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当代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

时间:2022/8/27 18:04:36  来源:蔡彭城 西洋艺术专委会

2022

当代文明

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

  近日,“当代艺术发展与文明价值内涵”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研讨会资深藏家、奥赛画廊董事长、上海收藏协会西洋艺术专委会顾问蔡彭城先生在会上做了发言,通过个案梳理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对文明独具当代性表达的当代艺术作品。

  在这一系列当代艺术的个案中,艺术家们用独特的绘画语言反映出对故土的眷恋、回归共同的人类情感,重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艺术的终极命题,最终发展为对家国历史的关切和研究、对于文化的认同和反思。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和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多名著名专家学者和知名艺术家在线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该学术活动也是202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FIST项目(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艺术传播学”课程的创新之举,160多名“艺术传播学”课程学员参与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产生的现当代艺术流派和个案|

同学们、老师们、嘉宾们:

  感谢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的邀请,针对“当代文明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这一议题,说一些我的初步的想法,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这样的定义,不一定是最准确的,但应该是最普世的认可。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我们的中国文明随着历史的进程,去糟粕,留精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参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

  我们通过对当代艺术家的几个个案来简单分析、梳理他们对中国文明独具当代性的艺术表达。

01

蔡国强

  蔡国强用火药这个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来创作作品,尤其是“天梯”,表达了蔡国强作为一个游侠对自己家乡及亲人的挚爱之情。

  由于烟火要刺破天穹500米,非常困难,先后三次失败,最后在家乡数百渔民的帮助下才完成。当时许多评论在解读这件蜚声海内外的伟大的作品,说是地球与宇宙的对话。实际上是艺术家给奶奶100岁生日的献礼。这种对于尊重父母至亲,长年漂泊海外的游子爱家爱家乡的情节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孝悌、仁爱。在陆家嘴美术馆,蔡国强的《远行与归来》,更是表达了这个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游子对于祖国的留恋和文化的返乡。

02

周春芽

《太湖石》

  早年在德国卡赛尔艺术学院学习表现主义油画,学习一段时间后,他说:我要回国了,我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和迫切心情要回家画自己的东西。回国后先后创作了太湖石、桃花、园林系列,他从元代王蒙、明末石溪等的山水画中得到启迪,创作了《具区林屋图》、《豫园》等园林系列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对于江南的山水园林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有一句话:最好的语言是母语。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最好的艺术还是来自中国文化。周春芽2019年在龙美术馆有个展览——东南形胜,集中体现了艺术家的探索,表达了周春芽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挖掘及当代艺术家对于自身文化的归宿和表达。

03

张方白

  张方白,中国表现绘画代表人物,他的油画以根,老屋,鹰为主题,取宋元山水至明末八大山人的文人精神,率性而直抒胸意的绘画形式,回到了中国水墨的书写特点,从绘画的内心感受直接到画布上的表达,这无疑是中国水墨的路径,強调的是书写性。这种既有中国文人的胸襟又有西方的表现形式的创作的方法,并且逐渐摆脱西方审美价值的粘连,转而凝练出中国表现的特征。

  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中国绘画艺术在当代的表现形式,从而提供了在新的语境中的中国审美和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在张方白作品中体现的黑白灰颜色的深浅和浅绛设色,在时间空间上的探索,显然具有中国绘画的规律性的东西在内,在精神层面所表现的孤傲,凄美,粗砺,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个人面貌和绘画语言,呈现了当代人的一种文人思考。

  张方白2019年在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举办个展以及该馆出版了画册——凝固,同年在奥地利获得杰出艺术家奖说明了中国表现在国际上也同样具备影响力。(靳尚谊同年获得终身成就奖)

04

王小松

  王小松对多维度空间的探索,从宋元绘画中引申出强烈的时空概念,用作品中的凹凸来比拟中国水墨中的沟壑、山峰。範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站在王小松的新作面前,仿佛站在一面面布满神秘符码的大墙面前,它们整体上有著如宗教般单纯与静穆的气息,但同时又富有充满感性的细节,让人很有阅读的沖动。

  这种体验联系着经典绘画给人的一般经验,但更体现出信息時代人们普遍拥有的视觉经验。当一个被艺术家创造出來的视觉世界与時代的视觉经验产生叠合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時时代的视觉文本。

  他主导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将传统的中国绘画经典与声光影的结合到与AI的结合等,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来给今天的人们的视觉传达提供了新的体验,也丰富了当代艺术的新形式,这种沉浸式的展示方式第一次被运用到中国水墨展中,受到大众的追捧,正在嘉兴美术馆展出,是目前的“网红展”之一。

05

肖谷

沈周《东庄图》第二十一开:知乐亭

  肖谷的东庄系列:在对明吴门四家之一的沈周青园图卷进行考察追索研究,挖掘明画中的闲适恬静、淡泊、逸景宜园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态度,使其对于中国哲学、艺术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有了深刻而全新的理解。

《续古堂》

《全真馆》

《竹田》

  这是他永恒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我们当代人向往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他用一把油画刀采用二维半空间的方法创作了系列的东庄图。这个系列的完成突破了传统观念,实现了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现代转换和材料的运用。其作品在G20峰会1号展位和进口博览会的展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评价。 

06

陈彧君

  陈彧君的《故土不乡愁》,作品通过对福建莆田木兰溪的返乡调研,对在闽南一带流行和保留的民间家族族群文化和对家乡情感的回顾,找寻文化的根,作品去年在龙美术馆展出。反映了当下随着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至于人员迁徙,包括艺术家本人的流动,进而带来的心理上的落差和对故乡文化变化的敏感。他有一句话:最好的艺术是回家。对于家,宗族及家族精神的认同是基因和血脉里的根。

  从以上的个案分析来看,这种对故土的眷恋、寻找仿佛是人类的共同情感,无关人种、国籍。这种细看故土,回望家乡,留恋发小和亲人正是艺术家思考自身及环境变化的初衷,进而发展为对家国历史艺术的关切和研究,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反思,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守正创新,对自己绘画语言的革故鼎新,从而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作。

  艺术家的探索既大胆又青涩,有时清晰有时又有些模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探索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是愉快而艰难的,而要将中国当代艺术纷陈繁杂,多样多面,众多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疏理出清晣的认识,並给以恰当的定位,同样是件耗时费力的事情,这需要国家、社会,资本、精英及一切热爱艺术的力量来共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整理、搜索、疏理和研究。

  同样刘小东的十八罗汉、三峡及UCCA展出的《金城小子》,不仅充分表达对发小的留恋和关怀,也同样地对于家乡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对农民工生活状况产生深深的忧虑。刘小东坚持本分的写实主义,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与熟悉人物。坚守自身对于绘画的理念,着力表现普通人生存遭遇的独立与疏离,远离潮流与喧哗。现在,刘小东是艺术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

刘小东《十八罗汉》

  王天德的用火在宣纸上灼烧出来的新水墨山水画《后山系列》作品以及将古代碑帖的拓印及呈现,甚至将古代绘画原作,碑石与其作品一起展出,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中国绘画在当下的形式和语言的转换。王天德先后在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及北京今日美术馆等的展览得到了学术机构对其他的探索路径及成果的认同。

薄雪读碑图 166×80cm×4,166×49.5cm

宣纸、墨、火焰、郑簠书法 2019年

  谭平、余友涵、黄渊青、周长江、王劼音、李华一、许德民、李磊、梁铨、李华等抽象表现主义也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范本。

《黑海》谭平

余友涵《抽象1900-14》

黄渊青《2019-4》

周长江《互补系列》

王劼音《原点空间系列》

李磊《应是绿肥红瘦》

  吕澎策划的展览“溪山清远”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尝试着将中国当代艺术向着中国传统的探索和转型。这中间有精神观念,绘画风格和样式,色彩、构图和造型等方面的内容。

  他们在重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艺术的终极命题。东西方结合,互补契合,精神上的,观念上的,绘画的构图、色彩、时间、空间。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认识在深化,思考和实践在继续,有些成熟的个案已经有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语言,有的语言晦涩难懂,语焉不详,艺术家还需要时间,如何正确判断和识别也需要时间。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长按下方二维码

持续关注更多动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