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29 22:57: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春风又绿江南岸(国画) 100×200厘米 2023年 杨正新
从五代南唐山水画家董源笔下江湖纵横、草木丰茂的“一片江南”,到两宋米氏父子“点滴烟云、草草而成”的潇湘奇观;从元人黄公望“雄秀苍茫,变化极矣”的富春山居,到明人文徵明“春湖落日水拖蓝”的江南春色……尽管历史上的“江南”是一个变动的区域,与今日狭义上的江南地区有着较大区别,但水域景观始终是关于江南的描绘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展示江南水域景观的多重样貌
近日,“居然水中间——近代以来的江南景观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分为“涉水有途”“观水有法”“思水有道”三个板块,以140余件名家作品,聚焦江南水环境,从“景”和“观”两个角度展示近代以来江南水域景观的变迁,不仅表现“景”本身随着社会发展在进行变化,更多地体现艺术家主体对江南水环境更为主观的审视,即“观”江南方式的变化,通过对江南水域景观的呈现,来揭示江南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关注和表现的对象。展览汇集了黄宾虹、贺天健、朱屺瞻、吴湖帆、陆俨少、谢稚柳、宋文治、亚明、颜文樑、刘海粟、林风眠、俞云阶、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近现代艺术大家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持续关注江南景观的当代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作品。这些艺术家有的生于江南、长于江南、一生尽画江南;有的曾远赴海外,饱览中外差异,归来依然醉心江南;有的则并非江南人,或求学或客居,短暂停留江南,却用自己的创作留住了江南。这些近现代美术“大咖”和活跃在画坛的当代美术名家,都是江南的“粉丝”,他们用各自不同的绘画语言,传承与彰显着江南景观的持久魅力。
对江南水域的诗意观照与
主观审视
作为江南景观的核心,水不仅从地理空间上连接起江南各地,也触发人们对于江南相似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情趣。在此次展览中,借由艺术家之眼,观众得以在一场展览中,游遍江南,饱览近代以来丰富的江南水域景观。刘海粟《苏州河夜景》、朱怀新《太湖风光》等定格为人熟知的长江、太湖、钱塘江、西湖、运河、苏州河、黄浦江等。也有不少作品聚焦的是江南不知名的溪流、水道、泉水、瀑布、湖田、荡地,呈现它们在不同季节、天气、光线下的多样姿态。例如,林风眠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彩墨画《山溪》,虽无从考证具体是哪一条山溪,从山溪背后白墙黛瓦的民居以及画面的诗意,人们分明感受到江南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中的许多作品是艺术家写生过程中创作的,为观众了解江南水域景观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视觉参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陶冷月拍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江南老照片,其中的《杭州雷峰塔》拍摄于雷峰塔倒掉的前一年,用影像留住了雷峰塔旧影。《光福罱泥船》聚焦的罱泥船是在江南流传了千百年的一个农事民俗,即人们在冬季把河泥挖起,既疏浚河道,又作为肥料,然而这一习俗在近半个世纪来已渐渐消失。而在如黄幻吾《龙华之春》、贺天健《桐庐一角》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们的写生之作中,可见传统山水画题材与社会建设场景等结合,折射出时代大潮对于江南景观的改造。
另一方面,由于江南多水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些艺术家虽然并非直接描绘江南的某一具体水域,但却潜移默化地被江南的水光烟波影响,形成了具有形式意味的绘画语言和与水有关的观念思考。展览的后两个板块,更侧重体现艺术家“观”江南方式的转变,呈现艺术家主体对江南景观更为主观的审视。如“留法三剑客”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均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但始终无法割舍曾生活和求学过的江南,作品饱含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东方意蕴。
探讨人与水环境的
新的互动关系
近代以来的江南水域景观变迁,也反映了长三角地区人民在对自然改造利用过程中观念的变化。如今的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域,其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为江南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冲击着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方式,当代江南景观的构建,在提高城市发展水平的同时,如何兼顾保有江南原有的水域景观?
展览的最后一个板块“思水有道”中便探讨了这一问题,艺术家“观看”江南的角度也更进一步,深入思考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水环境的关系、面临的问题以及水景观的意义等,从而形成了观念中的江南水景观。展出的20余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有自传统文人山水而来的“挪用”再造,有图像与媒介泛滥时代的景观之思,也有现代化进程中人对自我境况的重新审视,探讨当下江南人与身处其中的水环境新的互动关系。江南人只有从自然中汲取审美经验,并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或许才能在忙碌拥挤的现代城市中依然保持一种“居然水中间”的安然和从容。
值得一提的是,一组由AI创作的特别作品也亮相此次展览,策展团队结合当下备受关注的AIGC技术,围绕传统文人山水画创作生成了一组AI辅助作图的作品。通过技术手段再现中国文人心中的山水,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西方绘画手法进行图像的转译,探讨中西方绘画面对自然的不同观看方式,同时展示当下技术革新对绘画产生的影响,探讨未来景观制造的可能与转向。
据悉,本次展览作为“海上观潮”系列展览之一,入选2022年上海市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成长计划,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首次围绕江南文化自主策划的展览,以中华艺术宫馆藏为主,集中长三角地区艺术资源,用好江南文化资源,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同时,“居然水中间”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也旨在推动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建设,发现江南地区人与自然的理想互动关系,为当下长三角地区自然景观的利用和改造提供新的启示。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