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冯远专访:办出中国双年展的特色

时间:2023/3/8 20:20:53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开展以来,受到了公众和业界的热烈关注和广泛好评,屡创新高的观众流量和全网聚焦的展览热度背后,是济南国际双年展策展团队在当代性和包容性、专业性和学术性上的兼顾、坚守与坚持。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全球化、多样化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双年展——作为个案的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学术研讨会期间,记者专访了“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

   记者:为什么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主题选定为“共生世界”?

   冯远: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策展主题的基本构思,是在第一届双年展“和动力”的基础上进行延展。山东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历史渊源之地,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发展提升和创新的问题。

   当初我们在讨论双年展主题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多个想法的,但是作为总策展人,我想首先是应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大的理念相结合。当前世界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疫情,世界经济受到了影响,单边主义、去全球化、东西方的互相竞争与博弈、俄乌战争、地震等,给世界带来冲击,实际上人类面临一个向何发展的问题,处于十字路口的格局状态下,各国都面临自己的问题。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但中国仍然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地融入到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希望在发展的同时,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之上,来推进与世界的互动。

   所以,制定策展主题时我们提出了几个构想,经过整个团队反复的斟酌,最终选择了“共生世界”。这个题目比较中性,我觉得各方面大家都能够接受,而且特别在今天的时代,无论是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还是生态的,我觉得都需要共同发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说,大家的诉求是共同的。

   确定了“共生世界”主题后,下面就策划了一系列具体的版块构想,比如地域与世界、当代与传统、现实与虚拟、异彩与同源、科技与艺术等等。我们在构想的时候,实际上也考虑过,是不是给齐鲁文化单独列个板块,但最终还是把它融入了“当代与传统”板块中。

   这次双年展保持的是一个向世界开放的理念,吸收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家的作品。这次展览的艺术样式、作品、创新理念,是跟国际同步的,除了行为艺术之外,其余的都有,囊括了绘画、雕塑、影像艺术以及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艺术。应该说从作品的征集、邀请,到最后布置、陈列、展出,都是丰富多彩的。

   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动用了最强的力量,也下了最大的功夫和努力。受疫情影响,当初策展的工作靠的都是线上开会商量,真正要落地,实际上我们心里一直是担心的。但是最后的呈现效果,我是满意的。大家也看到了,每天早晨展馆外边都有排队的长龙,我很替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感到骄傲,这不容易。

   记者:与侧重平面绘画展示的传统艺术展相比,双年展这种展览机制格外受社会公众的喜爱,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冯远:中国的文化,当代的文化,在往前走。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很多发散性的思维,我们提倡艺术家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社会发展的问题、提出问题。也许艺术解决不了问题,但是能提出问题。

   在历史上,双年展实际上是以一种批判意识来组织各种艺术作品的,这在国外先期取得了很多经验,并且形成了一些大家通用的机制和运作模式。但中国来做双年展,首先考虑的是要彰显中国的文化特色,其次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双年展从艺术的角度来提出一些跟社会发展有关的问题。

   双年展作为特殊的艺术呈现样式,不同于我们以往看到的美术馆的绘画、雕塑等展览。一句话,它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简单的美术展览,它体现的是一个大的概念。艺术走出平面二维以后,变得更加多样化,特别是现当代以来的高新科技、各种各样的新发现发明,被陆续地采用到艺术创作活动中,大大突破了传统上对美术、艺术概念的认知。这些创新型的艺术,视觉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大大提升,成为真正的受大众所喜欢、能接受艺术。

   从审美的角度来理解一种未知的新艺术样式,本身也是提升民众艺术鉴赏力和审美眼光的一次机会。所以可以看到,在济南国际双年展中,青年观众占了绝大多数,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学习知识,对各种各样新事物充满兴趣。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双年展里像我这样的六七十岁的观众是偏少的。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代人在青年、童年的时候,要首先解决养活自己的问题,我们需要去做工、去种地,以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我们所受的教育也是残缺的。但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青年受教育程度、文化鉴赏的水平和能力,要大大好于我们那个时代。

   也许今天的年轻人成长到六七十岁年龄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可能对各种不断涌现的新创造、新发明、新艺术会更感兴趣,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样一个艺术展览活动很能说明文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跟大众之间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记者:双年展对城市品牌形象、艺术水平的提升有什么深远影响?作为后起之秀,济南国际双年展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呢?

   冯远: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相当多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陆续都办起了双年展,最早是上海、北京、广州,然后是成都、武汉、新疆、杭州等地。对当地的文化发展来说,大家感受到双年展对提升一个城市文化品位、城市品牌本身的重要意义。

   通过艺术创作来关注时代,关注时代中发展的问题,关注人们所需求的,都可以成为双年展作品创作的关注点。艺术创作跟现实生活结合,是党和政府历年来提倡的。多样化的艺术样式、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多样化的艺术品种,除了追求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学术效应、学术理想之外,同时也将会带来社会效益,包括拉动当地城市的文化品位,拉动经济,促进社会建设,这是不言而喻的。

   西方的双年展历史早于中国多年,中国是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才陆续有了双年展。起步阶段的中国双年展,基本是学习西方已经成熟的做法和运营模式,但是很快这种遍地开花的双年展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同质化。

   这也是我们本次学术研讨会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济南来做双年展,能与北上广和其他城市有什么区别?能否做成山东特色、中国特色?从策展人的角度,我们提出要在追求双年展的学术高标准的同时,拉动当地的城市品牌建设,助力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提升。只有这两者达到了一个共同的交互点,取得双赢双效益,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说为了满足大众需求和观赏性需求,进一步提供丰富的、令人愉悦的、样式新颖的、更多好作品。再就是下一步如何做强济南双年展的特点,突出地域文化跟世界文化的关系、创新文化跟传统文化的关系。

   办出济南双年展的特色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未来济南双年展团队不断面对的挑战和课题。

   记者:从济南国际双年展的办展经验看,您认为艺术创作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冯远:中国艺术由传统一路发展变化而来,面临一个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艺术面临着不断创新变化的过程,也面临着不断式微、消亡、淘汰的过程。但是传统艺术中那些精华部分,我们必须努力去保留、传承,甚至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做得更加深入,这就叫推陈出新。另外,也可以通过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基本要素进行重组,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元素来创新再造,但是这种新的艺术立足点是站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创新,这一类的作品既跟传统有联系,又没有必然的关系,可以认为是新的艺术样式不断涌现的必然之路。

   我觉得艺术只有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形式、新的手段,才能实现丰富和繁荣。试图以定于一尊、囿于一格、固于一式作为创新前提,那是限制了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尊重传承的同时不断地创新艺术,并存共生,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

   传统给了我们财富,传统提供了启示,传统更多给予我们一种文化理想。艺术创作就是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完成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这里无分大小、无分高下,各种艺术样式,只要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样式、艺术制作技巧能够被大家接受认可,都应该在这个世界中获得它自由发展的一个空间,这也是符合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共生世界”主题基本要义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