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彩云凝成琉璃色——异彩纷呈特展中的中国玻璃艺术

时间:2022/3/23 12:00:53  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第263期 美术新闻

  从青铜时代开始,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就始终闪烁着玻璃的光辉,欧亚大陆与北非各地发现了各个时期的大量玻璃遗存,从中可以窥见古代多文明间科学技术、材料工艺、多边贸易、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等要素的传播、演变、交流和融合。相对于中国古代陶瓷、青铜、染织、漆器等艺术的辉煌成就而言,本土玻璃艺术似乎稍逊风骚。然而仔细琢磨其发展历史,玻璃艺术却以其自身的风格与特色别有一番风采。

【春秋末期】眼纹玻璃珠串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2022年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325件套世界古代玻璃器为基础,又得到中国多家文博机构的藏品支持,于1月25日举办了“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特展,以时间为线索,旨在展现玻璃在世界文明史、科技发展史、艺术史和贸易交流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罗马帝国早期】夹金玻璃瓶

  西方制造玻璃的历史早于中国,由于其材质与陶釉相近,因此对西方玻璃的发祥地区与起源时间,说法历来不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玻璃器已经相当成熟,罗马帝国的玻璃制作更显繁荣,并催化了透明玻璃的成熟与流行。罗马帝国崩溃后,萨珊波斯和西亚伊斯兰世界等的玻璃业蓬勃发展,中国古代自西方输入的玻璃大多产在这些地区,它们对中国玻璃业产生了技术乃至艺术上的深远影响。

【战国】黄金、玻璃珠、玛瑙等组饰【局部】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马家塬 M18 号大墓出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玻璃”一词属于外来语,正式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也常写做“玻黎”“颇黎”,唐宋以后使用得较为广泛。自南北朝以来“琉璃”“玻璃”两词同时出现,后来又出现“料器”的称呼。后人通常认为透明似水晶的为玻璃,半透明似釉彩的为料器,不透明似玉石的为琉璃。中国的制品长期属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判然有别。大约从汉代开始,中国制造的玻璃成分趋于多元,如战汉铅钡玻璃、隋唐铅玻璃、宋元钾钙玻璃等。基于对材质的不同理解,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周原、洛阳的西周墓和宝鸡虢国墓、曲阜鲁国墓、淅川楚墓、苏州吴国王室窖藏、曲沃晋侯墓地等,考古学家发掘出大量人工合成的半透明珠、管。专家或认为它们是中国最早的玻璃,或折衷地称之为“原始玻璃”,还有研究者坚称,它们只是含少量玻璃相的多晶石英珠。目前,研究者已大抵形成共识,即在战国或稍早,中国的玻璃制作已经普及。

【伊斯兰时期】伊朗磨花饰杯

  春秋战国时期,玻璃器表光亮润泽,颜色以蓝、绿、涅白为主,造型和色泽上模仿玉器的特征十分显著。除珠、管外,还出现了蜻蜓眼珠、玻璃片块、印章、璧、环、剑饰、九窍饰等器型。纹饰以多色圈点纹最为常见,仿玉器物上多装饰有谷纹或蒲纹。此外,云纹、柿蒂纹、兽面纹也很流行。制造工艺包括铸、缠、镶等技术,原用于青铜制造的失蜡铸造法开始在玻璃制作上有所运用,这一技术使得玻璃造型日益精致细腻。 

【北魏】玻璃瓶 大同市博物馆藏

  两汉时代,中国玻璃工艺演变出独立的发展趋势,其生产主要分布在广大中原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和岭南地区。虽然玻璃造型还是以模仿玉器为主,但又发展出许多新器型,诸如耳珰、带钩、印章,以及耳杯、平底钵、碗、盘、盆等。自此,玻璃陈设品与日用生活器逐渐成为玻璃造型的主流,从而带动了中国玻璃制造业的大发展。

【隋代】玻璃瓶 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战祸连年,经济凋敝的魏晋南北朝本土玻璃器制作难以振作,但在统治阶层的墓葬里,精美的玻璃器却屡有发现,它们大抵来自西方,北方出土的以罗马玻璃居多,南方则以萨珊作品为主。随着中西交流的深入,西域配方、西域风格的玻璃也逐渐在本土被烧制,器物多轻薄透明,饰有弦纹或堆条纹,色彩以天蓝、淡绿、黄绿色为主,富于异域情调。更重要的是,西方玻璃制法带动了本土技术的进步,本土玻璃制作吸收了西方的吹制法,如定州北魏塔基中出土的瓶、钵等。

【辽代】 刻花玻璃长颈瓶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隋朝国祚短促,但在玻璃史上地位突出。大业四年(608)的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玻璃器竟达24件,其中的绿色扁瓶还位列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至于其做法,不仅为吹制,口沿和圈足还采用了西方贴玻璃条的技术。唐代玻璃在继承隋代的基础上,无论器型及数量都有很大提高,亮丽多姿的玻璃制品既富于中国传统特色,又充满浓厚的波斯风格。新器型有茶碗、茶托、空心玻璃珠及佛像等,色彩也较前代更为丰富,除蓝色、绿色、淡绿、黄绿色外,又出现了乳白、黄色、褐黄、棕色等新颜色,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玻璃艺术的色彩创作空间。在装饰手法上也更加多元化,从以往简单的磨铸、刻花、贴塑等装饰手段中发展演化出更为精致的新工艺。这一时期最精美的作品出自法门寺地宫,它们大都为伊斯兰玻璃,其考究程度即使在西方也绝少留存,当年它们都是皇家礼佛的珍宝,可见西方高档玻璃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迈锡尼 公元前14-前13世纪 铸造串珠项链 

  宋代,包括同时期的辽、金,玻璃质地主要为高铅玻璃与钾铅玻璃。这一时期的玻璃器主要以造型取胜,玻璃瓶、杯、珠等器型依然流行,作品大多小巧精致、色彩丰富。此外,还出现了玻璃首饰、葫芦型瓶等新器型。装饰手法相对简单,制作工艺多为无模吹制,虽然质料不纯、锈蚀严重,但技术精良、器壁细致、胎薄如纸,颜色有乳白、淡青、黄绿等。辽地屡屡出土的高档伊斯兰玻璃器,也折射出契丹贵族对伊斯兰玻璃的热衷,与这一时期中西交流的频繁。

  元代玻璃器以妇女头饰为主,此外还出现了莲花杯、莲花托、玻璃圭等新器型。在工艺上采用了掐丝法制造玻璃珠,形如流水,别有韵致。虽然元代玻璃的产量不大,但官方较为重视玻璃的制造,专门设立了官办的玻璃作坊“瓘玉局”,这一制度被延续至明代。此时,蒙古大军的西征导致了伊斯兰玻璃业的凋零,尽管地理位置更西的威尼斯玻璃已渐趋繁荣,但对此时的中国而言,威尼斯毕竟太遥远,易碎的玻璃运输更显困难。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前1世纪 双耳瓶 东地中海地区

  明代玻璃制造同样也很受官方重视,主要以山东博山颜神镇为基地进行生产,玻璃珠、发簪、杯、盘、碗等器物及带板开始在官方与民间流行使用。清代是中国传统玻璃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玻璃器不但质优量多、工艺高超,而且颜色绚丽多彩、造型推陈出新。尤其是清代康乾时期,中国古代玻璃工艺发展达到了巅峰,突出表现为套料工艺的创造及高超的单色玻璃制造技术。乾隆以后,玻璃厂风华渐失,生产规模远不及乾隆时代,产量的缩减还伴随着艺术的消沉,及至清亡,玻璃厂制品的生产仅在同光两朝略有回升。

伊斯兰时期 公元7-8世纪 磨花纹碗 伊朗

  中国传统玻璃艺术3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忽兴忽衰起伏不定,一直以装饰、器皿或某种使用功能的面貌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玻璃艺术始终只占非主流的地位。究其原因,应与未真正深入民间密切相关。从材料角度分析,南北朝之前的中国玻璃以铅钡玻璃为主,质轻易碎、不耐高温,不便日常之用。而南北朝之后中国引入西方钠钙玻璃,并由铅钡玻璃演化出高铅和碱玻璃,但价格昂贵,多是王侯富户赏玩的奢侈品,难入寻常百姓家。从工艺角度分析,早期玻璃在技术处理上远难于陶瓷器,应用价值又不及陶瓷器,从而阻碍了其推广应用。因而中国传统玻璃发展远不及陶瓷、玉器等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但纵观其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材料的发展、工艺的进步,器型、色彩、装饰也在不断发生着变更,单件作品的色彩越来越多样、造型越来越丰富,艺术水准也不断提高。■

编辑  | 赵   墨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