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坚群:黄宾虹的用色从重墨开始
时间:2015/4/12 15:01:12 来源:雅昌艺术网
色彩在黄宾虹的山水画中从没有缺席过,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色,黄宾虹用墨已经画得很精微了,我在展厅的第一单元中选了几张作品,是纯水墨的,意思是如果没有颜色,黄宾虹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有颜色,他就要想这个颜色怎么用?其实颜色是跟着他的绘画路线在走的,早期的时候黄宾虹承袭传统,画得是浅绛,到了中年,他感觉要变传统,在用墨上下功夫。黄宾虹认为:从晋唐到宋一直用的都是浓墨,元代以后开始用淡墨,这在所有的史论书中都没有人谈及,只有黄宾虹这么说,首先他能找到文献作品和资料,其次他要变法,要找到突破口,而第一个突破口就是“浓墨”,即所谓的夜山、雨山,夜山、雨山成功之后,黄宾虹真的是上了一大台阶,走上了好的道路,尤其是在写“七墨法”的时候,更加有底气了。
1938年,黄宾虹回了一趟金华,在这之前,他一般不单独说用色这件事情,只有在讲“五笔七墨”的时候才会讲到用色,他是混在一起说的,但是从1938年开始,他开始谈论用色,就是在那个时间段,他画了很多传统的小青绿山水送给朋友,说明他开始在试笔了。还有一个机会是什么呢?他在北京上课期间,是看不上北京的,虽然没有明确这么说,但是从写给别人的信中还是能感觉到,他认为北方地区官气太重,第二,北方只认识北宗的画。但是黄宾虹的努力是什么呢?你们用色,那么用色这件事情,我就和你们好好谈谈,所以在他的文集《讲学集录》中开始大量谈用色。
黄宾虹的用色是从用重墨开始,在“北宗”之前,他朴素时期的用色是最好的,不是很刻意,他在讲这些他认为好的传统的时候,实际上是加上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古人朴素的用色方法也并不是为黄宾虹做准备的,他们有自己的用色方法,但是黄宾虹的眼睛是这样的,北宗之前,他特别强调张僧繇,别人几乎不太谈这些事情,他认为张的软色已经有了用笔的意味在里边,因为那个朴素时代是一笔书到一笔画,就是陆探微,近代这两个人是他最推崇的,一个陆探微,他认为是最早的书法入画,一笔书进入到一笔画,这是书法的概念,然后再讲到张僧繇,他是用毛笔,用点画的方式来上色,他认为第一这是有书法意味的,第二这种用色的方法早于西方。但是反过来讲你见过张僧繇的用色吗?黄宾虹其实是没有见过的,因为张僧繇画得都是壁画,这些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文献,他对文献经过自己的选择来说画史,这就是黄宾虹自己的画史。用丹青重色,这是他在北京期间定下来的目标,在讲课的过程中,他既讲究学生体,也讲究自成体。浓墨解决以后,要解决的是焦墨,焦墨解决了以后还要有一个化解的东西,就是宿墨,宿墨是黄宾虹更下功夫的一个墨法,因为宿墨是一种很特殊的墨,他的特殊性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从淡到浓,宿墨是脱胶的,特别吃纸头,是可以很淡的。黄宾虹认为倪云林画的淡墨就是宿墨,这件事情也只有黄宾虹讲。黄宾虹实在是太神奇了,他所有的行为,他的墨,他的作品,都早已自己写下来,定下伏笔了,也就是说你们要解释我的作品,好,我的文章里边全部都能找到历史依据。
宿墨这件事情他没有很详细地说,但是宿墨让他的黑有了层次,甚至有了西方绘画的立体感。是谁帮助他的呢?黄宾虹将不脱胶的墨和脱胶的墨进行叠加,因为宿墨可以呈现出各种层次的灰,各种层次的灰和各种层次的黑叠加在一起,就有了立体感,也有了光影。
用了宿墨以后,在各种层次的黑里面加进灰色,画面就不会死掉,这种情况下,再加入颜色就不成问题了,所以在展厅中看到有一些好的作品,就是特别黑的焦墨、宿墨叠着很重的丹青色,一点也不乱,越看层次越丰富,那就是黄宾虹的手段。
黄宾虹的老朋友陈叔通来函索画,并声明不要宿墨,请画“疏林远岫”,他想要的是倪瓒那样的画,但黄宾虹奉上的正是这种集丹青、水墨尤其多用“宿墨”因而墨、色浑融的茂林峻岭,陈叔通再函声明请老兄为画“疏林远岫”,不要“宿墨山水”,但黄宾虹仍径自浓墨、宿墨,仍青绿、丹赭诸色放笔写去,积点无数,浑融一片,不能自已。从画画这个角度来讲,两个人已经分开很久了,黄宾虹就是这样,他也不去说,挺好玩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