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致敬1953:重温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

时间:2023/5/26 22:22: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纪念章

   从典雅秀丽的紫砂水仙花盆到图样生动、层次分明的陶瓷花插,从古朴的紫陶刻填书法烟灰缸、印盒到别致的九分隔推光漆果盒……有人在这个展览中寻找回忆,有人从这个展览中汲取营养。“大家在观看展览时会既有亲切感又有陌生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展览总策划杜鹏飞如是说。这便是即日起至8月30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的“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

   为何致敬1953?1953年,由文化部主办的新中国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举行。“1953年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和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主任、策展人郭秋惠介绍,策展团队从政策、经济、教育、出版、中外展览及调研等多元维度的图表,梳理了1953年展览时的时代语境与历史影响。1953年6月,中央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年,为筹备“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文化部组织了全国工艺美术调查。同时,为筹建新中国第一所工艺美术高等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其前身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从杭州北上并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师生骨干参与筹备展览。展览的筹备促进了产区恢复、教材出版与师资培养。展览举办的同时,召开南北专家、各地艺人的座谈会,促进了工艺交流。

   1954年展览结束后,部分展品成为随后4个工艺美术国际交流展的重要展品,多位展览筹备者带队组织出国展览,促进了国外工艺调研、文化交流、著述出版和工艺美术品的出口换外汇;部分展品划拨给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助力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因此展览有了主标题——致敬1953。”郭秋惠说。

   时隔70年,为致敬1953年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教育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为题举办展览,展品基础与学术脉络均源于1953年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

   1953年12月,作为新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工艺美术展览,“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从全国征集选送的9000多件作品中精选3000多件展品,规模宏大、品类丰富、展品精美、影响广泛。今天“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的1000余件套“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品中选出170余件套,包含陶瓷、漆器、织绣印染、金属工艺、编织、雕塑、年画、玩具等门类。加之展览说明书、明信片、纪念章及张光宇的设计图、图书文献和研究图表等,共计约200件套展品;分为“致敬1953”、陶瓷、漆器、织绣印染、年画、杂项6个单元,并设“文人趣味与雅俗共赏”“民间造物与吉祥文化”“新中国,新题材”3个独立专题。

   这些展品既有造型雅致、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的民间收藏或组织选送的作品,亦有造型朴拙、聚焦日用、工艺朴实的民间市集收购的产品。70年过去,这些展品让观众感觉熟悉又陌生。“70年过去了,时尚在流变,工艺美术在流变,为了满足今人的需要,从业者也是想方设法创新。 ”杜鹏飞说。而这种陌生感也让观众感到欣喜,甚至觉得过去的工艺美术品更耐看。杜鹏飞认为这里有审美心理的原因:“越是陌生的越是觉得可以细细品味,因为今天很多工艺美术品大家觉得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70年前的工艺美术品因为陌生,反而大家觉得值得品味,这是距离的审美。”

   这些古朴典雅、富有民族特色的展品呈现出一种共性:作者热爱生活,观察入微,充分掌握材料与工具的特性;作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与鲜活的生命力,体现了健康优美的民族特色。展览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的历史脉络与审美风尚,梳理了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手工与机器并存的发展之路。“用这样一个展览来回顾70年前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整体样貌,不仅是回顾过去,更是面向未来。在这样一个展览当中,今天的设计师、非遗传承人依然能从中找到很多可以吸收和借鉴的工艺和记忆。它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展览。”杜鹏飞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