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两度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史诗级红色经典巨帙将上拍

时间:2021/5/21 14:40:57  来源:雅昌发布

1967年,松花江举办群众性游泳活动,游泳者在水中高呼口号 /李振盛摄

  50年前创作的史诗级红色经典巨帙《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将于6月初亮相华艺国际(北京)2021春季拍卖会。该作品由艺术家郭绍纲和恽圻苍合力创作于1971年,长329cm、宽163cm,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主题性创作的巨帙,也是擘画社会主义20年伟大建设成就、刻画特殊历史时期首屈一指的经典杰作。

  郭绍纲、恽圻苍 ?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布面油画 163×329 cm 1971年

  签名:

  郭绍纲 恽圻苍(背签)

  说明:

  1.作品在保税状态,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货;

  2.此作品是当年全国某专题美展的指名专题作品,并曾在广州展出,后因其它原因,全国专题美展活动取消,几经反复,此作品因此留下来。

  展览:

  1.历史时刻——百年红色主题艺术特展,炎黄艺术馆,2021年

  2.“回溯初心”红色经典主题艺术展,时间博物馆,2019年

  艺术家郭绍纲与恽圻苍均出生于1932年,郭绍纲1949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5年至1960年由国家选派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是新中国培育的第一代油画巨匠。郭绍纲自1960年起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后成为广州美术学院老院长;恽圻苍自1953年老广美的前身(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成立起就在该校任教,也是老广美的奠基人之一。

  此件画作原是1971年全国专题美展的指名专题作品,并曾在广州展出,后因其它原因,全国专题美展活动取消。几经反复,留存下来。1971年,正值郭绍纲和恽圻苍的创作盛年,他们高超的油画语言、在武汉生活的切身经历、对时代历史感的敏锐把握,共同造就了这幅巨帙。

  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两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集领袖与诗人于一身的毛泽东主席对湖北武汉有着深厚的感情。

  毛主席一生十八次畅游长江,1956年,63岁的毛主席从长沙到达武汉,第一次在武汉横渡长江,写下了气势豪迈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画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1956年起,武汉开始举办横渡长江竞赛。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而《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描绘的是主席1966年最后一次畅游长江。1966年7月16日,73岁高龄的毛主席,历时约1小时零5分,游程近15公里,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当时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1966年7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毛主席畅游长江》,一代伟人挑战长江天险的壮举,在全国掀起全民健身运动高潮。以后,每年的7月16日成为武汉渡江纪念日。

  当时的媒体报道旨在向广大公众传达两种意涵:一方面显示了毛主席的身体康健,有足够的能力来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大风大浪”喻意常被引申为阶级斗争的风浪。

  1967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社论《永远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时隔一年之后,1967年《人民日报》头版特别刊发社论,以《永远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为题回顾和纪念了这一重大事件,“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号。

  同时登上当天头版的还有摄影师钱嗣杰所拍摄的毛主席游泳结束后身穿浴袍在快艇上挥手的照片,这也正是该画作最初的创作蓝本和灵感来源。

  罕见的毛主席历史形象,再现伟大领袖意志

  以毛主席为表达对象的艺术创作无计其数,在社会主义文艺路线的要求下,绝大多数艺术作品将毛主席刻画为庄重肃穆的伟大领袖。

  而《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罕见地呈现了伟大领袖的另一面,画面中,毛主席身穿白色浴袍,与普通群众一样亲切自在。这幅作品呈现的是毛主席在武汉横渡长江后接见武汉工农学商兵的历史场景,大多数人从未见过身着浴袍的毛主席,置身群众之间,身后的军人、红卫兵、海员和武汉钢铁厂的工人纷纷将视线聚焦在他身上。

  《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细节

  从画面构图而言,毛主席右手上扬,向画面左侧辽阔江水中的游泳队伍挥手致意;江中的人民群众高举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牌,皆仰头目视主席;来自一左一右两个方向的注视,突出了主席伟大领袖的中心地位。

  纵观艺术史上刻画毛主席的艺术作品,《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题材选择实为罕见,折射了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始终在一起的领袖情怀,也再一次验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法宝。

  1949年以来,红色经典创作高峰中的佼佼者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家们开始大量创作新中国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从而表现领袖风采、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再现革命历史、歌颂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等。到1970年代,“文艺为政治服务”席卷中国。而受这种特定的历史氛围影响,1949-1970年代成为中国红色主题创作(国家主题性创作)的高峰,涌现了一批艺术大家与经典之作。

  从红色经典创作的范畴看,《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幅画作所描绘的历史周期之长、表达的含义之广、见证的时代印记之深,都让其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细节

  尽管这幅作品创作于1971年,但其描绘的却是1949年以来新中国建设20年的伟大成就。画面中,背景是“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家重点工程,也是中苏友谊的历史见证。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央广新闻

  1957年10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汉长江大桥横跨武昌和汉阳,中国人将天堑变通途,武汉才成为现在的武汉。由于这一特殊的政治与时代意义,武汉长江大桥入选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它的图案被印在了中国第三套人民币2角纸币正面,在中国的近90座长江大桥中,只有武汉长江大桥有此“殊荣”,连中国独立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细节

  其次,毛主席身后的工人代表来自“武钢”,代表着新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武汉钢铁集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开始建设,1958年9月13日建成,由此迎来了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都的诞生。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郭雷震摄

  第三,长江中游泳队高举的毛主席语录横幅“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1966-1976年特殊历史时期广为传颂的语录口号。而这四句话,最早是由毛主席在1945年中共七大闭幕式致辞中提出的,他在闭幕词中向全党发出了鼓舞人心的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同时在闭幕词中用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口号;解放之后,它又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的动员口号。

  《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细节

  正是这篇闭幕词,会后经整理修改后,以《愚公移山》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之作。这篇文章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一起被称为“老三篇”,在全国人民中耳熟能详。

  两度参与历史大展,见证建党建国大业

  尽管1971年,《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未能如愿参与当年全国专题美展,但50年过去,时代赋予它更为深厚的历史价值。

  2019年9月,该作品作为重点参与北京时间博物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红色经典主题艺术展”;2021年4月作为核心作品参与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的“历史时刻——百年中国红色主题艺术特展”。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伟大的作品,互为印证,而《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可绕过的经典杰作。

  “历史时刻——百年红色主题艺术特展”现场

?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艺术史学者陈履生评价该作,“《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属于具有新闻性的主题创作,表现了那一个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和机缘,主题美术创作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推出了一些新人,他们因为时代性的创作而获得了社会地位;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这段历史,认识到这些作品中表现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上一辈艺术家的努力和心血,我们不可以一笔带过,而是要正确地判断和精心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还原出相对客观的新中国美术史。”

  近年来,红色题材在艺术品收藏市场持续升温,备受具有国家与民族情怀的企业家关注。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多场红色主题艺术展览,向这段光荣与艰辛并存的百年历史致敬。

  6月初,红色主题经典巨帙《毛主席带领我们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将隆重亮相华艺国际(北京)2021春季拍卖会“当代艺术夜场”,或成为今年春拍最受瞩目的红色经典,拭目以待。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