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研学旅行

时间:2023/5/28 15:33:33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非遗研学旅行是为了增强非遗的存续力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实践。将非遗纳入教育体系,既可丰富研学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带来新的生命力,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但目前在非遗融入研学的过程中还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够、未能深入发掘其专业特色、融入研学旅行的非遗项目存在局限性等问题。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休闲或旅游消遣,它是由学校组织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之中。因此,除了“游”之外,关键是在游中“学”,这才是开展研学旅行的本质目的。然而当前研学旅行“游而不学”“只游不学”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研学只是走马观花。另外,研学旅行的开展对象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缺乏高等院校学生群体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学旅行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展下面几项工作。

  首先是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当务之急是培养既懂非遗技艺又能教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性很强,无论是民间戏剧、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类非遗,还是编织、刻瓷、印染等传统技艺类非遗,或是传统医药、民俗类非遗都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传承人和相关的从业者专业要求较高。但目前大多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非遗传承人缺乏教育实践和经验,研学机构从业人员虽然拥有旅行等教育相关知识,但对非遗知识却了解不深。因此要将非遗纳入研学旅行,必须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尤其是从事非遗传承与传播的青年人,鼓励其既掌握非遗技艺又能使之适应社会发展,为非遗研学旅行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其次是探索将更多非遗项目纳入研学旅行的可能性。受到研学旅行时限、费用、当前消费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方面,更偏向于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类体验性较强或者在短期内更易于实践操作的非遗项目,进入非遗研学的项目较为集中,建议探索将更多的非遗项目纳入研学旅行之中,比如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俗类非遗项目。民间文学中的民间故事等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项复合的文化旅游资源,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可以探索将传统医药和以传统节日、庙会、传统仪式等为代表的民俗类非遗项目纳入研学旅行的课程设置,但目前这些非遗项目的探索与实践还比较欠缺。

  三是充分发挥非遗的地域特色。开展在地化研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代表地域特色或者地域文化的非遗项目纳入研学课程或者入选研学主题线路的项目。以山东淄博为例,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齐国国都,拥有很多名君贤相、英帅良将,如姜太公、齐桓公、管仲、齐威王、晏婴、田单、孙武等;同时也创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齐国史,在先秦的历史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悠久的历史,为淄博遗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灿烂的文化资源。后李文化在我国北方属于首次发现,同时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殷商文化等在淄博皆有迹可循。以清代文坛大家蒲松龄和他的巨著《聊斋志异》为代表的蒲松龄文化,也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同时,清代文坛领袖王渔洋与赵执信和蒲松龄被称为“孝妇河畔三名人”。淄博市各区县也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淄川的陶瓷、琉璃等民间技艺文化,博山的孝文化以及各地民俗文化,涵盖文学、思想、历史、艺术、技艺以及民俗等多种文化资源。淄博的文化资源入选国家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较多,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相对较多。因此,可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研学内容需要,选取淄博市内具有历史文化代表性的博物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等作为研学地点,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如齐文化、蒲松龄文化、鬼谷子文化、革命文化、民间故事传说、琉璃陶瓷等工艺文化,以及民间戏曲文化、蹴鞠文化等,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选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融入研学之中,使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领悟学习非遗知识技艺的同时,建构起对它的认同感、拥有感及自豪感,最后自觉地加入非遗的传承传播队伍中。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国瓷陶艺书画院院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