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抢救性修复让西夏文献重焕生机

时间:2023/3/8 20:03: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修复前的经折装残本     国家图书馆供图

   历经5年努力,130余册(件)残损严重的西夏文献重焕生机。2月24日,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专家研讨会和“塞北流金 焕发新彩——国家图书馆西夏文献保护修复成果展”举办,通过文献来源、文献价值、破损情况、装帧形式、工作模式、技术流程、项目成果等板块,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保护修复成果。

   抢救性修复130余册(件)西夏文献

   2015年,国家图书馆入藏了一批西夏文古文献,该批文献距今七八百年,横跨西夏和元朝两个时期。部分文献颇为珍贵,如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夏童蒙读物《新集碎金置掌文》为国内罕见,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更为国内首件,另有写本《三才杂字》及品类丰富的西夏文佛经。这是近百年来发现的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版本与装帧形式最多的一批西夏文献,经专家研判,均系历史原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这批西夏古文献历经近千年沧桑,入藏时状态极差,普遍存在撕裂、缺损、水浸、污损、粘连、板结等多重病害,表面附着大量谷物、泥沙、尘土、毛发等杂物。根据行业标准判断,80%以上可定为一、二级破损,苦于病害,多数文字已无法完整阅读,亟待抢救性修复。2017年起,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支持和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公益资助下,这批弥足珍贵的西夏文献,由国家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实施了保护性修复。

   在修复过程中,遵循“整旧如旧”“最少干预”“抢救为主,治病为辅”“过程可逆”的修复原则,在专家指导下,修复中心制定了针对性修复方案并展开修复操作。借鉴“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功经验,项目也设立了首席技术专家责任制,在具有40余年修复工作经验的“全国技术能手”刘建明率领下,依托国家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由老中青年修复师组成的修复团队,于2022年10月完成了130余册(件)西夏文献的抢救性修复工作。

   据了解,西夏文献抢救性修复工作得以高标准地展开,推进过程中使用了多项国家图书馆在研的科研项目成果,档案记录、性能测试、补纸选配、染色加工、随行科研等工艺流程在实施中都得到较大提升。

   应尽早发掘文献价值

   在西夏文献保护修复项目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听取了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和项目修复团队关于项目情况以及实施过程的工作汇报,对修复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夏文专家史金波表示,本次修复是国家图书馆第二次系统性修复馆藏西夏文献,就修复后文献状态而言,修复方案堪称完美,达到了学界预期成果。他总结本次修复工作三大特点:一是难度大,修复前文献破损较严重,对修复方案、修复操作要求高,修复团队很好地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修复任务;二是要求高,因为文献极其珍贵,所以要求修复人员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件内容、样式、装帧等原始风貌;三是质量好,修复后的文献有很大研究整理价值,在修复过程中,所存残渣、碎片得到完好保留,对版心等细节的处理做到了合理细致。

   史金波认为,由于文献含金量高,可供研究的细节多,将对西夏学、文献学、版本学等学术研究提供实物佐证,建议尽早开展相关工作,发掘文献价值。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魏文同样认为,此批文献对学界意义重大,可与俄藏黑水城文献进行对比,对西夏学有推动意义。

   同时,与会专家也建议修复人员与学者保持合作,将此次修复项目的成果规范化、科学化,避免推广中造成谬误。

   西夏文献是西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史证。曾经糟朽、絮化、粘连、污损的西夏文献经修复后渐趋完整,文本清晰,焕然一新,不仅为学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文献之门,也为世人展现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记忆,将极大推动国内外西夏学的研究。

   西夏学研究成果丰硕

   浩如烟海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为我国各民族实现文化融通互鉴,塑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专家认为,西夏遗存文献丰富程度为中古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之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孙伯君在《西夏文献研究的现状和未来》一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藏、英藏、法藏、日本藏、瑞典藏、俄藏西夏文献得以陆续刊布。这些资料对于西夏历史和文明的重建,对于宋、辽、金、元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于吐蕃和回鹘佛教的传播研究,对于包括敦煌文化在内的“丝绸之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等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

   近年来,西夏学研究成果丰硕,走向繁荣,“本世纪的20多年也被学界戏称为‘西夏学的大航海时代’。”孙伯君表示。

   孙伯君认为,西夏文献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文献的考释解读、文献所反映的民族语特点与汉语方言特点研究、文献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阐释等。

   国家图书馆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搜集、保护、修复,对西夏文献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起步早,是国内收藏西夏文献最多的公藏单位。1929年,国图前身——国立北平图书馆即以重金购入西夏文古籍文献,计17种、124件。2003年,国家图书馆启动西夏文献修复工作,总结修复原则、适用技法,严格筛选修复材料。在有效保护馆藏西夏文献的同时,延长文献使用寿命,留存宝贵修复经验和相关参照。此次项目中,通过5年多的努力,130余册(件)西夏文献完成抢救性修复工作。

   未来,国家图书馆将进一步推进对修复后西夏文献的合理利用,推动成果发布与转化并向业内分享,进一步推进古籍修复保护事业的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