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436件国宝级展品诠释中国智慧

时间:2022/10/9 22:00:04  来源:辽宁日报 朱忠鹤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即把天地万物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肯定宇宙万物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看作是浑然一体,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此次“和合中国”特展共展出文物、古籍436件。在第一部分“天人合一”板块中,两大单元分别从远古纹饰、鸟兽之形、星空、远古器乐、信仰等几个方面诠释人类与天地之间的统一和谐。

  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多个地方都出土了绘制有远古纹饰的陶器,比如我省牛河梁遗址出土了勾连涡纹彩陶罍,江苏省出土了花叶纹彩陶钵等。这些纹饰虽然抽象,但都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的体察。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虽远隔千里,但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可以找寻到彼此之间的关联。

  中国人对玉器的喜爱历史久远。在“天人合一”板块中,那些距今3000多年、模仿鸟兽和昆虫造型的玉器,用实物的方式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门峡博物馆的玉象、虎形玉佩、玉鸬鹚等,山西博物院的鸮卣等,都是最好的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红山文化典型器物,同时也是辽博馆标的玉雕玦形龙也出现在展厅里,观众可以一饱眼福。

人心和善

  自古以来,和善、友爱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根深蒂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和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凸显“人心和善”这一主题,展览中用一些珍贵的书画作品加以诠释。记者在现场看到,由宋高宗赵构书写、宫廷画家马和之画的《鲁颂三篇图卷》前有不少观众驻足。这幅作品以《诗经》为题,并绘制了一系列图释,后世称之为《毛诗图》。全卷分为三段,内容为《诗经·鲁颂》中《駉》《有駜》《閟宫》三篇,右书左画,各幅相间。《鲁颂·駉》通过描绘牧马的盛况来赞颂鲁国国君鲁僖公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

  “人心和善”需要知行合一,在“和合中国”特展中,将先后展出两位不同朝代法家书写的《千字文》,一位是被称为“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一位是宋徽宗。观众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千字文》的独特魅力。

  被称为“明代四大家”之一的唐寅,在影视剧中更多以“唐伯虎”的名字出现。此次展出的《草屋蒲团图》是唐寅晚年作品,整幅作品层次丰富,笔墨灵活含蓄,反映了人坐天地间,修身养性的闲适画面。

和而不同

  儒家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理念是整个展览的第三大部分。特展用书法、缂丝等多种文物,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

  记者在现场看到,元织锦《百鸟朝凤图卷》摆放在重要位置。这幅织锦作品使用多色丝线及金线和孔雀羽线织造。图像以凤鸟为主体,其他鸟类、花卉,呈散点式分布。鸟类造型优美,配色华丽,织造技术高超,是元代织锦的代表作之一。

  传说中凤鸟本为一只普通的小鸟,用自己采摘积攒的果实拯救了濒临饿死的其他鸟类。这些鸟类为报恩各自献出一根最美丽的羽毛给凤鸟,于是凤鸟成了最漂亮的鸟中之首。故事体现了群体间的感恩与互助,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生存准则。

协和万邦

  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在几千年来的历史延绵中,“和合”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并且天下大同成为“和合”精神的价值追求。

  “和合中国”特展并没有将目光局限在中华大地,而是用一批带有浓郁异域风情色彩的文物,展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和谐万邦”的理念。

  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之路、友谊之路和交流之路。这条路上行走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为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往来带来了繁荣。展览中,山西博物院的“胡人吃饼骑驼俑”、我省朝阳市唐蔡须达墓出土的“丝囊骆驼俑”、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的“三彩胡人骑马俑”等文物,佐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忙与繁荣。

  除了骆驼俑,国内其他一些地区出土的带有异域风格的文物也佐证了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的“鎏金人物故事纹银壶”、甘肃省博物馆的“东罗马鎏金银盘”、湖南省博物馆的“长沙窑青釉贴花舞蹈人物瓷壶”等,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