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刻痕 印下丹心:伍必端

时间:2006-7-27 15:26:06文章作者:余宁
近日,已经80高龄的著名版画家、中央美院教授伍必端将100多件作品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伍必端捐赠作品展也同时举行。展出了他的捐赠作品100余幅,包括版画、水彩水粉画、彩墨画、素描等形式,显示出其艺术创作上的多样性。在此次捐赠之前,伍必端就曾向中国美术馆捐赠过作品,两次捐赠共计315件。伍必端介绍说,此次捐赠的100多幅作品,其中40多幅是自己创作的。前苏联的版画有50多幅。自己捐赠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很大,其中一幅是自己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创作的。谈起两次捐赠,伍必端说,把这些作品捐献给国家是它们最好的归宿,像自己收藏的苏联版画一直放在床底下,没有地方进行展示。而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后,一年时间内,就展出了两次,大家反映非常好。伍必端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把这些作品买掉。自己的孩子受自己影响,也看不惯金钱至上的做法,不愿意把这些作品买掉。于是就想到把作品捐给国家。他说,把画捐给国家,是对国家的贡献。作为一个老艺术家应该以身作则,引导年轻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捐赠给国家。在国外,美术馆博物馆的收藏主要是通过接受捐赠丰富馆藏的,咱们国家也应该这样。说起在重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的学习,伍必端无限感慨,他说,在那里受到的艺术教育和思想教育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育才学校的成立是很不容易的,那时,中国人民正在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陶行知回到重庆后,看到各处收养战时难童的保育院中有不少有才能的孩子因为战乱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他认为这是国家的损失,于是陶行知产生了为这些难童办一所学校的想法。1937年7月,育才学校在重庆成立。伍必端说,自己随三姑妈逃难来到了重庆,后来由于三姑妈实在无力抚养,就把自己送到了战时儿童保育院。由于爱画画,又被送到育才学校学习。育才学校离重庆100多公里,校舍是一座寺庙。育才学校的教学与一般的学校不一样,主要是根据学生才能、爱好,按照各种专业来安排教学。学校设有音乐、戏剧、文学、绘画,还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六个组,组就相当于现在系的概念。每个组的老师都是很优秀的,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文学组的组长是艾青,音乐组的组长是贺绿汀,戏剧组的组长是水华,舞蹈组的组长是戴爱莲,教师还有吴晓邦。整体的教学氛围非常好。伍必端说,一开始,自己就在绘画组学习,启蒙老师是陈烟桥和张望。陈烟桥是鲁迅的学生。他喜欢用梨木板刻木刻,《鲁迅和高尔基》等几幅有名的作品,就是他在育才学校绘画组任教的时候刻的。张望老师在学校的时候,创作了好几幅描写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成为绘画组孩子们学习绘画的最早的启蒙作品。当时日本人几乎每天都有飞机前来轰炸,造成了物资的缺乏,条件很艰苦,但是伍必端他们这些孩子也学会了苦中寻乐。伍必端说,学木刻,没有木刻刀,就是用旧的钢笔尖反过来在磨刀石上磨成一把圆口刀。而三角刀不知道是从哪找的,是一种很粗糙的产品。用的木板都是很普通的木板,不大,也就是三四寸大小。而他们画素描时没有模特,就由同学们自己轮流担任,他们也画静物,像南瓜、茄子等。画画用的纸都是很粗糙的,多是当地自己造的一种纸,不是土黄色就是豆绿色,几乎没怎么见过白纸。学生用的炭条都是自己烧制的。那时侯,学校绘画组的几位老师都是木刻家,因此伍必端他们的创作也主要是木刻。学校每周都要组织一次木刻作品观摩会,把这周创作的作品挂在墙上,大家来讨论,最后再由老师来讲评,因此,大家小小年纪,就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对于伍必端来说,自己的木刻作品《血的控诉》能参加1942年重庆中苏友好协会举行的“抗敌儿童画展”是一件难忘的事情。伍必端说,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悬挂出来,看到来了那么多人观看,心里真是很高兴。后来,那幅作品被张望老师推荐到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表现日本飞机对重庆进行空袭后的景象的作品?伍必端说,一是那个场面是他亲眼所见,爱国心使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主张:“教、学、做合一”,学到的东西要和实践相结合,这个对学生们影响很大。伍必端说,陶行知校长在南京、上海等很多地方办了学校,学生多是一些穷苦子弟,办学就是想唤起人们的觉悟,要有爱国的责任感。因此,陶行知聘请的老师,许多都是思想比较进步的青年艺术家,还有一些是有艺术才能和实践经验的年轻人。也就是从那时起,在这个热烈氛围的熏陶下,伍必端就牢牢地在心里树立了为国家为人民的远大理想。因此,伍必端无偿把自己创作和收藏的作品捐献给国家,也就不言而喻了。在这次的捐赠作品展中,还展出了一些伍必端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朝鲜战场进行采访时的一些速写,其中有一张速写《枪在这里》,画面是一名被俘虏的美国军官,但是他的两只手却一直不敢放下来,害怕志愿军以为他去取枪,会击毙他,因此,他用举起手的一只手指向下面的衣服口袋,表示枪在这里。这幅作品非常生动,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许多热血青年前往朝鲜,而伍必端可以说是在朝鲜战场实地采访的美术工作者第一人。伍必端说,那段经历是非常难忘的。当时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的巨大热情。他的心中,酝酿着一个想法,就是想到抗美援朝的前线去,亲眼看一看志愿军是什么样子。于是,伍必端找到了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党委负责人胡一川,要求到前线去。胡一川曾经在解放天津时和伍必端共过事,对他非常了解,就同意了他的要求。伍必端又找到了在北京王府井办公的《人民日报》美术组,请当时的负责人华君武给他开一个介绍信,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到朝鲜前线的志愿军部队去采访。经过努力,伍必端终于来到了朝鲜前线。伍必端说,当时战争进行的很激烈,一路上充满了危险。到前方去,必须要乘坐汽车。途中经常会遇到敌人飞机的袭击。有一次,伍必端乘坐一辆运输子弹的汽车去前线。司机一再地提醒他要多加小心,如果被一颗子弹打中,整车就会爆炸,要是翻了车,也有同样的危险。司机还建议他最好坐在车的边缘处,两条腿搭在车外面,一旦有情况,就可以及时跳下车。汽车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前方发生了爆炸,敌人飞机来了。伍必端说,当时就下意识地抱着从学校借来的相机,跳车滚下了山坡。所幸,坡很缓又有小树阻挡,并没有怎么受伤。在朝鲜前线,伍必端和战士们吃住在一起,采访战士们,了解战士们的战斗和生活,一有时间就进行创作,画了很多速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斗争生活。回国以后,伍必端根据回忆又画了不少速写。他的很多速写都在《人民日报》刊发,人们从他的作品中了解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情况,了解了前线战斗的情况。现在伍必端虽然已经从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他的创作热情并没有缩减。如今,他还在创作版画和彩墨画。去年,他创作了丝网版画《不要忘记》,形象记录与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这一令人发指的反人类暴行。今年,他又用木刻刀一刀一刀刻出大幅黑白木刻《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对30年前那场大地震进行记忆,体现了一位爱国爱人民的艺术家的悲悯情怀。不仅创作热情依旧,对于时下美术创作中的问题,伍必端也有着深沉的思索。他说,现在有很多画家的作品老百姓看不懂,年轻画家们都力图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风格的形成要继承传统,博采众长。艺术风格、形式多元化是可以的,国家也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作品要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现在有一些画家喜欢追随别人,模仿别人。我们应该向各方面学习,但应是有取舍的学习,而不是模仿。没有自己的艺术思想,一味模仿最终会什么都没有。