月曾两次到访侗寨。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明显感知到侗寨在两种季节气候下的风貌差异。“今年2月份,我与几位艺术家第一次来到广西三江,我们去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冷,这里白天最高气温只有五六度,每天都是阴沉沉黑乎乎的,所以那时画出来的画没有太多色彩,整体色调也偏阴沉阴郁。后来到4月份初春时我们又去了一次,这次的感觉是春天的绿意明显多了一些,但天气还是很冷,时常下雨。侗寨有一种神秘的特质非常触动和吸引我。可能因为气候的缘故,那里的房子因为经年累月的潮湿多数都会变黑,再加上当地人在建筑的外立面也会刷黑漆,更平添了一种神秘感和分量感。那些建筑和房屋,高低错落着,你能品味到一种节奏的韵律感,这都是我在绘画中关注和表达的,一是流动变化的节奏韵律,二是色彩的浓重感与分量感。”秦烨说到。

秦烨写生作品(摄影 冯世光)

秦烨写生作品(摄影 冯世光)

  秦烨的两件人物肖像画是此次展览所有参展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人物画像。对此,秦烨表示,希望将侗寨的风貌完整地带回来,那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热情淳朴的少数民族同胞和百姓。“我希望用一种朴素的方式将我对侗族人的印象留在画面中。也许因为在城市生活久了,当你在那样一个遥远的地方看到有这样一群人,朴实、淳朴、善良,人与人毫无保留的信任,你会觉得这是非常珍贵的一种情感,这种单纯的信任感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所没有的。”

徐立斌写生作品(摄影 冯世光)

  同样是现场写生,不同艺术家对作品的创作态度和处理手法不尽相同。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立斌长年坚持写生,对于写生留下来的画作,徐立斌通常会保留现场创作的状态而不再作修改。“对油画家来说,写生是必要的。常年在画室画画,画家很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创作程式,写生可以很好地打破这种创作上的程式和惯性。写生要求画家打开眼睛,捕捉对眼前所见最敏锐、最新鲜、最真实的感受。所以我对现场写生留下来的作品都会保留当下的创作原貌,也许有的地方深入画了,有的地方还留着,这都是那个时刻最真实的情绪和对画面的取舍。每次看到它们,都会让我回想起那时的天光、水色和云雾,我觉得这是写生的最大魅力。”

广西艺术学院谢森教授发言(摄影 冯世光)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西人,广西艺术学院谢森教授长期在广西生活、工作,也曾多次深入三江地区写生创作。在谢森教授看来,广西与云南、贵州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画作对画家来说具有双面性。“少数民族题材有它丰富多彩和差异化的一面,可挖掘和表现的内容很多。少数民族最大的特点是能歌善舞,比如在广西你可以看到芦笙舞表演,少女们穿着漂亮的裙子载歌载舞,非常热闹。不少艺术家到广西采风,一见到这样的人文风光便直接照搬到画面上,我认为这是摄影的功能,不是绘画的功能。我认为表现少数民族生活与情感的作品更应该站在一种当代人的视角。艺术源于生活,但一定要高于生活,要融汇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思考与审美提炼。”

谢森写生作品(摄影 冯世光)

  强烈的视觉与色彩张力使谢森的作品极具辨识度,谢森的作品极少见到单纯描绘风景的画作,侗寨在他的画面中常占据艺术表达的主体。“少数民族地区除了有它特殊的地域特点外,各民族服饰、建筑、环境还有它独特的色彩,这与各民族的文化爱好、民俗传统等都有关系。我希望把这些背后的情调和情绪表现出来。”

  对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与人文状态的了解同样是艺术家古棕此次写生和创作的目的。古棕表示,“每次从都市中走出,来到自然环境幽静甜美的乡村田园,对人的状态和内心都是一次清洗。写生是对真实生活和真实景物的再现与表达,它可以为生活给予新的观察视角。今天的艺术家和美院学子普遍生活在城市,对于中国广阔的地理风貌和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文化风俗缺乏了解,而这种了解对于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对于艺术家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都是极为必要的。”

中国油画院副院长朱春林(中)参观展览(摄影 冯世光)

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秘书长贾梦秋发言(摄影 冯世光)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云上美术馆馆长王鹤发言(摄影 冯世光)

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孙韬教授发言(摄影 冯世光)

蔡吉民教授发言(摄影 冯世光)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杨立新发言(摄影 冯世光)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院长张云峰发言(摄影 冯世光)

广西艺术学院教师韦骍发言(摄影 冯世光)

  在对谈环节,现场嘉宾学者都表达了对写生重要性以及不同艺术语言和门类彼此相通、殊途同归的认识。

  以写生来肯定与回应真实,每一幅画作都凝聚着艺术家们为真实的艺术表达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正如展览学术顾问、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在展览前言中写到的:“写生是绘画的一种恩赐,它使我们变的虔诚,纯真和更加热爱生命。画家把自己装进大自然,此时此景此人的亲身感动,无可替代。”

艺术家鲍菡写生创作(摄影 冯世光)

  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主办,欧美同学会美术家联谊会、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协办。展览将持续至6月20日。

  部分参展艺术作品

谢森,《侗寨》,80×120cm,2023年

徐立斌,《秧青季》,60x50cm,2012年

古棕,《侗族风雨小桥》,50x60cm,2023年

秦烨,《侗女》50x70cm,2023年

英姝,《侗寨阳光》,56x66cm,2023年

曹星原,《侗寨鼓楼》,50x40cm,2023年

黄远鹏,《侗寨人家》,60x80cm,2023年

梁群峰,《注入鱼塘的水》,90?x80cm,2023年

鲍菡,《她的》,70x70cm,2023年

韦骍,《三江人家·四》,61x46cm,2018年

  (台馨遥/文,参展作品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