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从书法里的文脉再看中小学书法教育

时间:2023/3/6 20:20: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2012年教育部把中小学书法教育列入国家课程至今已历10年有余,10多年来,社会、家长、学校、老师等相关方面就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的汉字书写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地看,目前青少年的汉字书写水平依旧处于低位徘徊,离审美意义上的书法尚有距离。笔者以为,要想深刻认识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和提高学校书法教育质量,还需从书法的文化性进行探究。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汉字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书法与汉字又有着天然的依附关系,从中华文明有条不紊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与文明发展的脉络性联系。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似与不似间的形象涂鸦对应着华夏文明发展的婴儿时期;西周到战国流行的大篆和秦朝时期经过进一步规范和修改的小篆,结构整齐、笔画匀圆,摆脱象形束缚开始趋于方正,为华夏文明发展进入童年时期打下方块字的基础;为满足快速书写的需求,西汉晚期的隶变是文字发展史的关键一环,它实现了由线条文字向点划文字过渡,由简单的工整向无限可能变化,从此文字脱蛹成蝶,书法的审美意识彻底觉醒,风华正茂的书法艺术登上历史舞台;而后魏晋时期以钟繇为代表的楷书和二王为代表的行书推动这门古老的艺术走向成熟,书法之美成为当时主流社会精神消费的必需,也是那个时代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唐宋时期,楷、行、草全面成熟,书法进入发展的巅峰时期并持续近千年,闪耀着华夏文明最灿烂的光辉。回望这一长段历史我们能发现书法与中华文明之间在发展脉络上同频共振,对书写法度与意韵的不断追寻隐藏着华夏文明发展的整条脉络。没有一种文字像中国汉字这样有着清晰的演变路径,并且越使用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直至与整个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书法里的文脉更体现在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里。据南阳殷墟挖掘考证,我们的先民在距今约3500年前就发明并使用毛笔,纸张普及以前,这支柔软的毛笔就从竹片、木片和布帛开始,提按顿挫、横涂竖抹,后来在各朝各代知识精英的手腕间疾徐轻重,简单的物理特性在强烈个体情感驱使下产生万千变化,从《兰亭序》开篇,一朵朵瑰丽的艺术奇葩源源不断地被孕育而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祭侄稿》……这些圣手们融合书法与文学创造的艺术巨作浩如烟海,在一条绵延悠长的文脉里探索着汉字与文化、技术与灵魂的关系,也无形中编排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序列。

   即便撇开艺术范畴,典籍中的书法也是中华文脉赓续的必经之途。那些文学以外的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科技等典籍文字也像一座书法艺术宝库,全面显示我们祖先的丰富文明成果和高尚的审美追求。以宋代活字印刷术成熟为分水岭,手抄的文书和经书等典籍数以几十万卷计,这些誊抄版的典籍,古朴典雅、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极具艺术魅力,展现了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社会阶段文明的发展成果。唐代的文明发展呼唤政府开始培养专门的抄经人员,出现了官方和民间专门以抄经为业的职业抄经群体(也称书手),其中的一些水平可与书法名家齐美。随着活字印刷术的成熟,手工誊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秀逸、遒劲的书法美有所减弱,但是印刷字体也少不了书法的影子,因为即便是刻本也是出自擅长书法的人之手,这些无名的抄手以刀为笔,在呆板、坚硬中争奇斗艳,刻出了各具风格的印刷体,如以秀丽俊俏的欧体为主的浙江风、朴拙雄伟的颜体为主的四川风等。这种相对高效、刻板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没有削弱书法的地位,反而让书法换一种方式熠熠生辉,加强了文明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今天这些刻本还成为各路资本竞逐的艺术品,尤其是宋刻本被称为古籍皇冠上的明珠。从这些细节中透露出中华民族对书法发自艺术骨子里的热爱和书法在我们文明流脉里不可或缺的地位。

   每个汉字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每一笔书写都透露着人的精气神。篆书的笔劲体正,隶书的神韵跌宕,行书的潇洒飘逸,草书的奔驰飞腾,这些简单凝练的形象传达着微妙、复杂、深远的意味。柔软的毛笔在创造不同书写面貌的同时也在塑造着中国人委婉、含蓄、细腻、亦柔亦强的性灵。书法的发展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气神成长、提炼的过程,谦让、互补、和谐、平衡、端正、稳重,老祖先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奥妙尽在点横撇捺间。历史上因为驳其人而驳其书的例子并不鲜见,蔡襄、秦桧、和珅等这些品行有瑕疵的人,字再好都要在书法发展长河里被戳脊梁骨,在这里书法又仿佛成为文明发展的一面镜子。书法练习的长期性和重复性也决定了它往往是一种静的艺术,要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就需要在勤奋刻苦和淡泊名利的品质上修养身心。书法在传承了文化的同时锻造了整个民族的品格。我们讲究字如其人,文字上升为人格的化身,是象形文字与中国文化碰撞出的耀眼火花,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呈现出的独特之处。

   中华文明通过优美的书法传播,书法又集中体现中华文明发展的成果和脉络,书法里有历史,有社会,有美学,还有道德品行,它串起整个华夏文明的脉络,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内涵,就像一个蛇形万花筒,站在它的端口我们能窥见中华文明发展的源远流长,所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框架体系里不该缺失书法教育的位置。在大部分时候不再写字的今天,书法课不仅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写好字,还要让这门课成为学生感悟艺术美、人格美,重新靠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延续华夏文明的重要途径。这样去看,我们的书法进课堂之路还走得远远不够。在中小学书法教育列入国家课程第二个十年的征程里,我们应该对书法课投去更多关注的目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