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6 17:54:05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石佛寺摩崖造像全景。 唐明 摄
石佛寺摩崖造像位于武胜县华封镇桃园村,分布在一长约7米、高4米的岩石上,共有造像71尊,西、南两面布局,南壁造像为接引佛(阿弥陀佛),西壁造像为水月观音经变像。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时,其规模与内容,令专家组叹为观止。如今与附近的桃园洞石窟造像一并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普查发现石佛寺摩崖造像时,由于没有明确的造像年代题记,其断代问题曾引起省“二普办”专家组的激烈争论,有的认为是唐代所造,有的认为是宋代杰作。笔者当时是原南充地区唯一一位接受过石窟寺石刻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石佛寺造像的断代考证工作最后交由我来完成。通过对佛教造像风格和同时代、同类型石刻造像的比较研究,我们拟定该造像的时代为南宋时期,专家组也最终认可了这一断代说法。
接引佛高大俊伟
南壁接引佛的头部被盗。刘敏 摄
1994至1995年间,笔者又多次到石佛寺进行实地考察,为此处造像之精美而折服。但遗憾的是,1996年,南壁接引佛的头部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石佛寺摩崖造像的主尊就是接引佛,他与左胁侍观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水月观音经变像生动感人
主尊水月观音高高地立于西壁。唐明 摄
水月观音经变像位于石佛寺造像西壁,主尊水月观音高高在上,左侍迦叶,右侍阿难。迦叶为老者形象,面部沧桑,眼窝凹陷,颧骨突出,身躯虽瘦但力量感强;阿难为青年形象,眉清目秀,容貌端正,双手于胸前合掌,一副静谧姿态。
在笔者的考古生涯中,观音两侧侍迦叶、阿难的造像还没有见过。阿难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那天出生,佛晚年时期的侍者;迦叶是佛的大弟子,在佛涅槃后继承佛的衣钵,二位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二位尊者的阿罗汉果位,还达不到观世音菩萨的果位,他们是否就因为果位的原因才出现在石佛寺水月观音经变像中,有待考证。
水月观音经变像之水月观音之名由,实无经本出处,学术界较为一致地认为,中唐画家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宋代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石佛寺水月观音经变像的基本特征为:舟形龛,游戏坐,体微侧,面向前方或略下视,披帛缠肩绕臂,胸腹间悬佩串珠饰,身下为各式供养人像。我们在这幅经变像中,发现了《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的形象。据考,以玄奘为代表的高僧取经故事,唐代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五代以后,许多寺院和石窟中出现了反映历代高僧取经内容的壁画或石刻。在敦煌及附近地区的西夏晚期石窟中,就常发现有将唐僧取经故事绘入水月观音经变画中。
石佛寺水月观音经变像作为观音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造型和布局形式上与传统的佛教神祗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其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造型和富有感染力的场景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菩萨娇美的造型宛如盛装的世俗贵族少女,一改以往佛堂庄严肃穆的气氛,这种充满浓郁世俗气息、贴近百姓生活的宗教画面,也正反映了北宋以来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和本土化的趋势。
宋代以来,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普及到民间各个阶层,作为中国造或者说是本土化的神祗,水月观音信仰带有强烈的民间崇拜性质,其造像形式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样式,表现形式也日渐趋于多样化,除了佛殿塔庙等宗教场所外,它还经常出现在各种形式的书刊及文人字画中。
来源:i武胜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