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从地中海到中国: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文物展

时间:2022/2/9 17:02:21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该展览自2017年由黄山美术社引进中国,先后在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深圳博物馆、长沙博物馆、宁波博物院等地展出。

前  言

  中国史书把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月氏的首次西行称为“凿空”,从此有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黄河中游西向,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进而连接欧洲、北非,成为亚欧大陆的交通大动脉。驰名世界的古老文明,均分布于丝路沿线,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商业贸易之路,是外交使者的往来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之路。山西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东端,北朝至隋唐,平城和晋阳是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明清时期,晋商沿着丝路行商天下。山西是丝路文明的重要驿站。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文物展在山西展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0余件文物,涵盖了环地中海地区、两河流域和伊朗地区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区等广大地区。有希腊的彩陶与浮雕、罗马与波斯的玻璃器、波斯金银器、丝路金银币、中亚织锦以及印度佛教造像等,跨地域、跨时代、跨文化,汇聚一堂,异彩纷呈,再现了古代丝路上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此次展出的绝大多数展品,在时间上,上起公元前2000年,下至公元8世纪,内容上涵盖了陆上丝绸之路从地中海中部地区、中亚到印度的主要古代文明,全方位展现了欧亚大陆上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深刻揭示出人类文明在交融、碰撞、互动中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路径。从此次展览,我们可以走进平山郁夫的丝路世界,感受平山郁夫先生的中国情怀,领略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魅力。

展  品

展厅一角

  古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会处附近的白沙瓦谷地以及今阿富汗东北部地区,这是被世人熟知的古犍陀罗地区。犍陀罗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核心面积只有20多万平方公里,却是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之一。犍陀罗地区是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联系的枢纽,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甚至延伸至中亚的多文明长期在此地区交汇融合。犍陀罗佛教艺术混合了希腊、罗马、波斯以及印度多元艺术表现技巧,极具立体感和写实性,并由此越过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向东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佛教艺术的发展。

展厅一角

  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希腊语称其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诞生地之一。两河文明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世纪,影响所及从爱琴海、埃及到东部的伊朗高原。公元前 538年,两河文明最后一个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灭亡。从公元前550年到公元651年,伊朗地区进入波斯帝国时期。灿烂辉煌的波斯文明,沿着发达的丝绸之路网络,连接东西方文化与贸易,深刻地影响了遥远的东方。


弥勒菩萨立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造像萨垂下的束发及胸饰象征菩萨本为婆罗门出身,背光和两手部分缺失。台座正面雕刻有拜火教活动的装饰场面。整体雕刻精湛,衣纹线条立体感极强。

菩萨立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菩萨是指处于开悟的预备状态中的修行者。菩萨像身上穿有豪华的璎珞饰品,脚踏凉鞋。上半身裸露,上衣裹在左肩上。罗马时代制作的亚历山大大帝像也是这种穿搭方式。在犍陀罗,带有包头巾式冠的一般都是刹帝利(战士)阶级出身的菩萨,释迦菩萨或是观音菩萨。从其左脚衣和其左手手持莲花和花网来推测,应为观音菩萨。

佛陀立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为典型的犍陀罗立佛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衣服一角。但这种立在莲花台座上的佛像实属罕见。施无畏印意味着救赎,来源于西亚的神像和王像。圆盘状的背光表现的是伊朗思想中无量光世界里人即神的观念。佛像重心落在一只脚上的手法源于希腊美术。大衣裹住两肩也是犍陀罗立式佛像的特征。莲花宝座象征着清净,即天上世界的存在,同时也被认为是“永远的佛陀”和“出现在未来的佛陀”的意思。台座中央是比丘对着舍利容器进行礼拜。

佛陀立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头部后面有圆盘状背光,重心落在左脚,左膝微微前倾,以一足承重一足稍息的姿势站立,两肩均被僧衣包裹。犍陀罗的佛陀和菩萨像几乎都是以重心落在一只脚上的形式加以表现的。为典型的犍陀罗佛陀像,头稍微右偏,视线向下。这种佛陀的姿态在佛传故事的“幼儿布施”里比较常见。在塔赫特苏莱曼寺院遗址中也有类似的出土文物。据推测是右手持钵,左手提衣服一角。这种设计只有在表现神格中才会使用。犍陀罗的佛陀立像通常都是在外行走的姿态。


佛陀立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为站在台座上的释迦佛立像。圆形背光周边饰有一圈树叶纹图案,内侧刻有佉卢文文字,台座雕有拜火教的场景。整体雕刻精美,衣纹流畅。


观音菩萨半跏思惟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为头戴本特冠饰的刹帝利形象的菩萨像,左手持莲花,倚坐在莲花之上的藤椅中,右脚压在左侧膝上。藤椅两端雕刻的男女形象似代表布施者。这种半跏思惟菩萨像在犍陀罗较为少见。

弥勒菩萨交脚坐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发型装饰明显受希腊文化的影响,饰有头光,左手似持有净水瓶。胸部肌肉坚实,雕刻刚柔并举。


佛陀头像  犍陀罗  公元4-5世纪

  是佛陀像逐渐巨型化时代的初期作品。公元400年左右,从中国前往天竺(印度)求法的高僧法显曾记载,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陀历国有高八米的弥勒菩萨坐像(《法显传》第二章)。该佛头像出土于犍陀罗北方斯瓦特地区。眉毛和鼻梁间连贯的线条是犍陀罗佛像的特征,整齐的发际线和双耳形状与哈达(阿富汗东部)出土的文物相似。眉间的巨大伤痕显示着在应有白毫的地方曾经镶嵌过较大的宝石或者水晶。大型佛造像也流行于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

佛陀头像  犍陀罗  公元3-5世纪

  灰泥质,佛陀双眼半睁半闭的样式是为表现佛陀思虑深刻的神态。

佛陀头像  犍陀罗  公元3-4世纪

  灰泥材质,佛陀雕刻细腻,佛陀面部静谧柔和,眼睛和嘴角的微笑堪称极致。


菩萨头像  犍陀罗  公元3-4世纪

  灰泥质菩萨头像,塑像颜色保存较好,菩萨容貌可能仿照当时王侯贵族的样子制作。



菩萨头像  犍陀罗  公元3-4世纪

  灰泥质菩萨头部,头戴宝冠发饰,耳饰较大。面部祥和。红褐色线勾绘的花型白毫相经西域传到中国,又传到日本。

佛陀头像  犍陀罗  公元5-6世纪

  以混着灰泥的黏土石膏制作的佛陀头部,有着巨大耳孔的耳朵和如冥想般半闭双眼的安详神情。头发的表现和犍陀罗的波浪形不同,是印度笈多佛像常见的螺髻发。制作年代应处于相对晚期。

供养者胸像 犍陀罗 公元2-4世纪

  从豪华的首饰和右手拿着的花一样的物品来看,很像是散花的信徒,但是戴有装饰的发型是佛陀式的头顶盘发,衣着也是右肩裸露,并且穿着外套的佛陀样式,被认为是“装饰佛陀像”。如此着装的佛陀像始自哈达,在以巴米扬萨尔达鲁丘地等为中心的阿富汗地区流传,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法耶斯丘地等地也有出土。玄奘法师也记载过巴米扬西大佛的宝饰绚烂。


佛陀头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典型的犍陀罗风格的佛陀头像,发型表现为波浪形,眉间白毫相处原似镶嵌有宝石,耳垂较大并饰有耳孔,整体雕刻优美。


童子供养者头像  犍陀罗  公元4-5世纪

  只留下一部分头发的特殊童子发型,不仅出现在犍陀罗,也常见于阿富汗(绍特拉克出土的童子像)和西域(米兰出土的壁画或苏巴什出土的舍利容器中描绘的爱神)。起源不明,据说是从中亚传到中国而后又流入日本的。日本将这种发型的孩童叫做“唐子”。该展品应为一位来自有贡献于佛教的家庭的少年之头部。

王侯供养者头像  犍陀罗  公元4-5世纪

  是一位游牧民族的王侯青年像。其特征是戴有圆形王冠,波浪卷发,面貌精悍,蓄有胡须。此类应是供养人像,正因为有王族皈依佛门,所以教团和佛教文化才得以蓬勃发展。佛传图浮雕上和祠堂的佛陀周边常常会雕刻上这些真实的供养人形象,因此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伊朗系王侯供养人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哈鲁恰杨(乌兹别克斯坦)出土的贵霜王朝阎膏珍皇帝和迦腻色伽一世时期的黏土头像。通过发达的胡须和发髻,以及线条分明的精悍容貌可以推测,这应该是个贵霜族人或伊拉克系游牧民。由于头戴圆形王冠,所以应该是个王侯的雕像。

执金刚神赫拉克勒斯头像  犍陀罗  公元3-4世纪

  粘土制头像,一般认为表现的是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为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和英雄,其形象借用到佛陀身边的持金刚的身上。此头像雕刻手法娴熟,色彩保留较好。

老人供养者头像  犍陀罗  公元3-4世纪

  让人想起典型的婆罗门,盘发于头顶,鬓角蓄发,脸颊偏瘦。但此头像却裹着包头巾,这是王族战士阶段(刹帝利)的特征。由于头巾上没有华丽的装饰品,可能是位下级战士。

佛陀立像  犍陀罗  公元5-6世纪

  青铜质,雕塑艺术风格上留有明显的犍陀罗的特征,头光和背光合为一体,其周围装饰太阳的火焰纹。类似的佛像有残存有数件。


佛传浮雕(诞生·出城·成道·初转法轮)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方形体的内侧有着矩形的贯穿型镂空,被认为是佛塔底座上放置舍利容器的地方。四面绘制佛传图,包括佛陀诞生-悉达多太子在蓝毗尼的无忧树下从摩耶夫人的右腋出生,夜半逾城-悉达多太子为了求法半夜骑马离开城市,证道成佛-天人们在礼拜佛陀,初转法轮-剃度的比丘们迎接佛陀于鹿野苑说法。柱子后的法轮代表佛陀的教谕。


祠堂形佛传浮雕(降魔成道与四天王奉钵) 犍陀罗  公元3-4世纪

  外形像祠堂入口故称祠堂形浮雕。此浮雕最下端为降魔成道,中间为四天王奉钵。四天王奉钵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成道后,考虑用什么食器吃饭时,四天王献上了托钵。整体雕工精湛细致,堪称杰作。

佛传浮雕(菩提座的准备)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这件佛传浮雕讲述佛陀为菩萨时于菩提树七次巡礼膜拜的故事。中间为佛陀,右侧台座后面为菩提树之神,左侧为执金刚神和比丘。

本生故事浮雕(燃灯佛授记)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燃灯佛授记为释尊前世的故事之一。释迦牟尼的前世为一婆罗门青年云童(斯美达)。雕像中间为燃灯佛,右侧为云童正向卖花姑娘买花的场面。

佛传浮雕(初转法轮)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初转法轮是最重要的佛传故事之一,讲述佛陀得道后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的故事。中间柱子之上的三个车轮代表的是佛、法、僧三宝,佛陀旋转车轮为法轮,象征佛陀说法。柱子右侧为佛陀,手触柱子,表现法轮旋转。佛陀身后为执金刚,柱子左侧为众弟子。

树下冥想太子头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佛传故事中的内容之一,也称树下观耕。此件造像只残存了头部,释迦太子头戴宝冠头饰,头饰中间刻有一象征佛陀的狮子头像。菩提树树叶表现繁茂,成拱形环绕在头像周围。

弥勒菩萨说法像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属佛陀坐像台座正面的装饰浮雕板。主尊头发盘于头顶,戴着豪华的头饰,左手持净水瓶,交脚倚坐。这种发型源自希腊文明,裹着头巾手持水瓶的造型,是因为弥勒出自婆罗门(古代印度祭司阶级),水瓶装着婆罗门以做仪式所用的圣水。交脚倚坐则是很可能取自中亚游牧民族王侯贵族的坐姿。犍陀罗的观音菩萨像造像风格,后来流传至克孜尔千佛洞(第17窟等)、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等)形成弥勒菩萨像。浮雕上站在前面的是手持供花的信徒,站在后面的是天神们。

佛传浮雕(出城)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这件浮雕表现太子深夜逾城出家的场景。画面中间为骑着马的太子,身后为象征王权的伞盖,马蹄下有为不出声音而托举马蹄的夜叉。

婆罗门像浮雕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婆罗门自古以来就是印度的祭祀阶级,他们在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头顶盘发,剩下的头发自然下垂,左手持有装着仪式用的圣水的水瓶。修行者和仙人都身着及膝的简易服装。目前还不知道此件作品所体现的是什么场景。但通过拄着拐杖的老者们的视线来推测,应该是在表现释迦牟尼的佛陀生涯(佛传)的一个场景。

观音菩萨半跏思惟像  犍陀罗  公元4-5世纪

  在树下陷入沉思的菩萨像。在犍陀罗,凡是裹着头巾,手持莲花或花网的菩萨像都被认为是观音。此像是制造于犍陀罗的刹帝利形象的菩萨像,和中国的弥勒信仰结合。弥勒像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在菩萨像的脚旁有两位合掌的比丘,头部两侧有一对夫妇像,被认为是这个浮雕的供养者。站在莲花座上手持花网的形象,据推测表达的是受观音救赎升天的人们。

佛传浮雕(涅槃)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涅槃也是最重要的佛传故事之一,讲述佛陀在拘尸那揭罗的娑罗双树下涅槃的故事。画面构图中间为侧卧的佛陀,床前结跏趺坐的是佛涅槃之前最后度化的弟子须跋陀罗。

弥勒菩萨说法像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这件造像残件应属佛陀坐像台座正面的装饰浮雕板。主尊宝冠高发髻,其发型源自希腊文明,左手持净水瓶,交脚倚坐。裹着头巾手持水瓶的造型源自弥勒的婆罗门出身(古代印度祭司阶级),婆罗门以水瓶储存仪式所用的圣水。交脚倚坐则是很可能取自中亚游牧民族王侯贵族的坐姿。浮雕上站在前面的是手持供花的信徒,站在后面的是天神们。犍陀罗的观音菩萨像造像风格,后来流传至克孜尔千佛洞(第17窟等)、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等)形成弥勒菩萨像。

佛传浮雕(托胎灵梦·占梦·归乡·诞生)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石质,此是佛塔侧面雕刻的一组表现佛传故事内容的浮雕作品。内容有托胎灵梦、占梦、蓝毗尼园、诞生四个故事。

佛传浮雕(婚礼)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表现的是有头光的悉达多太子和身着婚礼服装的耶输陀罗手牵手走在火堆边上的婚礼场面。手持着象征着皇权的华盖的侍者和擎新娘裙摆的侍女,表现了操持婚礼的婆罗门出身的女性形象。至今印度婚礼仪式上仍有绕行火堆的传统。

佛传浮雕(诞生)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佛传故事题材的浮雕作品。描绘在蓝毗尼园中摩耶夫人腋下生出太子的场面。中间为摩耶夫人,右腋下为刚出生的太子,左边为双手接太子的帝释天。

佛传浮雕(学习)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高高的椅子上坐着的是教师众友仙人,悉达多太子在他的右边交叉双腿而坐,用笔在木板上写字。根据佛教经典,当时太子的识字水平已经超越了老师。悉达多太子的木板上刻着当时犍陀罗使用的佉卢文。悉达多太子的上方有同样手持习字板的学友,右边有手持墨壶的侍者。现在巴基斯坦的某些地方还在使用着同样的木板和笔。

佛传浮雕(搬运佛舍利) 犍陀罗  公元2-4世纪

  佛传故事题材的浮雕作品。表现八王分佛舍利之后载着舍利归国的场面。作品前面为托着宝箱的双峰骆驼,左侧为吹着口哨的王子。人物形象和骆驼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通往净土的旅程浮雕  犍陀罗  公元2-4世纪

  整体为波浪形蔓草装饰,中间为两头双峰骆驼拉着的战车,战车上为两个伊朗式人物。右侧手持花环者应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

佛传浮雕(纳棺)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根据佛教经典记载,住在佛陀涅槃之地拘尸那揭罗(印度)的玛鲁拉族人问佛弟子阿难如何处理佛陀的遗体时,阿难说:“要像处理一位能支配世界的帝王的遗体一样来处理佛陀的遗体。”于是遗体被用新布和棉反复包裹了五百层后,放入了铁质的油槽中,外面又套上了一个铁槽。浮雕中央是被安置在娑罗双树中间的平台上的棺材,周围都是悲伤的举着右手或双手合十的弟子,还有带着空洞眼神手持驱魔杖的弟子。这是佛弟子们在跟佛陀的遗体告别。棺材前的灯火据推测是引导并保护死者的灵魂安全前往冥界的象征。表现这一场景的作品在出土文物中极为少见。

奏鲁特琴的海神特里同浮雕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特里同为镇海之神,保佑航海、捕鱼的人们。在希腊神话中,特里同也有召唤、诱导死者的灵魂回故里的职能。所以常有其吹笛、奏乐的浮雕。

吹奏双笛的海神特里同浮雕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画面为特里同吹奏双笛的场面。这种双笛是发源于小亚细亚的一种乐器,后传播到犍陀罗地区。

鬼子母与般阇迦石雕  犍陀罗  公元2-4世纪

  画面中怀抱孩童者为鬼子母神,她被视为丰收、多产的女神。另一位是其丈夫般阇迦,既是武神也是财富之神。他们常表现为与孩子在一起的夫妇坐像。

鬼子母神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据传说,鬼子母曾经不分日夜地盗取王舍城中的孩子吃。在释迦牟尼听说后,将其收服教化,鬼子母由此成为了保佑母子平安和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善神。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过犍陀罗的鬼子母佛塔。鬼子母周围总是有很多男孩,而抱在左腕或者膝盖上的是她的小儿子平伽罗会。这类鬼子母造像很是流行,中国也有信仰鬼子母的传统。

阿特拉斯像石雕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阿特拉斯为希腊神话中的擎天神。雕像为蹲坐状,身体和头部稍微右转,浑身肌肉坚实且隆起,典型的希腊雕塑技法,极具艺术震撼力。中国北朝隋唐的金刚力士便可能取自此类艺术形象。


佛陀坐像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佛陀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衣服的一角,典型的佛陀坐像。头光周缘饰锯齿状,象征太阳的光芒或火焰。台座正面雕有单腿跪拜的比丘和花朵纹样。

菩萨坐像  犍陀罗  公元4-6世纪

  戴着豪华耳饰和头饰,两手结禅定印的冥想状菩萨坐像。通过头部背光表现出光芒四射的样子。这样的头部背光所使用的绿泥片岩多出现于和犍陀罗北部相邻的地区,该石像也被认为是出自这一地区。莲花座代表着天界净土和精神清净的状态。

石狮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百兽之王狮子的设计虽说源自西亚,但就像带着法轮的鹿野苑(印度)的阿育王王柱头部一样,在古印度的阿育王时代就被视为是佛陀的象征。就如“佛陀说法”被喻为“狮子吼”所体现的一般,佛陀与狮子的联系紧密。印度的桑奇第一塔和阿马拉瓦蒂的浮雕上的佛塔,就在栏楯四方的塔门旁配置了狮子像。这件狮子像也应是摆放在佛塔周围。


男性头像  叙利亚帕尔米拉  公元2-3世纪

似为希腊哲人或教师的形象,头发卷曲,神态自然。

死者肖像  叙利亚帕尔米拉  公元2-3世纪

  位于叙利亚中部的帕尔米拉古城在公元1-3世纪是罗马的附属地区,是商业贸易繁荣的绿洲城市。这一地区曾发现许多这类死者雕像。这件肖像原应为墓葬中放置遗体棚架盖上的高浮雕,为纪念死者而制。浮雕面部朝上,身着希腊神话中的圣衣,背后用阿拉米语刻有被葬者的姓名和哀悼的语句。

女性头像  叙利亚波斯拉  公元2-3世纪

  为石质雕像,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受到了罗马2世纪时期贵妇人卷发形象的影响。但因为只有头部,所以很难断定究竟是女神雕像还是贵妇人雕像。

石制黛砚(希腊神话“掠夺欧罗巴”) 犍陀罗  公元前2-公元1世纪

  这种石制黛砚shi是贵霜王朝之前在犍陀罗流行的一种装饰盘,一般盘中以雕刻希腊神话故事为主。此盘中刻有变化成牡牛的宙斯神掠夺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的场面,雕刻精湛。

石制黛砚(骑马人物) 犍陀罗  公元前2-公元1世纪

石制黛砚(死者飨宴) 犍陀罗  公元前2-公元1世纪

石制黛砚(男女飨宴) 犍陀罗  公元前2-公元1世纪


牛头形红彩陶酒壶  南意大利  公元前4世纪

  这件陶酒壶是一头黑色公牛的头部的形状。外层的涂料含有较多的铁,所以散发出金属的光泽。酒壶上采用红绘技法(古代希腊陶器的传统绘制工艺),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的著名一幕,变身为天鹅的宙斯正在诱惑绝世美女丽达的场景。公牛崇拜源于地中海东部与两河流域,在古希腊文明的前身米诺斯文化中尤为盛行,希腊殖民运动将公牛崇拜带到意大利。

香油瓶  希腊、雅典  公元前470年左右

  这是一只用于盛放香油的细长瓶子,作为随葬品被埋在墓葬中。瓶身以红绘式的笔法描绘了长着翅膀的希腊胜利女神尼姬。

女神像  南意大利  公元前7-6世纪

  为圆筒形的女性塑像,她佩戴着高高的织帽,长长的编发垂于胸前。嘴角挂着被称作古典式微笑。从帽子的形状来看应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农业、谷物和丰收的女神德墨忒尔,也被称为丰饶女神。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众神之王克罗诺斯和瑞亚之女。胸部以下残缺,据推测应是穿着长衣的一尊坐像。

骑豹丘比特  地中海地区  公元1-2世纪

  丘比特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厄洛斯,起初是古希腊五大创世神之一,后来也被认为是战神阿瑞斯与爱神阿芙洛狄忒(维纳斯)之子。丘比特在希腊神话中为一名长着翅膀的青年,而在罗马时代则表现为一名幼儿的形象,很快又为基督教美术吸收,变为天使形象。

人物像注口陶器  叙利亚  公元前1800年左右

  此为带柄的陶壶,同类的陶器在叙利亚、幼发拉底河西岸的泰尔阿布休莱拉青铜器时代遗址内也有出土。

有翼人面兽身像马  伊朗  公元前1000年上半叶

  为胡齐斯坦地区所制,是马具中的一部分,马口咬有马衔以及左右各一的马镳(用来连接马衔并起到装饰和保护马面的作用),推测为祭祀用器或陪葬冥器。

带柄香炉  伊朗  公元前2-公元2世纪

  香炉柄部为一身姿生动的有翼狮子形象,狮子的两前足与托盘用两个铆钉连接。

青釉双把手壶  伊朗西南部  公元1-3世纪

陶质,双耳,满施青绿釉。圆形腹部的上半部分有乳钉纹样。


香油瓶与金底座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

  为芳香精油容器,上面装饰了端正的羽状纹路。由于长期埋藏在土中导致表面劣化,容器下面还有一个金制的台面。容器上的花纹应是将溶解后的有色玻璃缠绕在玻璃瓶上,趁其尚未冷却用金属丝之类的器具向垂直方向平推,从而制作出似鸟类羽毛状的花纹。这样的筒状芳香精油瓶被称为Alabastron,名称源自古代埃及用雪花石膏(Alabaster)制成的石容器(用来保存木乃伊的内脏等)。

多耳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4-5世纪

水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3-5世纪

牛形陶器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千年下半叶

  陶器颈部后面有一个圆形的注水口,鼻尖有小孔。肥大而弯曲的角仿佛要把眼睛遮住,四肢极为短小,身体稍微带有圆弧度,并绘有红色线条的几何图案。

牛形陶器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2-9世纪

牛形陶器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200-800年左右

  从伊朗的西北部里海南岸、吉兰省(马鲁里科)的王侯同葬墓中发掘出大量陶器和金属器具,多采用各种动物形状。瘤牛在古代西亚、印度、非洲等地区被视为家畜来饲养繁育。牛形陶器四肢粗短,突出背部的瘤峰(脂肪堆积块)。脸部为注水口,可注入葡萄酒等。推测是当时仪式上使用的器具。

人物像注口陶器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900-800年左右

  象形陶器出土于伊朗西北部吉兰州的古墓,是一个人头兽身的器具。人是尖头顶,巨大的嘴部像鸟又像兽,就是注水口。人的右手附在器身口缘处,左手抱着器身,足部形状和前方动物的足部一致。可以说是人、动物与器具的完美结合。

动物形壶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公元2世纪

  陶质,帕提亚时代的作品。器身为椭圆形,有把手,壶嘴细长,流口处塑成动物的头部,为了增加稳定性,器身底部附加有几个壶腿。也有人将这类壶归为“来通”类器物。

牛形陶器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0-公元前8世纪

  在早期铁器时期,伊朗的象形陶器大多以各类动物为原型。虽然形态各异,但基本都是在酒宴或祭祀典礼上使用的器具。陶器以公牛为原型,背部有注水口,前足之间有出水孔。可从出水孔中将酒注入杯中。从动物状的器具中流出的液体,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人头像(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4-公元前12世纪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推测为喀西特)的彩陶制品。彩陶是以石英粉为主要原料的古代烧制品。可能是某个小型木制女性像的一部分。耳朵上有三个孔,能看到眼睛和眉毛有镶嵌技法的痕迹。大英博物馆也有类似展品。

羊形陶器  阿富汗北部  公元8世纪上半叶

彩纹人物形陶器  阿富汗北部  公元8世纪

  陶质人面带把壶,人面雕刻是浅浮雕,彩绘细致,壶的肩部绘菱形纹饰,腹部装饰联珠纹,环状联珠纹中央绘马头图案。

双柄小壶  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1-2世纪

  深蓝色玻璃芳香精油瓶。瓶体为吹制而成,带有同色的把手,把手上端和口部的接合部分扭曲成环状,可以系绳以便携带。

绿釉人面双柄来通杯(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2-3世纪

  陶质,满施青绿釉,上部为双耳瓶状,底部为山羊或鹿的头部形状的流口。瓶肩部饰有手持酒杯横躺着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像。下部雕刻一头戴冠,头两侧为卷发的贵族头像。极为少罕见。

马形来通杯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3-公元2世纪

  帕提亚时代的彩釉陶器来通杯。杯子的下半部分马的前半身向前伸,马的胸口部分有小孔,小孔内还有类似瓶栓的残留物。

天马形来通杯  伊朗  公元前4世纪左右

狮子装饰杯  伊朗  公元前7-公元前6世纪

在青铜制的深杯外侧有加工过的银板。银板上端有石榴果实装饰纹带以及狮子。

手柄青铜水壶  犍陀罗 公元前2世纪

  青铜材质,独特的斜喇叭口口沿工艺,受希腊化或罗马制作工艺的影响。把手上端为一位头上有一对角的男性神卧像,下端为一葡萄树叶下藏着的女神胸像。应为盛葡萄酒容器。

香薰炉  犍陀罗  公元1世纪

  手柄部分有一只鬃毛随风飘扬的带翅膀的狮子,前端部分为双手合十的人像,仅有上半身,并戴有极具印度风情的巨大耳饰。此件器物被认为是香炉,但器身和手柄的角度又似舀子,手柄是中空的。

耳饰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首饰  犍陀罗  公元1世纪

  金质,项圈为一较粗的金条,之上再缠绕细一些的金线,中间部分为一大两小三个圆珠装饰,其上为W字形装饰。

耳饰  犍陀罗  公元1-3世纪

耳坠上端为乌龟装饰,下部为塔形,做工极为精细。

双瘤牛联珠纹锦  中亚  公元8-9世纪

  在联珠图案中,有两头以圣树为中心相对而立的瘤牛形象。这种设计在中亚到中国西域地区都曾流行过。瘤牛的头部、躯干和脚均被简略处理,显示出其时代的久远。

  平山郁夫(1930-2009年)日本著名画家,原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为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1959年,他凭借以玄奘西天取经为灵感的《佛教传来》在日本美术界崭露头角,其后相继以《入涅盘幻想》、药师寺三藏院闭环《大唐西域壁画》等佛教题材的画作,成为日本最顶尖的画家之一。伴随着对欧洲文化以及中东文化的了解的加深,平山郁夫越发想探究日本文化的源泉,并且萌生了要沿着玄奘的足迹,走访佛教东渐之路的想法。1968年,他践行了自己的梦想,前往阿富汗、中亚地区。这是他对丝绸之路的首次探访之旅。自此以后,平山郁夫夫妇几乎每年都会前往印度、伊朗、叙利亚、中国西藏、敦煌、楼兰等地旅行,两人踏访丝绸之路的总次数超过了150次,作为旅行记录的素描本也达到了600本之多。

分享自:南山供秀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