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品拍卖信息> 正文

明代不同时期的书法,如何演变?

时间:2020/12/23 17:15:49  来源:同古堂

  ▲北京保利拍卖2020秋拍 王鏊《洞庭两山赋及性善对》卷,局部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北京保利拍卖

  明代不同时期的书法,如何演变?
  文/ 同古堂

  书为古代六艺之一,可称国粹,又国人以书,修身养性,竞成风流。

  其中,有明一代,承继宋、元书法,文人皆崇尚以帖学为宗,刻帖更盛,如董其昌刻《戏鸿堂帖》,文征明刻《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简牍之美,几越唐宋。而篆籀及碑学,则几至废弛殆尽。

  事实上,纵观书法史,明代亦堪称独尊帖学之最后辉煌期,朝野上下,小楷、行草等书体,蔚然成风,科举取士,亦以欧、赵为则,以至擅于书道者,灿若星辰,济济一朝,士大夫咸究心于此也。

  祝嘉《明代之书学》即有言:“明人既多能行草, 其绝不知名者, 亦有可观, 盖以帖学大行也。”

  不过,明代书风,虽承继帖学之传统,然不同时期皆具各自面貌。

  从明初“三宋二沈”台阁体始,至中期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王鏊等吴门大家上追二王,力求革新,大呈复兴之势,而晚期则如董其昌、倪元璐、王铎、娄坚等,另辟新径,直抒胸臆,风神尽出天然。

  明初期:台阁体,一字万同

  明代书法审美的变革,与帝王的喜好及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关。

  明初期,自太祖朱元璋鼎定天下,国家百废待兴,其又贫民出身,故尤是提倡简俭,反对奢靡,如前朝宫殿,多施绘画,然其则愿以书法饰之。

  明金继登《典故纪闻》中有载“太祖新建宫殿成,令儒士熊鼎编类古人行事可为鉴介者书于壁间,又令侍臣书《大学衍义》于西廊壁间,曰:‘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于此,以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

  又明代朝廷不设独立画院,所用画者,隶属内廷太监,授锦衣卫官职,士人多耻之。而书法,则设“中书科”,书家可授中书舍人,成为帝王近臣,以耀门楣。

  此外,明初诸帝王亦皆善书,据载:太祖御书“端严遒劲,妙入神品”、成祖“书甚奇”、仁宗临兰亭“意法神韵,唐之太宗不能过也”、宣宗书“行云流水,飞动笔端,真天藻也”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科举也“以书取士”,如“沈度,字民则,弟粲,字民望,松江华亭人。兄弟皆善书……(度)由翰林典籍,擢检讨,历修撰,迁侍读学士。粲自翰林侍诏,迁中书舍人,擢侍读,进阶大理少卿”。

  ▲沈度《敬斋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近人马宗霍于《书林藻鉴》亦有言:“有明一代,亦尚帖学,成祖好文喜书,尝求四方善书之士以写外制,又诏简其尤善者于翰林写内制。凡写内制者,皆授中书舍人,复选舍人二十八人专习羲献书,使黄淮领之,且出秘府所藏古名人法书,俾有暇益进所能,故于时帖学最盛。”

  然“内制”、“外制”多为应制、题赠之作,又国势承平,诸多书家书艺莫不讲究平正典丽,以施政教,表"爱亲忠君之念”,一时间,"阘冗肤廓,几于万喙一音",此即“台阁体”之滥觞。

  另有杨士奇、杨荣和杨溥等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所书制诰碑版,均以姿媚匀整为工,所谓“一字万同”,大概如斯。以及“三宋”即宋燧、宋克和宋广,虽喜狂草,名噪于时,然亦以赵、王书体为尚,学得酷似为能,放纵不足。

  时人更争以为法,“阁臣书风”大有笼罩一代之势。不过,由于“台阁体”有悖于帖学书法抒发性情之要,又书坛束缚于“程朱理学”,少有创新,“求变”隐含,渐至“沉默中孕育爆发”。

  明中期:吴门书家,兼容并包

  及至明中期,江浙之地,经济繁荣,文化亦由之而起。不少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尤是吴地,门生众多,形成“吴门书派”,为书坛胜地,影响深远。

  “吴门书派”中,吴宽、沈周、王鏊、徐有贞等人,率先突破赵孟頫及台阁体束缚,重新审视书法传统。其或师晋唐,或法宋人,或自出机杼,渐超脱旧有桎梏。

  如王鏊,其书法清劲爽健,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其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及楷模,黜浮崇古之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之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

  唐寅颂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其成就由此可窥,仅以其对吴中淮左文人之影响而言,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等,皆得其指教,今人论其为吴门先导,亦无不妥。

  ▲Lot 1078 王  鏊  (1450-1524) 行书《洞庭两山赋》及《性善对》

  手卷  水墨纸本
  画心:26.9 ×589.5cm
  题跋一:25×93cm
  题跋二:26.9 ×92cm

  出版:
  《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王鏊行草四种》,第10-3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
  著录:
  王鏊《震泽先生集》卷一、卷三十四,明嘉靖刻本。
  说明:
  1.董其昌、方廷瑚、陈希敬、叶道芬、林霄题跋。方廷瑚,字铁珊,号幼樗,浙江石门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平谷知县。有《幼樗吟稿》。陈希敬,字栎余,号笠雨,一号眘甫,浙江海盐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历任江苏金坛、江阴、直隶高阳、宛平知县。升深州知州。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北伐军攻城,城陷殉难。有《菰芦老屋吟稿》附词。叶道芬,字君兰,号香士,嘉定人,一作吴县。官直隶州判。程庭鹭弟子。书学颜真卿。工画山水、人物,与秦谊亭、俞承德客京师,于松筠庵结画社。
  2.西川宁题盒。
  3.附西川宁信札一通及原封。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世称震泽先生。其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又乡试、会试皆第一,25岁高中探花,可谓文采斐然,博学通史。

  又历侍明宪宗、孝宗、武宗三朝,为官数十年,清正不阿,官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极尽人臣之贵,王守仁赞其为“完人”。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等。

  王鏊传世书作极少,据“尹飞卿:大赋哲文 “宰相”胸次——明 · 王鏊《洞庭两山赋及性善对》卷评述”文中所言,目前可知有普查登记号之王鏊书作仅有八件,其之稀珍,自此可知。

  ▲已知王鏊存世书法情况

  是卷王鏊《<洞庭两山赋>与<性善对>合卷》,曾为近墨堂旧藏,卷长近六米,所书《洞庭两山赋》及《性善对》为其传世名篇。

  其中,《洞庭两山赋》写景抒怀,有云:“三万六千顷,浩浩汤汤,如沧溟澥渤之茫洋。中有山焉,七十有二。眇眇忽忽,如澎湖方丈之仿佛”,此二句谓太湖为巨薮泽国,吞吐日月,鱼龙隐处,云梦实不足以存于胸中,尤是令人欲登临此地,一窥“洞庭东山”胜景。

  洞庭轩辕宫前殿壁间,至今仍镶嵌王鏊《洞庭两山赋》碑刻,于此书刻中,观太湖之浩阔,山川之峻拔,均咫尺之间。

  ▲王鏊《洞庭两山赋》碑刻

  而《性善对》则是其对“心”、“性”等问题的哲思,如其所言“鉴者善应而不留物,……则惟其善者也,而恶安从生?”亦或“曰所谓虚灵者果乎,是心也,非也,曰子以心为之乎,心者,月之魂也。”,皆可窥其处世之道。

  王鏊为彼时文坛领袖,文风“丽质兼备”,是高举复古旗帜的“前七子”的先声,对于文体的改变,其功甚伟。

  此《<洞庭两山赋>与<性善对>合卷》,为其两文合缀连卷,迥异于寻常应酬之文,其亦数度书写,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洞庭两山赋》卷,惜差一百余字,尚未写全,卷上有周天球题跋。

  ▲周天球题记,故宫卷

  据周天球题记:“震泽先生王文恪公,作是赋书之卷中未竟者,一百四十字,不知何为置阁,距今盖五十余年矣,万历丙子九月十又三日,余偶过三槐故里公之冢,孙太常公出示此卷,且命足之。余让不敢,乃固以请,妄为续之,忘狗尾之见消也,后学周天球记”。

  可知,故宫“不完全”卷,为王家世藏,然未完全书毕,其奉其后人之请,乃补全。其中“万历丙子”为1576年,又其言及“距今盖五十余年矣”,故王鏊此卷当书于1520年左右,彼时其正值古稀之年。

  王鏊此卷未书写完毕,其因已不得考,然书家此“弃举”,或因书写不甚满意,或因琐事所累,兼而有之,周天球亦不知其何故。

  而对比北京保利拍卖王鏊《<洞庭两山赋>与<性善对>合卷》中,其中《洞庭两山赋》书写完整,较之故宫卷,书写更为流畅,又结体放纵奇崛,殊为难得。

  又此二卷,书风极似,合卷中为完整卷,故此《<洞庭两山赋>与<性善对>合卷》创作年代,也应为其七十岁晚年时期。

  ▲左:故宫卷;右:保利卷

  ▲左:故宫卷;右:保利卷

  王鏊的书法,亦是以承继“二王”传统为主,书风清劲爽健,结构较之明初,亦愈为清雅,同时兼有沛然之气,奕奕然有神采。

  此外,不同于王鏊其他书卷,故宫卷所书已是臻于书道至佳之境,其仍不满意,而此卷书写精整,料想“文恪公”应是极为自得。

  卷中,有董其昌、方廷瑚、陈希敬、叶道芬、林霄等人题跋,其中董其昌称之“笼鹅家学”,王羲之爱鹅,故董文敏以此赞誉王鏊此作有“羲之面目”,得其神髓,评介至高。

  ▲董其昌题跋, 局部,温馨提示:左右滑动浏览

  此《<洞庭两山赋>与<性善对>合卷》著录于《近墨堂法书丛刊第二辑·王鏊行草四种》,第10-39页。文章见载于王鏊《震泽先生集》卷一、卷三十四,明嘉靖刻本,文字略有不同。

  钤印“济之”,王鏊,字济之,“三槐之裔”,系其为三槐王氏后裔,出自苏州吴县支派,其亦出生于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逝后葬于三槐。“大学士图书印”,其为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印鉴对比

  王鏊逝后,文徵明继之,主吴中风雅数十年,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以绘画而言,其与沈周、仇英、唐寅,有“明四家”之称,也称“吴门四家”;书法上则同祝允明、陈淳、王宠,亦有“吴门四家”美誉;而诗文造诣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即耳熟能详之“江南四大才子”。

  ▲Lot 1074 文徵明  (1470-1559)  石湖诗卷

  1547年作  手卷  水墨纸本  32.5 ×868cm 

  说明:
  于腾旧藏。于腾(1832-1890), 字飞卿,山东兰陵人。官成都知府。善诗,工书,赏鉴尤精,曾藏有《碧桃图》、《海棠蛱蝶图》、《腊梅双禽图》、《研山铭》等,收藏印有“于腾”、“味腴轩”、“于腾私印”、“东海郯人”等。

  以文徵明为首的“吴门书家”,其书风靡江南,大有笼罩一代之盛,诸如王穉登、陈淳、陆师道、周天球等名士,皆出自其门下。

  其为人亦是正直,不媚权贵,自订书画有三不应:宗藩、中贵、外国,故清代顾复称之“古今第一流人物,吾吴之所以借光者也”。

  文徵明才高八斗,然举业不顺,多次落第,后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世称“文待诏”。或因如此,其时常与友人郊游散心,诗词唱和,以宽慰怀才不遇之憾及其审美旨趣。

  其中吴县盘门西南石湖,为其常咏之地。此地,春秋时为吴国贵族游猎祭祀之地、吴越争霸的古战场。两宋以后,名人雅士常在此筑墅隐居,纵情山水,为江南名胜遗迹。

  其石湖诗甚多,可分五类,其一为“被邀、陪人和履约,游览石湖时的即兴抒发之作”,如《暮春雨后,陈以钧邀游石湖遂登治平》、《陪蒲涧诸公游石湖二首》、《丁未九日与履约诸君同泛石湖就登上方》、《三月既望,同吴次明、蔡九逵、陈道复、汤子重王履约履仁泛石湖遂登治平,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为韵,分得朗字》;

  其二为“专为石湖而作的诗篇”,如《石湖作》、《石湖》等;其三为“石湖题材的和诗”,如《追和杨铁崖石湖花游曲》;其四为“对石湖怀念、怀旧的诗作”,如《怀石湖寄吴中诸友》、《怀石湖》;其五为“不同节气或是特殊时光下游览石湖,产生的韵律”,如《暮春游石湖》、《上已日石湖小集》等,不一而足。

  此外,其亦作行书卷《石湖烟水诗》、山水画卷《石湖清胜图》等,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足窥其之“石湖”情结。

  ▲文徵明《石湖烟水诗》上海市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书法欣赏

  ▲文徵明《石湖清胜图》上海市博物馆藏

  而此北京保利拍卖《石湖诗卷》,款识“嘉靖丁未九月六日雨中漫书”,知为其1547年所作,内容为《追和杨铁崖石湖花游曲》。

  考《甫田集·三十五卷本》,知其曾于是年九月九日与王守等同泛石湖,又同年闰九月其再次泛舟湖上,均有诗,如《丁未九日与履约诸君同泛石湖就登上方》、《是岁闰九月再泛》,结合其《石湖诗卷》款识,是卷应即其闰九月所作。

  ▲Lot 1074 文徵明  (1470-1559)  石湖诗卷,局部,左右滑动浏览

  文徵明书法,各体兼修,号称篆、隶、楷、行、草俱佳。其楷书以小楷最精,取法以永禅师为主,温纯精绝、清爽峻拔,行、草书则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少有火气,温文儒雅,深得“二王”神韵。晚岁时,其汇以苏、黄、米、赵笔意,遂成清劲秀丽、温和醇雅的独特风格。

  此《石湖诗卷》,其以行书书就,用笔坚劲迅捷、方圆结合,结构注重中正平和,遒密紧结,又略掺草法,故在规矩谨严中,饶有生动活泼之致,清雅流丽,端庄刚健,二美并兼,自成一家风范。

  上海市博物馆所藏其八十一岁所作《石湖烟水诗》,书风线条可见其对黄山谷书法的刻意追摹,然整体有“赵孟頫积习”,偏向稳健与端整。

  而《石湖诗卷》则更为苍茫恣肆,提按变化亦更加突出,类似书风可参见首都博物馆所藏文徵明《草书五律诗轴》、上海博物馆藏其《行书五古诗轴》,无锡市博物馆藏其《行书七言诗轴》、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其《行书七律诗轴》,上海市文物商店藏其《行书五言诗轴》等。

  ▲由左至右:文徵明《草书五律诗轴》首都博物馆所藏、文徵明《行书五古诗轴》上海博物馆藏、文徵明《行书七律诗轴》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文徵明《行书五言诗轴》上海市文物商店藏

  是卷印鉴对比:

  ▲印鉴对比

  又此卷题签“文待诏大字诗,盉斋藏”,知为于腾旧藏。其为清代书画鉴赏家、藏书家,任四川宜宾、铜梁知县,后官至代理成都知府。

  文徵明的书法,影响至深,纵使与其同列“吴门四家”的王宠,也受其指点颇多,更遑论其弟子矣。

  ▲Lot 1075 文徵明  (1470-1559)  行书诗文册

  册页(十五开)水墨纸本  尺寸不一

  说明:
  1.彭绍升题签;杜伯秋(Jean Pierre Dubosc)旧藏。彭绍升(1740-1796),法名际清,字允初,号尺木,江苏长洲人。
  2.Jean Pierre Dubosc(1904-1988),中文名杜伯秋、杜伯思、杜博思等,娶卢芹斋女为妻,对中国古代书画鉴藏深感兴趣,与吴湖帆、张葱玉等鉴藏巨擘多有过往,所藏精品如任仁发《五王醉归图》。杜氏于1949年策划展览“A Loan Exhibition:Great Chinese Painters of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并刊印图册。据此图册可知杜伯秋庋藏明清书画质量颇高。
  3.册首有杜伯秋藏品标签(J.P.Dubosc Collection),编号C150。此种圆形标签屡屡见诸杜氏藏品,例655号为周臣金笺扇面一帧,H.23为石涛梅花册十二开。

  文徵明的诗文册甚为少见,此册页共计《行书谢榛诗》、《楷书韩非说难》、《自作文稿册》三部分,十五对开。

  第一部分,行草书录“后七子”谢榛(1495-1575)诗23首,具载《四溟集》;第二部分,楷书录韩非说难;第三部分,行草书录文徵明自作文5篇。其中《杭道卿文集叙》,未见诸文献。

  文徵明于杭道卿交往甚密,常有诗文唱和,如《寄宜兴杭道卿》、《枕上闻雨有怀宜兴杭道卿》等。此诗文册,可补典籍之阙。

  册中第三部分文徵明自作文5篇,可参见攻玉山房旧藏祝允明诗稿、文徵明《拙政园记》合卷(嘉德2019秋,lot.1386,552万元),其书法风格、纸张高度、界格尺寸等均甚为相似。

  ▲祝允明诗稿、文徵明《拙政园记》合卷,攻玉山房旧藏

  此诗文册,局部图,可左右滑动观看。

  ▲Lot 1075 文徵明  (1470-1559)  行书诗文册,局部,左右滑动浏览

  ▲Lot 1075 文徵明  (1470-1559)  行书诗文册,局部,左右滑动浏览

  ▲Lot 1075 文徵明  (1470-1559)  行书诗文册,局部,左右滑动浏览

  是诗册,册首彭绍升题“二文遗墨”,而只收文徵明,推测为好事者拆分所致。册首有杜伯秋藏品标签(J.P.Dubosc Collection),编号C150。此种圆形标签屡屡见诸杜氏藏品,例655号为周臣金笺扇面一帧,H.23为石涛梅花册十二开。

  ▲杜伯秋藏品标签

  ▲参考:同款杜伯秋藏品标签
  (石涛《梅花册》,私人收藏)

  另有文徵明《行书自作诗册》、《书画合璧》等,亦俱可窥其突破此前书坛风格相对单一之面貌,并一定程度上重振了古典传统。毕竟,书风变革,非一人一日之工。窥书法史,诸家或名扬后世,或就此匿迹,再难见踪影,然正因众人日积跬步,终至千里。

  ▲Lot 1076 文徵明(1470-1559)? 行书自作诗册

  册页(二十二开)水墨纸本  23×15.7cm×45 

  说明:
  1.钱枬庭、王震、张文魁旧藏;钱枬庭、吴昌硕、曾熙题跋;吴昌硕题签。钱枬庭,江苏无锡人。辑有《天香石砚室奕选》一卷,选范西屏、黄龙士等国手弈谱。
  2.张文魁(1904-1967),字师良,松江人。为海上商业巨子,1948年冬赴香港,旋往巴西,创办面粉厂,遂终老于南美。所藏宋元尺牍尤精。

  ▲Lot 1077文徵明(1470-1559)? 书画合璧

  1556年作  手卷  水墨纸本  32.5 ×628cm

  说明:
  日本晃堂家族旧藏。晃堂即土屋计左右(1888-1973),号晃堂主人,日本神奈川人。1912年从东京高等商业学校毕业,任三井银行上海支店长,在上海虹口公园北侧建有海上名园“六三园”,是日本政商界要员接待贵宾的宴请地。孙中山、康有为、哈少甫、吴昌硕、王一亭、吴待秋等均在此地有过聚会。1914年,王一亭在六三园翦凇楼内为吴昌硕举办第一次个展,引起社会反响。

  明晚期:雄奇丑怪,满纸烟云

  晚明时期,可分二阶段,其一,即以董其昌、娄坚、孙克弘、陈继儒等为代表的松江区域文人,彼时虽政治昏聩,然社会秩序暂未瓦解,其仍上承“吴门书派”文脉,以典雅平正的帖学为主。其二,则是以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以“雄奇丑怪”为革新,各尽其态,有苍茫之致及视觉冲击。

  其中,董其昌不拘泥于形貌,而注重精神意蕴的领悟熔铸,得以“化古为我”,笔墨空阔疏朗,富极“淡”、“生”之美。亦或娄坚,笔墨精良,讲究水晕墨章,古雅神韵,又一洗柔媚之习,时人誉之“天下绝妙”。同时期的陈继儒、孙克弘等,也是笔意自然,格调雅致。

  ▲Lot 1073 董其昌(1555-1636)  行书《房村夜宿刘生谈河事》

  245 ×56cm  立轴  水墨绫本

  说明:
  1.“玄白老公祖”即李养正。李养正(1559-1630),字若蒙,号玄白,明魏县(今属河北)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授闻喜县令,后调光山,请罢长潭夫马,岁省供亿千余金。县多有匪患,李亲自率兵捕拿盗魁,民方得安。三十四年(1606)升吏部验封司主事,晋稽勋郎,迁考功郎。值台谏新拜命,论劾京官,章满公车。李养正复议,执正不阿,调文选郎。万历四十四年,晋升太常;四十八年,晋户部侍郎,总督漕运。天启元年,晋太子少保;后转任南京刑部尚书;天启五年,迁北京刑部尚书。
  2.汪振华(1915-1987)江苏泗洪人。1937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华东空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空军后方勤务部第四分部政治委员、民航上海管理处政治委员。喜书画,好收藏。

  此董其昌所书《房村夜宿刘生谈河事》,尺幅很大,两米有余,诸如此巨幅立轴甚为少见。

  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纸本行书《苏轼重九诗轴》纵214cm,横53.3cm;故宫博物院藏其绫本行书《自书七绝诗轴》轴,纵256cm,横48.4cm;辽宁省博物馆藏董其昌纸本楷书《勤政励学箴轴》,纵214.5cm,宽61.8cm;苏州市博物馆藏董其昌《行书平播诗》,纵271cm,横49cm;扬州市文物商店藏董其昌绫本行书《行书岑参七律诗轴》,纵305.1cm,横112.3cm等。以上皆为公立博物馆所藏,私人所藏董其昌此类行书钜制可谓凤毛麟角。

  上款人“玄白老公祖”,考其曾作《羊山小景图轴》,款识“壬戌春北行,复宿是驿,因作小景,既转书此为题,呈玄白老公祖览正。董其昌”,其中“壬戌”即1622年,天启皇帝召其北上进京履职。

  ▲参考:为玄白老公祖作《羊山小景图轴》1622年作 私人收藏

  董其昌研究专家李慧闻于《董其昌政治交游与艺术活动的关系》中认为“玄白老公祖”即李养正(号玄白,1559-1630),“李养正当时任官衔显赫、职位重要的户部右侍郎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

  另笔者考,同时期李衷纯,字玄白,又字元白,嘉兴人,应征从弟。万历壬子举人,选授如皋知县,升南京工部主事,转兵部员外郎。出为福建邵武府知府,官至两淮盐运使。有《激楚斋草》。可作参考。

  “老公祖”为明、清官场中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此书作,笔锋出入似全不着力,随手点染而灵动活泼,又不重中、侧之分,而皆能力到笔端,清秀而不乏筋骨,可谓“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书风则类于故宫博物院藏其于1622年所作《自书七绝诗轴》,且用印“太史氏”、“董氏玄宰”“玄赏斋”三印相同,故此作也应大约为同一时期所书。

  ▲参考:董其昌《自书七绝诗轴》1622年作 故宫博物院藏

  而娄坚与唐时升、程嘉燧、李流芳同列名于“嘉定四先生”,其书法妙绝天下,钱谦益曾赞谓其“衣冠修然,容止整暇,书法妙天下。风日晴美,笔墨精良,方欣然染翰,不受促迫。与唐叔达、程孟阳为练川三老,暇日整巾,拂撰杖履,连袂笑谈,风流弘长,与之游处者,咸以为先民故老,不知其为今人也。”

  ▲Lot 1072 娄  坚(1554-1631)  行草书《列女传》

  1617年作  手卷  水墨绢本
  书法:28×485cm
  题跋:28×10cm  

  展览:
  1.憨斋珍藏书法展,广东美术馆,2006年26日-4月2日。
  2.憨斋珍藏书法展,汕头市博物馆 ?,2007年3月1日-15日。
  出版:
  《憨斋珍藏书法集》,第32、33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说明:
  1.张鹏翀题跋,张鹏翀(1688-1745),字天飞,号南华,上海崇明人。雍正五年(1725)进士,官詹事府詹事。书法苏轼。长于山水,宗法元四家,尤其多取倪黄两家。著有《进呈集》、《双清阁集》、《南华诗钞》、《南华文钞》。
  2.吴南生旧藏。吴南生(1922-2018),号憨斋,广东汕头人。原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副秘书长、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等。从政之暇,雅好书画,富收藏,其收藏明清书法尤精,如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娄坚等,冠绝一时。

  是卷为1617年所书,即娄坚为宣季嘉门人姚正先、姚士先祖母苏太孺人八十大寿节录《列女传》,苏太孺人与人为善,宣季嘉等诸君子请娄坚为其书写“古之列女”,即“鲁季敬姜”一则、“齐相田稷子母”一则、“齐相晏子仆御之妻”一则、“晋大夫伯宗之妻”一则,“范献子之妻”一则,其后书“凡六则”,或为误记。

  是卷,娄坚以行草相间录之,卷末以小楷跋文,阐述始终。其中草书部分可参见上海博物馆藏娄坚《行书杜诗十首册》、朵云轩旧藏《草书杜诗》、故宫博物院藏其《行书旧作诗》;行楷书部分可参见浙江省图书馆所藏《行书潜山先生六十寿诗叙》等。

  ▲上图:保利本 局部;下图:娄坚 行书 潜山先生六十寿序 局部 浙江省图书馆藏

  ▲上图:保利本 局部;下图:娄坚 草书杜诗十首 册页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从此卷行草书《烈女传》及馆藏之作,可见娄坚的书法兼得颜真卿的开阔气象,柳公权的端严爽骏,以及褚遂良的飘逸清丽,然其点画又荦荦分明,章法取敛结之势,布局洒脱,则又远超时俗矣。

  而孙雪居《十峰图》,卷中除孙克弘精湛画艺外,另有董其昌、陈继儒、朱之蕃、杨当时、陈所蕴等晚明名士题跋,亦可窥彼时书坛之风雅。

  ▲Lot 1084 孙克弘(1533-1611)  十峰图

  1604年作  手卷  设色绢本
  画心:32×227cm
  题跋:32×291cm

  著录:
  1.山本悌二郎《澄怀堂书画目录》,第124、125页,澄怀堂,1931年。
  2.郭味蕖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第19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
  说明:
  1.殷廷枢上款;董其昌、陈继儒、朱之蕃、杨当时、陈所蕴题跋;山本悌二郎旧藏并题签。殷廷枢,字执夫,号十峰居士,松江府华亭县人。父殷汝孝,以举人官嘉祥、巨野二县令,有惠政。殷廷枢中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二甲进士,由部郎历官河南按察司佥事,分巡河北,官至福建布政使。
  2.朱之蕃(1556-1624),字元升,附籍南直锦衣卫。万历二十三年(1595)状元,官礼部右侍郎,任上曾奉命出使朝鲜。工书法,善画山水花卉。
  3.陈所蕴,字子有,上海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著《竹素堂藏稿》。
  4.杨当时,字汉卿,号海客,鄞县人。善诗,长于治印。曾摹潘云杰《集古印章》。
  5.山本悌二郎(1906-1991),号二峰,斋名澄怀堂。早年留学德国,后归国从事实业。历任日本劝业银行、台湾制糖社长,后进入政界,成为田中义一和犬养毅内阁的农业大臣。通汉学,精鉴赏,喜收藏中国书画。著有《澄怀堂书画目录》。

  其中,董其昌与陈继儒交契甚深,又笔者考,上款人殷廷枢、陈所蕴、董其昌三人为同年,皆是万历十七年进士。朱之蕃则为万历二十三年状元。

  此卷为明代流行的“别号图”,绘有耸立的十座山峰,烟云缭绕,若隐若现,十峰即是孙克弘、董其昌的共同友人殷廷枢的别号。

  ▲Lot 1084 孙克弘(1533-1611)  十峰图,局部,左右滑动浏览

  及至明最晚期,传统的程朱理学,愈加受到挑战及质疑,如以王守仁、王艮为代表的心学便应运而生。

  而又政治愈加昏暗,外敌虎视眈眈,朝堂党争频频,书坛因之也极速变革,原有书法秩序开始瓦解,狂放书风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有人称之为豪放派。

  其中,黄道周、米万钟、张瑞图、倪元璐、王铎等人继起,踵武前贤,渐为主旋律。而“黄道周、倪元璐、王铎”有"明末书坛三株树"之誉,又“张瑞图、王铎、傅山、倪元璐、黄道周”等称“晚明五大家”。

  此时,诸书家书风如黄道周以钟繇、索靖、王羲之为源,用笔痛快淋漓,在遒媚中颇具劲峭之势;亦或倪元璐糅合颜真卿、苏东坡、米芾的用笔与结体,行笔强调涩势,结构奇谲,新理异态尤多;以及王铎其笔超意妙,重笔乃师张长史,轻笔则取法释怀素,既有癫笔,更具狂法……

  ▲Lot 1069 黄道周(1585-1646)? 行书《题郑峚山集》序

  1642年作   手卷? 水墨绢本
  书法:46.5 ×180cm
  题跋:46.5 ×21cm

  诗文著录:
  1.《黄漳浦集》第三十八卷,七言古,清刻本。
  2.《黄漳浦文集》上册,第680页,鹭江出版社,2006年。
  说明:
  1.李在铣旧藏。祁寯藻题跋。李在铣(清),字芝陔,号六亩道人,直隶通州人。曾为涿州知府。富收藏,精鉴赏。
  2.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淳甫、实甫,号春圃,晚号息翁,山西寿阳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历官湖南、江苏学政,内阁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工诗文,善书法。

  黄道周(1585—1646),字玄度,亦作幼平、幼玄等,号石斋、史周、又螭、去道、石道人等,福建漳州人,著有《漳浦集》,历任编修、右中允等。其为人正直,不屈于魏阉党,南明时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拥立唐王。

  天启二年,其与王铎、倪元璐三人同举进士,天启四年,又同授翰林院庶吉士,私交甚笃。此后,其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其临行前,曾破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伟哉!壮哉!

  此为黄道周为杭州过世多年之好友郑圭《峚山集》自作长诗序言,偿还其十年前所诺。郑圭,浙江杭州人,字孔肩,晚明文坛名士。以贡生入官,于苏东坡文别有会心,用功至勤,辑有《苏东坡文集》。

  另据同里吴本泰有诗《送郑孔肩任平乐二首》可知,郑圭曾任广西平乐县令。

  ▲Lot 1069 黄道周(1585-1646)? 行书《题郑峚山集》序,局部,左右滑动浏览

  据卷中黄道周所言“我昔许作峚山序,十年栖迟不得句”,可见其十年前,已允诺为其《峚山集》作序,然因事羁牵,未能命笔。

  又款识“十年以来欲为郑九肩峚山集序,未能也。曹木上以寿子玄子意勒笔为之,率率数行,附驰帛上,使孔肩九京闻之必为发粲也。壬午(1642年)五月二十日黄道周顿首。”

  其中“曹木上”为曹振龙,字木上、乘六,杭州人,中解元之后无意仕途,而选择隐居治学。黄道周与曹振龙为知交。

  “寿子玄子”即郑寿昌、郑铉。清初燕翼堂刻本明·郑寿昌、郑铉辑《郑孔肩先生家传纂序周易说约本义四卷首一卷》一函二册,上栏卷端题“虎林郑寿昌寿子、铉玄子辑”,可证。

  卷中,黄道周有言“长君寿子既精奥,冰蓝胜出遂高踔。亦曾手解十三经,曲台武库具深造。次公玄子更绝伦,新书往往难弟昆。”,可知郑寿昌、郑铉应为郑圭之子。

  “九京”犹九泉,指地下。宋·叶适《翁诚之墓志铭》有言:“不忮不求,归全其生乎,不从古人于九京乎?” ,可知黄道周书写此卷时,郑圭已经去世。

  又“壬午(1642年)五月二十日黄道周顿首”,可知此卷为其1642年五月所书。此时朱明王朝已日薄西山,有亡国之象。是年二月,洪承畴兵败降清,关外疆土也皆被清军占领,黄道周可谓忧思如焚。

  笔者考,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正月,其再次因犯颜直谏,被贬谪戍四川酉阳。其离京南下,取道大运河先至江浙会亲朋好友及弟子。四月途经杭州,和众弟子讲学于大滌书院,泛论宋明诸儒,也讨论到易学。

  黄道周弟子明洪思著《黄子年谱》中有载:“(崇祯)十五年壬午,黄子五十有八岁。春二月,出京,将适楚,取道至大滌??四月十五日,至西泠,与钱去非诸门人入禹航,僦青山船,入九锁溪,至大滌山讲堂。诸友先后至,剖析鹅鹿疑义,复泛滥易诗书礼乐新故异同之致。”

  又按清道光间陈寿祺编《黄漳浦集》,在杭州逗留期间,黄道周与诸人均有诗唱和,如《同羲兆长民去非僦青山船遂至大滌六章》、《午日大滌山同羲兆去非颖凡偶拈李峤赋十韵》、《再访归云洞用钱去非韵二章》等。

  事实上,黄道周数次落难,均至杭州“大滌书院”讲学,如1632年及1638年即有前往,其中1632年,至大涤书院,“卧病”七昼夜,当地士子为其修建讲舍,朵云轩藏《行书致乔可聘书札册》中有载;又崇祯十一年(1638)冬有记,黄道周再度至大滌书院,“陈卧子、曹木上诸友,日奉杖履,将行,又为诸友絷维三日”。可见,其与“曹振龙”之交游匪浅。

  而1642年,此次在杭州,郑寿昌、郑铉委托曹振龙,请黄道周为郑圭“勒笔为之”,于是其于五月二十日一气呵成,书写此卷。同年五月,黄道周书《五月江涛送远人册》赠钱去非。明庄起俦著《漳浦黄先生年谱》中,有《羲兆长民去非送至京口拈韵识别八章》。

  ▲《黄漳浦集》卷三十八

  此卷书法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结字欹侧多姿,朴拙的风格同样接近钟繇。可参见其赠钱去非所作《五月江涛送远人册》。


  ▲《五月江涛送远人册》,中国嘉德2016年春季拍卖会

  另,是卷著录于《黄漳浦集》卷三十八,入书时定稿有数字改易,详见祁寯藻后跋校订文字。祁寯藻跋中引黄道周诗“何必南山乞玄雾”句,“玄”改作“元”,是为避清高宗玄烨之讳,又黄道周谥“忠烈”,入清时改谥“忠端”,故祁寯藻谓“黄忠端公”乃从清代时的谥号,据此更可知是卷之殊为难得。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号鸿宝、玉如、园客等,浙江上虞人,著有《倪文正公集》。历任编修、国子祭酒、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等,明亡自缢殉节。

  崇祯十五年,其闻清兵入关,毅然尽鬻家产以征募死士,驰赴抗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陷京师,其整衣冠拜阙,大书几上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缢而死,极是悲壮。

  ▲Lot 1070 倪元璐(1594-1644)? 草书《春日出城访客》

  立轴? 水墨绫本   164 ×51cm

  题识:
  亦如彼渔者,不觉造桃林。青守山相老,红交花未深。黄鹂无客气,杜宇自婆心。莫与期明日,岁来何处寻。春日出城访客马上作,元璐。
  钤印:
  倪元璐印、太史氏(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744页,第29、31印)

  黄道周心怀国事,曾言“作书乃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王逸少品格在茂弘、安石之间,为雅好临池,声实俱掩。余素不喜此业,只谓钓弋余能,少贱所该,投壶骑射,反非所宜。若使心手余闲,不妨旁及。”

  而倪元璐关于“书艺”亦甚少言及,其子倪会鼎编纂的《倪文正公年谱》,所言也主要以其政绩为主。

  黄道周《黄漳浦集》卷四十一《书倪文正公帖后》有载“壬午初年,仆见公作书,语人曰:鸿兄命笔在颜鲁公、苏和仲而上。……尝戏问鸿兄少时作何梦晤,公云:吾十四五岁时尝梦至一亭子,见和仲举袖云:吾有十数笔作字未了,今举授君。”

  ▲Lot 1070 倪元璐(1594-1644)? 草书《春日出城访客》,局部,左右滑动浏览

  此卷为其草书《春日出城访客》,绫本,草书三行,气息完足,落笔重而疾驰,线条点画峻拔而有力,又以侧锋取势,露锋铺毫,并圆笔中存方势,方笔中寓圆态,如“渔”、“明”、“日”等字,又每下笔处即用力着纸,使线条的完整与力量贯通。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其草书《访客出春明门其一》,其中款识为“旧作访客出春明门之一”,而保利本为“春日出城访客马上作”,又二卷诗文内容相同,故此卷书写时间,应早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

  ▲参考:草书《访客出春明门其一》125x49cm,绫本,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作款识对比部分公藏机构倪元璐作品。

  ▲从左及右,自上而下:1、保利本;2、《访客出春明门其一》湖北省博物馆藏;3、《草书体秋诗轴》 故宫博物院藏;4、《五言律诗轴》京都国立博物馆藏;5、《行书五言律诗轴》东京国立博物馆藏;6、《草书自书卜居诗轴 》四川省博物馆藏;7、《行草书自作有感五言诗轴》浙江省博物馆藏;8、《行草书体秋之一五言诗轴》西泠印社藏

  钤印对比

  ▲钤印对比

  而相较于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的书法,中锋铺毫,行笔力度与速度更为劲健迅疾,结体上又打破二王的姿媚,敢于造险,情感极是奔放,大开大合,不拘一格,观之磅礴大气,如天风海涛,慑人心魂。

  ▲Lot 1071 王 铎(1592-1652)? 临王羲之《永嘉帖》

  1636年作   立轴? 水墨绫本  228 ×55cm

  题签:
  觉斯临永嘉帖。壬辰四月,摄园寂坐,愚公记。
  题识:
  永嘉至奉集,欣熹无喻,余可耳。得华直疏,故尔。诸不差,悬忧,顺未复庆等近消息。悬心,君并何为耶?丙子南都临,王铎力疾。
  钤印:
  王铎之印
  出版:
  《王铎书法全集 · 六》,第147-149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
  说明:
  此作为上海博物馆退还作品。

  王铎堪称书法天才,无论遒劲之大楷亦或朴厚之小楷,奔逸之行草,各体皆擅,信手而就。尤是行草,所蕴之筋骨法度,所现之笔锋体势,不拘泥于古,观之刚柔相济,恢宏劲健。

  黄道周曾言“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傅山则说“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以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吴昌硕更是赞其“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

  对于书法,王铎亦颇为自得,曾自比王羲之,其于《拟山园选集》中云:“二长卷以酬足下,数百年后或有人曰,此王氏换鹅帖也,未可知。 ”

  此其临王羲之《永嘉帖》,为丙子年(1636)所作,正值其草书求变时期,字字独立的布局已然转化为连绵不断的草书,行笔富于节奏,极具表现力。此外,卷中可见“涨墨”现象,即王铎以润笔或者掺水的墨对点画有意进行渗晕,使笔触与渗晕交叉以丰富层次,墨色变化更加强烈,可谓其典型之笔墨趣味。

  ▲Lot 1071 王 铎(1592-1652)? 临王羲之《永嘉帖》,局部,左右滑动浏览

  笔者私以为,若是参照其笔意变幻,其书风可分为:1、四十岁前为起始期;2、四十至四十七岁为求变期;3、四十八岁至五十三岁为自化期;4、五十四岁后为成熟期。

  不同于其余时期,“求变期”的王铎,为求突破先贤桎梏,其书法错落渐趋于臻妙,笔势亦务求险绝,始融合诸家,开创自己面目。

  对此,沙孟海于《近三百年的书学》一书,曾言:“(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

  而且,此时的王铎,虽然面对明王朝的支离破碎,却依旧满怀希望,踌躇满志,因此敢于坚持原则、直言劝君,不惧弹劾权贵,甚至面对庭杖大祸也从容不迫。

  如同他的书法风格一般,努力突破旧有先贤的影子,“不破不立”,试图换之以新面貌。

  此作为上海博物馆退还作品,更显其珍。题签“觉斯临永嘉帖。壬辰四月,摄园寂坐,愚公记。”

  “愚公”其人及“摄园”何地,暂不可考,查钟德祥,字西耘,号愚公,又号园公,广西宣化人。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散馆授编修,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九年(1903),调任广西帮办防务。因与左江道余诚格不洽,遂辞职去广州。不久病故,葬于羊城北郊。潘飞声《在山泉诗话》说德祥“笔气倔强,力透纸背。世推侍御作书为另开一派,其实合之诗、文,三者皆革命钜子也。”其推重如此。著名书法篆刻家钟刚中(1885—1968)即其子。

  结语

  明代书风不断变革,在于时势变化以及时人审美意识觉醒,乃至于以古为师,而竞呈书家己见。总而言之,每一次变革的背后,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复苏与思想潮流的解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